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道致命的水坝--人民币汇率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5:07:19
近两年多来,人民币的汇率问题成为了全球经济的一个焦点问题,特别是对中国贸易逆差最大的美国,对此问题尤为关切,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政府施压,不惜以贸易制裁相威胁,要求人民币汇率重估,或者说,要求中国政府停止人为干预人民币汇率,而令其由市场决定。迫于来自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伴随着漫长的谈判磋商和讨价还价,人民币自2005年中开始缓步踏上升值之路,两年多来,其对美元的汇率已经由8。27:1逐步上升到7。6:1左右,升值幅度约9%,但这远远还没有达到美国的要求,美国认为人民币的合理汇率至少应为5:1左右,甚至有人认为4:1或者更高才算合理。对于人民币蜗牛式的升值步伐,美国人已经部分失去了耐心,近期美国参议院有可能通过法案,要求中国"停止操纵汇率”,并有可能在法案中附加制裁条款。可以说,若不是坚定奉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布什政府对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抱有相当有耐心的态度,中美因汇率问题而导致的贸易战早已开打。另一方面,中国在如此巨大的国际社会压力下,依然故我,坚持缓步有限地提升人民币汇率,这又是为什么呢?
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中国令人目眩的经济增长,一直依赖于两大引擎:一是投资,二是出口;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这种倾向更加明显。近些年来,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一直保持在2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6年中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10。7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0%强,这在近现代世界经济史上都可以堪称是前无古人,无论是斯大林的工业化期间的苏联,还是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韩国都没有达到这样的惊人速度和规模。至于出口方面,情况更是令人瞠目结舌,2006年出口总额达到9691亿美元,仅次于德国和美国,到2007年,普遍预计中国将超过这两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而1999年时,中国的出口总额仅为1949亿美元,以此计算,7年之间增长了4倍之多!贸易顺差方面,2000年是241亿美元,2006年达到1771亿美元,6年增长约6倍有余,而且其中绝大部分为对美顺差,2006年超过1400亿美元(这也就难怪美国对人民币问题如此关切了)。也正因为中国经济在数字上的华丽外表如此依赖于投资和出口,中国才不顾巨大国际压力,并以巨大的经济代价,坚持低估人民币的政策。
勿庸置疑,近些年来,无论是投资还是出口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均仰赖于中国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和货币,其中低廉的劳动力固然是基础,但低廉的货币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中国政府人为地筑起了一道汇率水坝,挡住了自然的汇率市场估值洪流,为整个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了一个虚幻的盈利环境。低廉的货币,直接带来了在中国国内产生的成本低估,既包括能源,原材料等的低估也包括了劳动力的进一步低估(环保方面的控制不力,则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产生的外部性低估),从而掩盖了中国整个经济运行效率极为底下,甚至得不偿失的真实面目。如果把现行人民币汇率比作中国整个经济面貌的遮羞布,那将是相当恰当的一个比喻。
我们可以通过这么一个例子来观察:假如有这么一家企业,它生产一件产品的成本是6元人民币,出口到美国,扣除各项费用,实际收入1美元。那么回到国内,按现行汇率,它可以用这1美元从央行换回7。6元人民币。那么它的营业利润高达近27%,这样的营业利润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相当可观的。但是如果人民币升值到5:1,那么情况又会变成怎么样呢?很显然,同样收入的1美元,回到国内就只能换到5元人民币,非但没有盈利,反而亏损了近17%!这样的企业是没有经营价值的,很快就会关门大吉。鉴于中国出口产品普遍技术含量不高或者说存在高度可替代性,不可能期望相应提高出口价格而不严重影响出口规模,可以想象,如果这种汇率变动成为现实,中国将面临怎样的产业衰退!必然是企业纷纷倒闭,外来投资大规模出逃,溜之大吉!所以中国要坚持人民币的低估,高高筑起汇率的“三峡大坝”,为出口企业“制造”出一个可以盈利的环境,同时也留住目前在中国整个出口经济中起到支柱作用的外国投资--可以说没有这两者,对外资而言,中国的吸引力无疑将大大逊色于当前。
