不能沒有你:不合法的人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8:16:27
不能沒有你:不合法的人生
from卫西谛,照常生活 by 卫西谛

戴立忍导演的作品《不能没有你》获金马奖前后,台湾“内政部”、地方政府和学校都有意将《不能沒有你》作为“社会教育教材”,受到如此反响比赢得任何奖项和多少票房都有成功的意义。
电影的主角是高雄的李武雄先生。他是个在海边讨生活的人。有些船主雇他潜水作业,是因为他便宜,他没有执照,属于不合法的工作。他靠在海边做各种散工养活自己的亲生女儿妹伢,父女俩住在没人要的一间破陋船屋里,穿的是肮脏旧衣,饥一顿饱一顿,用电也是私自非法接的。妹伢是李武雄先生和一个女人非婚同居时生的,这个女人早已经抛弃他们父女跑了。现在妹伢七岁,需要上学了,但是由于母亲不在,一直没落上户口。这个女人在生妹伢之前两年其实已经和别的男人有婚姻了,所以这个妈妈和另一个与李家父女不相干男人才拥有妹伢的监护权。所以李武雄先生在法律上,连抚养自己的亲生女儿是犯法的。李武雄找遍相关单位,甚至去台北去找立法院、总统府,都绕不出法律怪圈,解决不了这个荒谬又无奈的问题。最后只好抱着女儿爬到立交桥上要自杀,发出“社会不公”的悲鸣。结果自杀没有成功,他大概被治下了个扰乱公共治安的罪名,妹伢也被政府以法律的名义从他身边带走。
——你看,李武雄先生在一个法律社会里成了一个不合法的人,过着一种不合法的生活。
看故事你也能看得出、这部获得金马奖最佳影片的作品来源是社会新闻。现在你打开台湾的新闻节目很像连续剧,但这个故事片却反过来却很像一则新闻。作为名演员的戴立忍导演这部电影,他说是由于自身的生命经验,所以才会关注底层人的悲惨人生。像新闻的电影,剧情上当然显得平铺直叙。好在戴立忍用的电影语言很主流,他想拍的是普通人都能看懂的电影。也不能说没有煽情,但总体还是很克制。其中也不乏抒情与诗意,特别有一些机车的镜头。尤其是有一场戏拍得很好,是影片临近结尾,李武雄在和女儿分开两年后,潜水浮上来时忘了做减压,差点死掉,在濒死边缘仿佛望见从前女儿在水上等候他的身影,那一组幻觉镜头令人印象深刻,而且令人感动。在这组影像上,戴立忍也许是受到他喜欢的吕克•贝松早期作品《最后的决战》和《碧海蓝天》的影响。
《不能没有你》只用了黑白两色,按戴立忍的说法是“希望能够让民众专注于情节与剧情核心,而不被缤纷的色彩影响,另外我想给观众的是同理心而不是同情……”。意愿自然是值得赞赏。但我个人觉得这是值得商榷的,既然是要观众专注于现实,就不能使用风格化倾向很明显的黑白片形式。很显然现在的观众眼里,黑白已经不是现实的颜色。导演过滤掉“斑驳老旧的色彩”,等于也过滤掉了一些现实的色彩,使得这部像新闻的现实主义电影的力量打了折扣。另一方面,这部电影的剧情主线是李武雄“上访”,但核心是他和女儿之间的感情。以个体的动人情感来对抗体制的冷漠是经典的模式。但是《不能没有你》的父女感情仅停留在相依为命的层面,未能达到更为深沉的境界(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本片编剧和主演的陈文彬是《偷自行车的人》的忠实影迷)。
当然,这些让我不太满足的部分,可能出于编导的诉求非常直接。戴立忍就讲他要拍的主题是“寻找现在政府都没在做的事”。所以,《不能没有你》带有天然的社会批判性,他的目的也许不是要娱乐买票入场的观众;也不是做个人艺术风格的探求(虽然这三者并不矛盾)。我将它视为一部“社会电影”。我们看到《不能没有你》里面李武雄去政府机构办事时,大部分人都很客气,笑脸相迎,但是都强调有“法律程序”。有了“程序”,社会才能像机器一样正常运转,听起来没有错。可是一切都讲“程序”之后,那些生活在边缘的人们的命运就变得荒谬起来,好像他们的生活就不合法了,那些看起来合情合理的小事办起来却比登天还难。《不能没有你》就是要让更多人、各个层面的人都关注到,这些被按“程序”运转的机器过滤掉的人们。
或许是因为诉求简单,所以作为一个大陆观众,我觉得看这部电影有点“隔岸观火”的意思。因为在我们这里不但有许多“不合法的人生”要关注,也有许多“合法的人生”需要关注。——当然,在我们的电影院里几乎什么也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