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屋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7:55:15
在皖南山区有一个僻静的小山村,就是在石台县小河镇九步村的马屋施,在这里曾经有一段红色的传奇记忆,一九三五年曾经是中共江南特委和皖南苏维埃政府的所在地。
马屋施这个小村地理位置特别,四面环山,北靠大山,从大山上可以直接通往贵池、安庆等地,西邻东至的青峰岭,东面是通往小河和石台方向,南面是莘田畈。就是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江南特委就选在这里为根据地吧!
在中共石台县组织史、石台县志和倪南山回忆录里都曾记载了江南特委及特区苏维埃政府在暴动的全盛时期迁到马屋施以及在马屋施活动情况。那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后,主力红军被迫长征。红军主力北上以后疯狂的敌人向南方红色根据地进行前所未有的大“清剿”,宣称要“踏平苏区”,“将共产党斩尽杀绝”。整个闽浙皖赣苏区都在经受着一场严峻考验,无数革命者乃至无辜百姓惨遭杀害。当时皖赣边区革命中心,皖赣特委所在地大板亦被敌人攻破,特区司令员周成龙,皖赣红军独立师政治部主任王丰庆,师长匡龙海等同志率领部队经过浴血奋战,才冲出了敌人的包围,辗转于皖赣之间的崇山峻岭。在一九三五年初他们终于甩掉了尾追的江西之敌,来到贵秋东边区。
一、特委先遣队
一九三五年的初夏,马屋施来了几个神密的人物,听口音是江西老婊,第一批来到马屋施只有三五个人,他们一来并没有惊动老百姓,先是在马屋施周围四处山上到处看看,然后是自己在村子的前面一个很平缓小山坡上(叫白屋墩),自己撑起了茅屋棚。过了几天又陆续来了十几个人,一开始老百姓并不知道他们是一些什么人,要在这里做什么事。他们住下来以后就找老百姓谈心,先是了解马屋施的地貌地形,各条出路的通向,后来他们在群众中宣传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并标明了自己的身份和来意群众才知道。在马屋施和附近的几个村落广泛和当地老百姓广交朋友,动员当地青年参加红军,赢得当地群众的信任。通过这十几人在马屋施二三个月的工作,马屋施和附近几个村有部分青年参加了红军,为特委设在马屋施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特委机关迁入马屋施
一九三五年八九月间陆续有特委机关干部和部分红军人员来到马屋施,随机关迁入的人有部分家属,工作人员,警卫人员。特委由周成龙、王丰庆、余文先、黄天贵、江从新、欧阳斌、倪南山七人组成,因为周成龙同志的原职务和水平都是最高的,原是皖赣特委特区的司令员,继任过皖赣特委书记,是代表皖浙赣省委来到这里从事革命工作的。大家一致推荐周成龙任特委书记,余文先任组织部长,黄天贵任宣传部长,欧阳斌后来被推选为皖南苏维埃政府主席。倪南山同志当时是担任肃反大队长。特委领导江南片游击战争和对敌斗争等革命工作,直接领导贵秋、贵东、贵祁三个县委工作,由余文先同志担任贵秋县委书记,县委设在谢家,县委下属五个区委,一区在高山勘下,二区在高山,三区在老山陈,四区在小山屋,五区在小河郑村。贵东县委设在东至的青峰岭,由黄天贵任书记,下属三个区,一区在青峰,二区在赉田汪村,三区在红石。黄国太任贵祁县委书记。特委直属一个江南红军独立团,红军独立团有千以上的人,主要人员是住在离马屋施很近只有一公里的赉田汪村(汪村是近千人的大自然村)。三个红军游击大队分别归三个县委领导。
。特委机关迁入后马屋施这个很小的自然村家家户户都住满了红军,机关领导的住宿和办公是在黄家的一个比较好一点的砖瓦结构的房子里,其他人员都是住在条件很差的草房子,当时任肃反大队长的倪南山同志同是住在三小间很破旧的草房。
特委在马屋施主要从事的革命工作一是组织策划附近几个县的农民武装暴动,进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二是培训农民运动的组织和策划领导人,培训军事干部和妇女干部,培养县区乡干部。为江南片各地输送和充实革命骨干力量;三是开展肃反运动;四是以防御性为主的军事斗争。
自从特委机关正式迁入马屋施后,在马屋施的三条出口路上都分别加设了几道岗哨,重点路段有两到三道岗哨,西边的第一道岗哨设在东至的青峰岭,第二道岗哨设在赉田汪村,最后是在马屋的出口路上的一道岗哨。
三、依靠群众组织领导武装斗争