综上所述,如果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在短期内实现象美国要求那样的重估,整个中国经济将面目全非--毫无效率,亏损累累也许就是恰当的形容。此外,人民币升值还将带来的另一个严重后果,那就是使得中国已经高度泡沫化的资产价格,进一步走向荒谬化的地步。近些年来,中国一直依赖于飞涨的房地产价格吸收因大量发钞带来的急剧增长的货币流动性,抑制原材料和其他消费品领域的价格上涨。居民投资渠道的缺乏和地产价格上升带来的自我强化效应,将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房价推高到一般民众根本无力负担的地步,所谓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房产升值预期下的“击鼓传花”的投机需求。如果人民币进一步升值,本已高高在上的房地产价格,也将水涨船高。由此形成的利差,至少将使外来投资望而却步,而已经持有房产的外资,也很可能会出手套现,转往他处。就现在几个主要大城市的中心地带的房产价格而言,目前大多高达每平米20000元人民币以上,一套100平米左右的公寓,价格在200万元以上--如果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到5:1左右的水平,再换算成美元将高达40万美元以上,--考虑到中国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房屋本身的有限产权,这样的价格,无疑是严重的泡沫化,以至到了荒谬化的程度。房地产市场的高度本地化特征是一柄双刃剑,在市场向好时,这种特征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市场趋势一旦逆转,地产市场的高度本地化将成为其获取买方资金流入的障碍,从而加速其价格崩溃的趋势。此外,房地产行业本属于“寄生经济”,高度依赖于经济景气。前面已经提到,人民币升值将给中国的整个经济面貌带来的巨大的冲击,如果这一切成为现实,房地产行业将失去其所赖以“寄生”的主体,高高在上的价格无疑将成为空中楼阁,泡沫的破灭也许比我们现在想象的还要快得多。所以,人民币的升值,并不能成为支撑中国的资产价格泡沫的理由,而是与此相反,将成为对其“釜底抽薪”式的沉重一击。
多年来,高额的贸易顺差和国际热钱的不断涌入,使得大量的美元进入中国,而中国为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而在资本市场上不断抛出人民币买进美元,事实上承担了巨大的隐性损失,而且随着人民币的一步步升值,这样的隐性损失也一步步成为现实,美元相对除人民币以外的其他货币的不断贬值,更使得这种损失雪上加霜。这是一个简单而实际的结果,那么有人会问:中国同时还拥有远比美元资产巨大的人民币资产(这是当然的),升值以后带来收益不是不仅可以抵消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损失,还大大有盈余吗?这事实上是一个伪命题。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1.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核心本质不是升值,也不是人民币的汇率重估,而是让人民币自由浮动,由市场决定--这正是美国所要求的。一旦人民币升值反映了实际经济状况,那么通过在经济体系内传导,将最终反馈到人民币汇率本身,在此之后,市场将会得出以后的人民币的实际价值。人民币实现升值将是一种市场结果,而不是人为干预的结果。人民币也许会升高,走低,甚至走到比今天的汇率更低的地步,但这有一个过程,正因为人民币汇率将是市场的真实反映,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将经历它所注定要经历的东西,恢复它的本来面目。所以,即使人民币实现了升值,你也不可能以这个价格把多少人民币套现的--简单地讲,你如何能找到下家接手?现今汇率是中国自愿吃亏,高价买进外汇,维持稳定的,但你不可能要求别人吃亏高价买进你的东西的--共×产×党虽然在中国可以说得上是管天管地,中间还管空气,但它管不了老外,一旦超出市场承受范围,人民币汇率无疑将一落千丈。当然有一种极端情况,不顾后果的抛售,那将是人民币的崩溃,乃至整个经济的崩溃,是自取灭亡的招数--那是精神病院的病人要干的事情,而不是一个稍微还有理智的人会干的事情。退一万步讲,即便不大规模出售人民币资产,鉴于中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人民币升值在小范围内带来的人民币购买力提高将十分有限,而且那是以出口部门的巨额损失为基础的。2。中国连年规模惊人的固定资产投资,使得大量的资本沉淀到了固定资产之中;而由于近年资产价格高涨,以及中国只对流通环节征税而不对持有资产征税的政策,使得大量的民间资本也沉淀到了不动产中。所以,所谓中国拥有的人民币资产,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以固定资产的形式存在的。