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红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5:54:00
三面红旗,是中国共产党于1958年提出的一个施政口号,意指“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它是时代的历史产物。
一九五八年中共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在一九六○年五月以前曾被称作“三个法宝”,五月以后改称为“三面红旗”。“三面红旗”的出现,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发生的一次严重失误。[总路线的形成总路线的形成是从批判反冒进开始的。1955年夏,中央高层领导人就农业合作化发展速度问题产生了分歧。这年10月在党的七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说:“要拿个好办法,可以使合作社办得又多又快又好。”随后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又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要“又多又快又好”。再后来,毛泽东采纳李富春的建议,在多、快、好的后面加了一个“省”字。
随着“多快好省”的提出,党内于1955年底开展了批判右倾思想的斗争,结果使1956年各项工作出现了不切实际的冒进倾向。党内出现的这种急躁情绪,立即引起了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警觉,他们试图加以纠正,这就是1956年开始的反冒进。
对于反冒进的意见,毛泽东当时虽未明确反对,但内心是不同意的。通过几次会议统一思想,毛泽东酝酿的“多快好省”的总路线也就呼之欲出了。
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指出:“不仅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进行各项建设工作,而且必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充分发挥革命的积极性创造性”。社论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1月上旬,毛泽东在同历史学家周谷城谈起这篇社论时,周谷城说社论的中心就是八个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毛泽东听了十分高兴,赞扬周谷城归纳得好。1958年3月,中央召开成都会议,毛泽东在再一次提到“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时发了不少感慨,并将“多快好省”连在一起,称为“总路线”。1958年5月5日至23日,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召开,刘少奇在会上正式宣布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的开始应该说,“大跃进”的发动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建国之初,毛泽东一直焦虑于中国“人口上、政治上是大国,经济上是小国”的现实,迅速把祖国建设好的强烈愿望,落后就会挨打的深刻危机感,是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良好初衷和直接动因。从国外来说,当时的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超英赶美”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如火如荼,所以中国的“大跃进”运动在国际上也不是孤立的。
早在1957年9月,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就揭开了农业大跃进的序幕。这年冬至次年春开展的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积肥运动,可以说是农业“大跃进”的前奏曲。
在水利建设的高潮中,中共中央召开了南宁会议,毛泽东亲自提出以跃进的速度提前实现《纲要》确定的目标。一声令下,各地雷厉风行,农产品的高指标也相继出台。高指标的布置,直接导致了浮夸风的泛滥,突出表现为全国各地都开始虚报粮食产量,竞放农产品产量“卫星”。水稻亩产130434斤,小麦亩产8585斤,虚报浮夸,简直登峰造极。
为了保证钢产量的实现,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一项就是土法上马,全民大炼钢铁。全国普遍建起了炼钢铁的小高炉和土高炉,甚至连侵华日军和国民党军队留下的碉堡炮楼也改成了炼钢炉。为了找矿,许多地方的党政领导干部带领群众上山,连在校学生和老人也背着镢头浩浩荡荡地去挖煤炼钢。没有矿石的地方,就砸烂家庭用的铁锅作原料。同农产品大放“高产卫星”一样,工业战绩也竞相大放“高产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