在特委正确有力的领导下,虽然在江南革命力量很薄弱,面临强大的敌人武装和疯狂的对特区“围剿”和封锁,还有敌人地方武装和土匪的攻击,但是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广大红军将士英勇善战,有广大老百倾家荡产,不顾自己和全家人性命的大力支持,有背靠大山很好的地理位置,主动出击打了很多漂亮的伏击战。
马屋施革命根据地是在红军主力长征以后,革命处于低潮,敌人进行疯狂“围剿”苏区的困难时期建立的。武装斗争贯穿着创建根据地,保卫根据地的全过程。离开武装斗争就没有根据地的存在。在敌的疯狂“围剿”和血腥的大屠杀面前,在特委领导下的红军和根据地人民毫不怯懦。在秋收暴动胜利以后,群众的的斗争情绪极为旺盛,在特委“拿起武器,武装保卫根据地”的口号下,有很多青壮年都踊跃地参加的红军独立团和游击大队,区区村村都成立了游击队、赤卫队、梭标队等不同名称的武装组织,就连老人、妇女、儿童都积极参加保卫根据地的队伍。在方园几十里以内老人和儿童都是积极主动地为特委和红军独立团站岗放哨,及时提供敌情。特委虽住在较偏僻的马屋施,但是同样是能够眼观四面,耳听八方。能够随时把握机遇,把握主动权。当时在马屋以及附近的几个村内可以说是众志成城,全民皆兵。
为了更好地发展地方武装,更加有效地与地方反动武装斗争,特委又从独立团中抽调五十余人,作为军事骨干分配到三个县的游击大队中,归各县委领导,这样各县都有了自己强有力的武装队伍,既有利于农民运动的发展,能使红军独立团放开手脚,担负起机动作战的任务。这样在对敌斗争和保卫根据地的战斗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江南红军独立团的指战员英勇杀敌,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凝成了根据地。红军“靠党、靠山、靠群众”,在战争中学会了战争,把毛主席在反围剿斗争中运用的战略战术灵活地运用到战斗中。他们的战略原则是:“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击虚,集中兵力,力争主动,扎口子,打埋伏,打小仗,打得下就打,打不下就走。”当时江南红军独立团是天天行动,战斗频繁,生活十分艰苦,但指战员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和旺盛的斗志。
江南红军独立团既是战斗队又是宣传队、工作队,战士利用战斗间隙去做组织群众宣传群众的工作,和群众一起种田种地,砍柴烧窑,简直是分不开谁是兵谁是民。
四、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立苏维埃政权
在特委直接管辖的根据地以内县、区、乡都成立苏维埃政府,通过群众推选出苏维埃政府主席。特委成员欧阳斌同志被推选为的皖南苏维埃政府主席,皖南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同是在马屋施。
在特委领导下的农民运动,在根据地开展得轰轰烈烈,为了更进一步地巩固革命成果,保卫红色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起来投入这场革命,在特委下属的三县的所有区内乡乡村村都有“打倒土豪劣绅!抗租抗息,分田分地!工农是弟兄,无产阶级是一家人!武装起来,保卫皖南苏区,苏维埃政府是人民自己的政府,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府”等革命口号。打土豪,分田地首先是在特委、县委和区委的所在地先行一步,对在群众中没有民愤,罪恶不大中小地主和富裕中农是采取减租减息的政策;对于罪恶大,民愤大的土豪劣绅采取把田地和家庭的经济财产分给最贫和最苦的农民,同时还召开群众斗争会镇压极少数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
