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方》亡佚时间之我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7:43:12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张如青
【摘要】  学界一般认为,古代医方名著《》在北宋时业已亡佚。但经研究发现,明清时期众多本草、医方、针灸及临床各科医籍均曾多少不一地引录过《》的佚文,有的甚至将《》明列为参考引用书目。尽管有的《》佚文转引自《》、《》等书,但仍有为数可观的《》佚文非转引自他书,而是另有所本。据此认为,《》在明清时期尚存于世。
【关键词】  《》 亡佚 佚文 明清时期
陈延之《》的成书年代,据高文铸先生考证,认为其上限当不会早于公元454年,即南朝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其下限当定在公元473年,即南朝宋后废帝元徽元年[1]。高氏引征翔实,考证严谨,《》定为南朝宋代作品,世无异议。关于《》亡佚时间,尽管学者们详列证据,多方考证,提出较成熟的观点,然笔者总觉得其情况较为复杂,犹有可商之处。
亡佚时间旧说
具有代表性的《》亡佚时间有二说。
1.亡于北宋中叶说
理由是:北宋校正医书局高保衡、林亿云:“则《小品》亦仲景之比也,常痛其遗逸无余。”(《校定备急千金要方后序》)孙兆云:“且古之张仲景、《集验》、《》最为名家,今多亡佚。”(《校定外台秘要方后序》)据此,有学者认为:《》“甚至早在十一世纪以后,在北宋政府整理古医籍时即已失传。 ”[1](具体时间约在仁宗嘉二年至神宗熙宁二年间,即公元1057~1069年)
2.亡于北宋末年说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十二说:“东都藏者虽亡,而天下之书不必与之俱亡。”汴京崇文馆校正医书局虽已不藏《》,然民间尚存秘藏之本。北宋末,民间医生董汲在其《脚气治法总要》中就曾采用《》[2],董氏另一著作《小儿斑疹备急方论》(1093年)中亦引有《》之文[3]。南宋两部著名私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未见《》著录,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至于《小品》、深师、崔氏、许文则、张文仲之类,今无传者。”据此,有学者认为,“《》亡佚时间,似应断在北宋末年。”[1]
明清时期或尚存世
《》自南朝刘宋时期问世以后,历经宋、齐、梁、陈,直至隋、唐,又经五代以迄于宋,代代相传,深受历代医家重视。如齐梁间陶弘景多采《》增补《肘后方》;齐•龚庆宣援《》补充整理《》;隋•巢元方撰《》亦曾引《》内容。至唐代备受医家推崇,唐令将《》、《》并列为医家必读之书,《》、《千金要方》、《》、昝殷《》、刘禹锡《传信方》皆引录数量不等的《》内容。这说明《》在唐代是一部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医方名著。至北宋,《太平圣惠方》、《》、《铜人针灸腧穴图经》、《》、董汲《脚气治法总要》亦或多或少引有《》之文,这表明至北宋末,《》仍未完全亡佚。但学者们判断古书是否亡佚,往往看重公私书目有否著录,考《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皆未录《》之目,校正医书局宋臣、《直斋书录解题》均称《》亡佚、无传,便断定北宋后已无《》一书。然细考明清书目与医籍,仍可发现《》的踪迹。例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引录了数量可观的《》佚文,其他不少明清医书也多少不一地引录《》佚文。殆《》在明代乃至清代尚存于天壤之间乎?试举证分析如下。
1.明•焦《国史经籍志》(简称《焦志》)中著录“《》十二卷,陈延之”。《焦志》虽因“丛钞旧目,收录浩博”,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诟病,然其搜求采辑之勤,考溯古籍之富,亦自有其参考价值。
2.明•李时珍曾任楚王府奉祀正,掌良医所事。又由楚王荐于朝,授太医院判。可知李氏经眼医书颇多。李时珍自称,为著《本草纲目》,“书考八百余家(包括‘古今医家书’与‘古今经史百家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例第一卷• 引据古今医家书目》中将“陈延之《》”列为所引276家古今医家书目之列[4],并在书中引录《》佚文达36处之多(其中仅4条与《肘后方》、《》、《医心方》所引同),且佚文内容广泛,《》十二卷几乎涉及殆遍(限于篇幅,兹不一一列举)。若非亲见《》,如何能够引得?这说明李时珍确实见到过《》,同时也证明,直到明代末期,此书尚存。
3.明•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卷六十一•妇人规古方》中载有三首以“小品”命名的古方:“下胎小品方”、“扶羸小品方”、“断产小品方”[5]。其中“下胎小品方”与《》卷三十三所引《》“治妊娠得病,事须去胎方”大致相同。“扶羸小品方”与《》卷三十三所引《》“治羸人欲去胎方”相比,多一味桃仁,少一味生姜。“断产小品方”与《》卷三十四所引《》“断产方”文字出入较大。《》引作:“断产方,故布方圆一尺,烧屑,以酒饮服之,终身不产。”《妇人规古方》作:“断产小品方,断产堕胎有验:故蚕退纸,方一尺。右烧为末,空心酒调服。终身不受孕。”从上可见,张氏所引与《》不同,必另有所本。
4.清•曹庭栋《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引用书目”中列有《》[6],且在卷五“粥谱说”中引录《》“葱白粥”一条[7]。这说明可能正如南宋•郑樵所说:“古之书籍有上代所无,而出于今民间者。”(《通志•校雠略•亡书出于民间论》)《》直到清代乾隆年间,可能在民间尚存。
5.据笔者考察,明清时期还有十多种医籍曾不同程度地引录《》内容,如《本草品汇精要》、《普济方》、《》、《证治准绳》(女科、幼科、伤寒)、《针灸聚英》、《针灸大全》、《》、《》、《》、《金匮方歌括》、《》、《》、《》、《医灯续焰》、《伤科汇篡》、《本经逢源》等等。这些医书大多是转引《》、《》等书,但也有并非转引自他书的《》佚文,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南北朝•陈延之著,高文铸辑注.小品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264~267,303,2686
2 宋•董 汲.脚气治法总要•原序.见:宋•董 汲.董汲医学论著三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 宋•董 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总论.见:中医古籍小丛书•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05.
4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12.
5 明•张介宾.《》(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277,1279.
6 清•曹庭栋.养生随笔•老老恒言引用书目[M].上海:上海书店,1981:8.
7 清•曹庭栋.养生随笔•粥谱说[M].上海:上海书店,1981: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