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SNS系列之一:我所知的SNS?|?I’m Jary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7 15:20:32

理解SNS系列之一:我所知的SNS

Posted on 17. Feb, 2009 by jary in SNS专栏

SNS(SocialNetworksServices)在08年多事之秋在全世界悄然兴起,前后波及了互联网一个来回,赢得了足够的曝光点。并且SNS的概念逐渐被理解、被市场和用户接纳,首先是facebook,twitter,digg,firendfeed,Bebo,linkedin,ning,xing,orkut,friendster,Myspace,flickr等,国内的校内、51、开心等等,到后来门户的转型跟进,移动运营商也开始关注这块香饽饽,弄出个139,这一切都预示着09年的SNS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混乱、残酷和激烈,或者更有趣。SNS最后能有几个活下来发展壮大,目前都是未知数。

尤其在目前国内的同类平台还处于严重同质化、模仿抄袭和目标模糊的阶段,会继续持续涌入大批的SNS参与角逐。最后看哪匹黑马能横空出世,我们用时间来观察和见证。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用户不需要这么多SNS。依然会有一些昙花一现的SNS。有趣的是,所有模仿facebook的网站都直接或间接的帮着facebook做着口碑传播和概念普及,facebook的原创性和创新性已经开始收获良好口碑了和巨大增量用户的回馈了。我丝毫不怀疑很多用户是先知道校内和开心之后才开始尝试facebook的,大师的力量。

06年开始陆续接触早期的SNS概念,那时国内的一批SNS,很多都是以Myspace为蓝本模仿,不久后Myspace的风光被facebook盖过后,这些国内的模仿者要么悄无声息的死掉,或者易帜转向模仿、甚至抄袭Facebook,那时的SNS,到现在只有豆瓣我还在用。但随着时间推移和技术进步,SNS的轮廓也越来越清晰。对数据挖掘的价值和开放API掀起一股热潮。它已经改变了原有互联网的面貌,甚至改组了信息从制造、组织、传播和消费的方式。也为未来创新的商业模式预埋了伏笔。

SNS的特性,看过不少描述,众说纷呈。不过我还是觉得它结构足够轻巧灵活,由于其基础平台的单纯性、扩展性和开放性,开放API的APP格局有足够多为用户提供多重、丰富、有深度的互联网应用的可能性。如资讯,社交,游戏,电子商务,增值服务以及生活工具,甚至用户数据挖掘等。SNS的最大商业价值绝不是广告。SNS平台以Profile为中心的个人化特性不适宜硬性移植广告。

同时,SNS快速组织和分发信息的传播优越性,将凸显其作为社会化媒体的快速,透明和民主性。而其按照关系自动推介更是符合中国多数国民的习惯。好友关系质量将直接关系传播内容的质量,这也反推用户自发自觉维护自己的好友关系质量。从另一方面也更加证明了SNS是一个聚合、组织和分发信息的工具,而不是UGC生产工具,它可以比搜索引擎更能主动积极的分发资讯信息。有人担心SNS会导致大批高质量UGC消失,这的确有点杞人忧天。UGC平台生产的内容可以直接通过SNS组织分发。接下来Blog的发展将进入真正的沉淀期。真正有能力或者有意愿分享的一批用户会继续提供高质的UGC,一些跟风的用户可能会自动从UGC平台退出。接下来的新媒体可以打UGC+SNS的组合拳。

目前SNS对用户数据的挖掘仅限于关系网络层面,对用户习惯、兴趣、行为、需求等多方面的数据挖掘暂时还不太成熟,但针对个性化需求,组织产品和服务创造分销渠道并不是没可能。而且在经济危机的今天,虚拟世界增值服务的发展如日中天。

总之,SNS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预测,唯一可以做的是去做、去创造。也许用不了多久,你再不会因为你网络的某个角落偶然看到你邻居、同事而惊叹了。在两年前,理解SNS就像今天大家理解云计算一样晦涩。现在,我们为之欣喜若狂,两年后,可能这点实在太平常。

接下来按照我的理解,尝试剖析SNS的平台构造和信息组织原理。从产品角度,理解SNS的系统构造,粗略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平台、APP应用库和素材库。各位看官可以在下方留言讨论。

其中

平台包含 核心容器,一般如:

  1. 属性(用户、群组、虚拟物品)
  2. 关系
  3. 规则
  4. 全局设置(如偏好、隐私)
  5. 全局通信(如inbox、IM)
  6. 其他(视平台规划而定)

平台层负责收集、存储、计算推理产生基于对象、关系、属性的数据,提供容器内部循环流动和供APP使用的数据接口。规划基于全局的逻辑、规则。具体不赘述了。

APP库主要包含 官方研发的APP及developer依据开放API政策开发的APP。

APP库作为一种按照不同类别、需求、目标组成的APP综合容器。这个容器内的APP,它可以依据平台吐出的数据、规则等(如profile等),提供细分的应用服务。个人认为至少应该有一部分APP应该是针对性的配合平台的发展进行明确的产品规划。这种规划应该超出现有对APP观念的理解。APP研发的规划,在满足不同需求的同时,还可以作为更为细分、深入渗透、自然的收集用户数据的途径,将细分数据反馈给平台记录保存。当然这个可能性是否够现实,或者什么时候变成现实,都是至关重要的。

素材库

其实是平台和APP规划后产生的素材需求,它被分散运用与平台核心容器内或APP产品。它的需求规格、类型、格式主要对应于平台的与每个具体规则、属性的、APP应用的需求来设定范围、目标、实施方法和评估标准。并且素材需求的层次、细分类别以及形式都是伴随从平台层到APP应用库,由内到外的项目推进而逐步完善的。当然具体的操作视情况而定。

以下是粗略的SNS的系统架构图,也简单的表现了各类UGC平台的内容会被订阅和分享到SNS平台进行高速传播。

最后,SNS平台由于其渗透性和私密性。隐私保护或将成为焦点。隐私保护与不作恶,将是关乎SNS生死攸关的一条导火索。底线在哪里。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还能如何更好的满足用户生活上的需求,这一切,还是崭新的篇章,SNS的未来等待你来揭晓。

暂先写到这里了,见识浅薄,接下来慢慢整理完善这个系列。欢迎大家指教交流。

Tags: APP, S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