皖南苏维埃政府下属各级县、区、乡的苏维埃政府都分别成立了“土地委员会”,各地基本是同步进行土地改革。为了保证土地革命运动顺利进行,以皖南苏维埃政府的名义宣布了土地改革的三条原则:(1)抗拒不交地契者除给予严厉处分外,没收本人的一份土地;(2)带地契潜逃者,逮捕枪毙;(3)凡未经土地委员会审查同意而自行分配的土地,一律无效。同时宣布没收地主、土豪劣绅、反革命分子家的祠堂、公堂的所有土地;没收地主、豪绅开办的油坊、糖坊、酒坊、粉面坊、纸槽,统一归苏维埃政府开办经营。在特区内以乡为单位按人口统分配土地。土地委员会依照土地的好坏分为四个等级:一等土地分给红军家属和雇农;二等土地分给在各级苏维埃政府中工作人员和贫农;三等土地分给比较富裕的农民;四等土地分给地主、富农和被政府枪决的反革命家属;潜逃的地主不分土地。在特区内进行的土地改革中,在分配会上农民能分到土地非常高兴,也很激动,气氛十分热闹,就在现场群众不断高呼“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苏维埃政权”,“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平债分田”等口号。有的群众还将这些口号写在自己家的外墙上。
在七十年代以前马屋施还有部分旧房子在没有撤除前都能看到青砖外墙的绝色标语,在室内也曾留部分用红纸写的标语和门对。
五、建立红军学校,培训骨干力量
在特委的领导下由特委宣传部负责建立红军学校和各种骨干培训工作。培训班的内容有:特区干部培训班;军事骨干培训;农民运动培训和妇女干部培训班。学期有半个月,二十天和一个月不等。由特委书记周成龙和其他委员兼任部分课程,课程设置主要是军事、政治、党在苏区政策、还设置了文体课程。在培训期间经常夜里在马屋施村内举行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在较远处也能听到嘹亮的歌声和动听的音乐声。结业学员分别送到江南的根据地和还没有成为根据地的白区担任区、乡党组织、苏维埃政府负责人和红军中独立团以及三个游击大队中的骨干分子。
六、开展肃反运动
在特委和苏维埃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开展肃反运动,由倪南山任肃反大队长。肃反大队的工作是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形式的,经常深入到国民党控制的白区工作。专政的对象统一名称是叫“反动派”,其中有在苏区中的破坏分子和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深挖隐藏在革命队伍中叛徒特务。搜集范围是在江南地区、苏区边境方园几百里的地方。从江西抓获的反动派就有好几十人呢。将这些反动派抓来以后进行审查,经审查后根据罪恶大小的民愤大小分别处理。处罚这些抓来的反动派是经过苏维埃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倪南山同志负责执行,为了节约子弹用于战场,在执行死刑反动派时都是用很小的刀子处理。处以死刑就有一百多个,在马屋施村子对面二百多米有一个较为隐蔽的小山凹就是处决这些反动派的罚场。据当地百姓估算在这个小山凹杀了一百多个反动派。在处以死刑的反动派如果原先知道他的家的地址的还专门写信叫他们的家里来处理尸体,如果没有人来收尸体的就地掩埋。这个小山凹本来没有地名的,后来百姓就取名叫“杀人凹”。
在肃反运动过程中在当地有很多鲜为人知、骇人听闻的故事,其中有一次倪南山在执行任务时说了一句笑话“有谁敢于将这个反动派杀死奖二斤猪肉。”就有一位本村百姓叫程老五就说我来执行。真的让他执行拿起刀子就害怕了,被处决的反动派是用绳索捆绑的,领了任务又不敢执行,倪南山同样说了一句笑话,你不敢杀反动派那你同样也反动派我就杀了你。程老五被吓坏了,只好是用石头打死了这个反动派。后来红军退出后程老五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解放以后定为烈士。
七、马屋施保卫战
自从江南特委机关迁入马屋施以后,敌人的攻击目标也集中到这里,战斗在马屋施附近不断开展。敌人多次从很远处就开始实行攻击和偷袭,从贵池的殷汇、牌楼,从东至的东流、张溪、洋湖等方向都偷袭过多次,但每次都被红军独立团和游击大队阻击回去了。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江南红军独立团在牌楼与安徽保安旅第二团接火,击溃了敌人的进攻,活捉了敌区长。敌保安一团仍不死心,咬住我军不放,在王丰庆同志的指挥下,红军牵着敌人鼻子转了几天几夜,待敌人十分疲劳之际,选择在东至的塘埂、丁冲有利地形设下埋伏,首先一枪将敌辛连长打下马,混乱中红军打死敌人三十多名,还活捉了一些敌人,缴枪三十二支,子弹五百多发,手榴弹二十多枚,军号一把。三天以后,红军又乘胜在夏项街击败了敌保安二团,暂时解除了马屋施之围
