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代史笔记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07:40:48
第三节、平民生活的水准

  近代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交织着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之间剧烈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冲突,包括了中国和西方之间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持续对立。对于中国广大平民的生活水准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
1.近代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
农民的生活水准。在近代剧烈的社会变革过程中,中国农民遭受了更为沉重的剥削和压迫。
一方面传统的农耕结合的自然经济结构被打破了,农民生活所需的日用物品越来越多地依靠市场供给,生活费用日益提高;
另一方面,农民的收入水平却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甚至还有下降的趋势。
为了维持生活,许多农民不得不向地主佃种土地,将收获物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作为地租交给地主。
农民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向地主高利借贷粮食的现象全国各地无处不有。陕西武功县的贫民"每当春夏之交青黄不接时,辄向宫室乞贷粮食,如借麦一斗,至收获后还一斗二三升不等,名曰‘食颗颗粮‘"。
此外佃农还要遭受地主额外的需索和剥削,在山东临清一带,作佃农的至少须有一男一女,他们在农闲的时候得听由地主使用。男的为地主赶车,转运货物,女的为地主家庭烧饭、洗衣、扫地、看护小孩以至饲养牛马等。地主只供给他们饭食不给工资,这叫"打里工"。如果佃农的妇女不愿意做这种劳动,或实在不能做的,则每年必须对地主,出一两元金钱,这叫做"包里工"。
各种剥削相交织,农民的生活困苦不堪。
河北省滦县,人民生活"冬夏皆饮水,非世家、商贾无饮茶者。其食皆以粥,贫者粟不容而碎之以煮,谓之‘破米粥‘"。"遇农作时则易之以高梁米,煮半熟,冷水淘之,坚如石子,非此不下咽,谓之‘换饭‘"。乡村居室大多是茅土房,围以土墙、篱笆,猪圈、牛棚错落其中。
近代中国农民中最困苦的是雇农。雇农没有自己的任何生产资料,许多人也没有自己的生活资料,完全靠给地主打长工维持生活。他们的劳动最苦重,劳动时间最长,受的剥削最重,生活待遇也最低。即使在乎均生活程度比较高的广东省,雇农由于其低下的社会地位常常遭受地主最苛刻的待遇。
2. 近代中国工人、城市平民的生活水平
中国近代工人阶级主要来源于农民。
以上海来说,上海近代纱厂的工人、棉纺织工人、人力车夫和码头工人大多数都是从江苏太湖周围的农村以及苏北的贫困乡镇迁来的农民。
从人口过剩的山东等地涌人城市的农民成为华北和东北的矿山、工厂的主要劳动力。
在自然灾害、战争等动乱的岁月里,大批的灾民涌入城市,成为城市贫民,成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
1849年汉口水灾,大量农民逃难来到汉口。
上海也是近代吸引农村逃难人口最多的城市。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上海就成为江南各地乡村人口避难的最大场所,这一时期成为近代上海城市人口增长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城市发展也具有强烈的半殖民地城市特点,主要是城市的工业结构单调,工业基础极端脆弱,许多大城市实际上主要是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和中国廉价农产品输出的码头。
近代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特殊过程和工人阶级的发展历程,预示着工人阶级生活道路上无穷的艰辛和苦难。
工人的劳动条件极差,劳动时间长,但得到的劳动报酬却极低,甚至不足以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
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虽然比同一时期的农民的生活状况稍好一些,但是与同一时期世界主要国家的工人生活状况相比则要差得多。
据调查,上海工人家庭生活费用中,1922年,伙食费占63.1%,房租占15.7%,衣服占10.6%,其他占10.6%。同年,北京的工人家庭生活费中,伙食费占7O.6%,房租占11.1%,衣服占6.7%,其他占8.7%。
食用品的支出占了工人家庭支出的最大部分。
在华南、华中地区,日常饭菜,就是几碗米饭、汤、菜。
在华北,北京地毯厂工人每天只吃两餐:窝窝头、生姜及大碗汤,或汤面、酱小菜及生葱,一月只吃一次肉(每人每月伙食费平均至多不过三元左右)。
天津久大精盐公司的住厂工人,1927年的食品为馒头、窝窝头、油条及小米粥。所食菜蔬,冬为白菜、豆腐,夏为小葱、萝卜等物,亦有不食蔬菜,仅以油条、咸菜配食者。但是该厂的住家工人由于家庭负担情况不同,生活状况有较大差别。
在住房方面,城市工人阶级家庭的居住状况非常恶劣。特别是在上海、汉口、广州、天津等大城市中,工人家庭的居住状况甚至难以想像。
不仅如此,在中国近代城市里,到处是无家可归的人,他们睡于马路边、屋檐下,以破报纸和广告纸盖身。居住状况之可怜可叹,实为中外历史所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