固定资产本身流动性低的特征使得它的变现成本高昂,特别是如果市道不佳,这种变现,只能以“割肉价”才能实现。所以固定资产的高估价往往是有价无市,虚具其表。更可怕的是,固定资产还面临折旧的问题,有相当多的情况可能加速固定资产的折旧,如果整体经济表现欠佳,“折旧”将更加惊人。所以,固定资产实际上是很难享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好处的;而往往是承接了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估值泡沫化的弊端。前苏联曾经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其经济总量曾经达到美国的80%以上--一百多年来,没有第二个国家达到过这样的高度--但是在到达这个顶峰之后,前苏联经济就一路滑向了崩溃。人们总结前苏联的教训,大多认为前苏联的经济严重缺乏效率是其经济失败的根本原因,而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比率过高,无疑是其经济缺乏效率一个关键因素。惊人的固定资产折旧吞噬了巨额的财富,使前苏联经济在经历一番辉煌之后,沦落到一贫如洗的境地。前苏联的这个教训,对中国无疑有着特别的警示作用。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到,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而言,只是一个难以下咽的苦果。
中国人为筑起的这道汇率水坝,保障了一时的繁荣,却挡不住历史潮流的滔天洪水,整个中国经济必将为之付出沉重代价。这正应了那句话:“出来混的,迟早都是要还的”。
美国为何对中国的人民币汇率问题不依不饶呢?首先无疑是从贸易公平的角度考虑,美国是坚定奉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度,自由贸易最基本的准则就是公平。如果一个国家人为地操纵其货币汇率,无疑是一种作弊行为,这是自由贸易的原则所不容许的。此外,中国不是一个民主国家,也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它可以几乎毫无压力地维持血汗工厂里劳动力的低价格;而美国不行,作为一个民主国家和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它不可能象中国那样人为压低劳动力价格,充其量它只能通过引入外来移民降低劳动力成本,但这也十分有限。除非美国的劳工阶层自愿大幅降低自己的工资和福利水平--也就是向中国的血汗工厂里报酬微薄,几乎毫无福利保障的劳工看齐,他们的劳动力才有竞争优势,他们的相关产业才具有竞争力--但是,不管是从他们自身,还是美国社会已经形成的共同价值出发,这都是不可能的。所以美国的产业竞争力因此遭到了严重的损害,而由此造成的失业等一系列问题,都得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承担,这对美国构成了极大压力。而人民币汇率的人为低估,更使得这个问题雪上加霜,美国对人民币问题死抓不放,不惜以贸易战相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有人讲:人民币汇率低估带来了廉价的中国商品,美国消费者实际上是占了很大便宜的--这是当然,不然美国绝不会容忍这么久--但与人民币汇率低估给美国的产业竞争力和整个社会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相比,这点蝇头小利,算不了什么。以美国人的经验和精明,很容易分出哪头轻重。
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当然也包括人民币汇率,都是长期的系统性的体制痼疾,可以说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到了今天,要想改变,每一步都意味着高昂的代价(事实上是将长期的隐性损失表面化),非有改天换地,扭转乾坤之决心不能为。而当今的中国领导层,远不具备当年毛邓之高度政治威望,要做出这样的改革很难想象;相反为了维护自己脆弱的权力基础,他们反倒要变本加厉,在经济数字上追求经济的无节制膨胀,所谓调控,大多虚情假意,或投鼠忌器,因为一旦经济数字出现滑坡,他们的政治威信和权力基础将受到极大破坏,这种风险是他们不愿承担的。所以他们只能竭力维持今天这种局面,留住今天的辉煌,至于以后的洪水滔天,那都由后人去面对吧。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的这种态度,既是这些问题所带来的结果,也是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
人民币汇率这道金融领域内的“三峡大坝”,也是“理工科思维”违反自然规律的一件典型作品,所幸的是,由于这道大坝不是建在中国国内的长江之上,而是建在国际贸易这个汪洋之滨,来自国际社会特别是美国的强力干预,使得这道大坝不可能再维持太长时间,虽然它的崩溃一样会带来阵痛,但是与中国政治经济领域的其他“三峡大坝”相比,它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伤害要小的多。--这或许是不幸中的万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