十二月初敌人重新组织力量进攻马屋施,红军在保卫马屋施的多次战斗中,同敌人打了好几场遭遇仗,消耗很大又很难以得到休整和补充,团长杨艳溪在战斗中负伤。部队由参谋长杨春标代理指挥。狡猾的敌人在几次战斗中吃了败仗,便改用了堡垒战术。他们从马屋子施西北的候店(东至),西南的洋湖镇加紧构筑工事,派重兵扼守企图采用分进合击,南北夹攻的方式来围攻马屋施的特委机关。特委领导在得到侦察人员和群众提供的情况后做出了积极的防御措施,特委决定集中独立团的主力在赉田和二甲里之间,源坑以南集结,挖好掩体,待机消灭候家店来犯之敌。对于洋湖方面的敌人,则由江南红军第一游击大队和贵东县赤卫队负责阻击,以策应独立团歼灭候家店的敌人,达到消灭敌人两个营或者大部分歼灭的目的。如果这个作战方案能够实现,则贵东根据地就能坚持更长的时间,从当时的地形和敌我双方的情况来看这个方案是可以实现歼灭这两股来犯之敌的。
十二月二十八日凌晨,大雪纷飞,候家店、洋湖两股之敌利用这个恶劣的天气疯狂的向马屋施压过来。当时红军的生活是异常艰苦的,在数九寒天里战士们没有穿上棉衣。代团长杨春标抱怨特委某些领导搞特殊化,不关心战士的疾苦,带头鼓励战士们向特委发泄不满情绪,以致发展到在军事上消极对抗。在关系到根据地生死存亡的这一仗中,杨春标没有按照特委的命令在天亮之前将部队埋伏在指定的山头伏击来敌,而是领着战士们在背风处烧火取暧。数十堆大火既暴露自己的目标,又妨碍观察敌人的视线,直到敌人摸到二甲里时哨兵才了现,红军仓促进入阵地,敌人已先红军开枪,施行猛烈的火力压制,独立团被截成几股,无法组织反击,被迫向源坑方向撤退。马屋施很快就被敌人占领,周成龙、王丰庆亲自率领特委保卫队掩护机关人员冲出敌人的包围。从后山转入东至的源坑,从此特委和贵秋、贵东县委机关都转移到高山。
赉田伏击战的失败,既贻误歼敌良机,又使红军部队受到了不应有的损失,断送了贵秋东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大好形势

八、永不息灭的火焰
马屋施被敌人占领以后,疯狂的敌人进村就是一场大浩劫,“烧、杀、抢”是他们贯用的手段。敌人一进村口就烧了孔堂陈家、张家、沈家三户最贫困人的草房子。多数群众在特委成员及保安人员的掩护下撤退到后山上,许多没有来得及撤退的党员、干部和部分无故的群众被敌人残酷的杀害,特委委员黄天贵、余文先为了掩护撤退被捕入狱。
还有少数老年人没有及时撤退是横遭酷刑,一个个都是用绳子捆绑着各种手手段都用尽了,还是从老百姓的嘴里找不到红军和特委领导的转移方向。最后敌人是把这一些老年妇女一起用绳串起来拉到在山上能看到的田畈中间一边用刑是用辣椒水从人的眼睛和鼻孔灌注,还一边大声喊叫目的是要山上的红军能下来,因为他们已转移到后山了根本看不也听不到了。
敌人占领根据地以后出动大兵团“清剿”,他们知道要扑灭革命的烈火,必须先扑灭党和红军赖以生存的基础——群众。他们在进攻特委和县委区委机关所在地以及周边村时也都没有忘记推行惯用手法“三光”、“七杀”政策,他们公布的杀戒是:“通匪者杀;窝藏者杀;知匪不报者杀;替匪通风报信者杀;替匪送粮带路者杀;替匪宣传、煽动者杀;当匪者杀全家。”敌人杀人的手段是极其残忍的,有的刀杀、枪杀、活埋、火烧、香火点击全身、开水烫、穿手心、钉脚掌、挖眼、倒吊等等。在马屋施出口到赉之间的一个小村子,有一位叫林宝生是红军战士,因为赉田村的一位原也是红军的叫曹**被敌人捉到后判变后出卖林宝生同志,他本人还不知道他是判变了,曹约林一起去找组织,林也就答应了,两人就约定了地点和联络方式,地点是在马屋施到赉田中间的一个小山凹里,时间是晚上点灯后,联络方式是拍手三次为号,等到了约定的地点和约定的时间曹先拍三下,等林应三次时几敌人同时就从后面将他抱住,用绳索捆绑后送到莘田畈的一个油坊内吊起双手用香火整整在他的全身点了一夜烧烂了全身直到断气也没有交待一个红军人员和共产党员的名子。
在马屋施以及红色根据地内象这样敌人残害红军和老百姓的故事是不胜枚举。敌人是想斩尽杀绝,但是英勇的老区人民是不会屈服的,这股已点燃了的革命火焰是扑不灭的。从这以后老区人民在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更是涌现了积极参加新四军和参加人民解军。有不少老人积极送子参军,还有的老人还动员自己的独生子到前线杀敌。这就是老区人民对共产党的满腔诚挚的热爱和信任,是对党的一片真诚期待和希望。在解放以后老区人民并没有向党和政府伸手,而是在党领导下依靠政策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建设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