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丹的12个幸福细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4:49:29
关于不丹的12个幸福细节

小普 2009-10-16 17:03:59 
我们从正面侧面观察不丹关于幸福的种种细节,也得以管中窥豹,因此更加确信: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幸福。
现在不丹已被奉为现代版的桃花源,世人看它,“仿佛若有光”。然而在人间的不丹不可能处处是净土,他们遇到的问题并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少和简单——它的物质文明相对落后,属于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许多人还没用上电和自来水,新生婴儿死亡率和文盲比例居高不下,人均GDP仅1400美元(2006年数据)。
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国王曾说过,民主和民族问题是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不丹的快速发展要跟文化、环境之间维持和谐。”难得的是,几乎全体不丹国民都对此无异议,对国王投信任票。尽管有些国民并不知道“国民幸福总值”(GNH)为何物,但就如不丹的一位内政大臣所说,“他们身处其中。”
不丹就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展开对幸福的追求。一年前,吉格梅·辛格·旺楚克国王主动放弃权力,推动国家走向民主。现任国王吉格梅·凯萨尔·纳姆耶尔·旺楚克在不丹已没实权,尽管国民仍然对国王充满热爱和信任。这些改变都可看作“使全民幸福”的开始。 去年不丹通过新宪法,规定政府在制定一系列包括农业、交通及外贸在内的国家政策时,都不能以经济而是必须以“幸福”作为根本出发点。与此同时,不丹的各方面都在大幅度改善,卫生和教育的状况也越来越好;联合国所辖联合国协会(UNA),评选不丹为东南亚(含南亚)地区善用非营利组织资源的第一名;世界银行评估不丹的政府效能5.2分,高居第一,远高于平均的3.1分。
尽管保护得相当有力,不丹同时也在面临全球化的新挑战:百事可乐1997年开始在不丹设立了分装工厂,不丹的Windows系统甚至有了使用宗喀语的界面。正如1962年到不丹、曾致力于创立不丹第一所大学,负责主管国家教育系统的麦基神父所说:“这个国家一只脚还留在中世纪,另一只脚已踏入21世纪。它今天取得的成就已是相当惊人的了。”也许不丹人对幸福的深信是获得幸福的最大保证。
旅行不丹,每天每人200美元
不丹直到1974年才开放观光。入境不丹,即使对于中国这样的近邻也有难度,盖因两国没有建立邦交,也不存在旅游交往。一直有传说:不丹每年仅开放7500名(过去是6000名)游客入境(但不丹研究院院长卡玛否定了这种说法)。但入境名单需提前2星期送至不丹外交部核准,且只能团体进出而不受理自助旅行。
不丹政府严格控制外来观光人口,和具体的形势有关:城市规模极小,首都廷布人口近年刚突破十万,提供给外来游客的旅游设施远不够完备,更重要的则是为了避免对不丹当地的生态和文化造成冲击。不丹旅游局因此提出“高价值低容量”(high value, low volume)的政策,并规定旅行社必须收取每人每天两百元美金以上的费用,其中35%必须上交政府,向导的工资也从这200美元中扣除。一位旅行社的老板雷切·多吉表示,旅客带来的美金已成为不丹主要的外汇收入来源。
不丹的道路是全世界最棒的动物园
资深的美国记者埃里克·韦纳从他的不丹历程中总结出:不丹的道路堪称全世界最棒的动物园。一路上全是牛羊猪马猴。即使在不丹最大的城市廷布,遇见黑熊、野猪,也不算稀奇。有时候,可以在家中的后院发现黑豹。
事实上,和自然的亲密无间,是不丹人与生俱来的习性。不丹禁止在山中溪里捕鱼钓鱼,以保存珍稀喜马拉雅山系鱼种;即使贫穷,不丹仍不惜放弃开采山中的珍贵矿石;不丹人喜素食,不杀生,饭桌上如有肉类,也是从印度进口而来的。
直到现在,不丹基本上还保持着千年不变的原始样貌。为保护自然环境,不丹把20%以上的国土划入10个自然保护区的系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300多平方公里的王家玛纳斯国家公园,多种濒危、珍稀的南亚动植物,包括大象、金丝猴、南亚虎、野牛等,及500多种鸟类都是保护对象。
在运用自然资源方面不丹起步甚晚,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完好无损,绝大多数河流畅通无阻,至今只建有少数几座水坝,其中最大的一座是楚卡水利工程(Chukha Hydro power)的一部分。向印度出售电力,每年能为不丹政府赚取3500万美元的财政收入。然而,为保护森林与地貌,楚卡水利工程挖透山壁数十公里,将高山奔涌而下的雪水导入地下——不丹政府宁肯放慢电力带给经济的好处,从开工到运转苦等12年。
在不丹中部的冈帖谷地,每年冬初,为避免对濒临绝种的黑颈鹤造成惊扰,政府禁止将电线拉入此地,也因此,政府不惜花费高昂的成本,给当地农民提供了太阳能发电设备。
不丹也是全球唯一持续增加绿地的国家,每砍掉一棵树,就必须重新种两棵,全国近3/4的国土为森林覆盖,居亚洲第一,26%的土地为国家公园。不丹内政部长吉莫·廷礼强调,“我们不把森林视为经济资产。”第四任国王对于经济与环保,以及经济与文化的平衡观念,比许多先进国家更先进,他为了复育森林,特别推动修法、甚至入宪。
任何时间敲开一扇门都能喝到茶
“在不丹,口渴时不需要进咖啡馆,那是外国人去的地方,我们只要敲开一扇门就行了。”当他们在途中想喝茶的时候,就闯进附近任何一个认识的人家里,马上会有好茶招待。
在不丹生活不需要时间,可以在任何时间做任何事,没有人会觉得奇怪。任何时间都可以工作或睡觉,任何时间都可以用餐,虽然有官方时间,但照样有人不遵守,既不会被惩罚,也不会有人责备你。每家每户的用餐时间都不一样,即使在同一个家庭,每个家庭成员也可能在不同时间用餐,一方面是用餐要遵循长幼尊卑秩序,另一个原因则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息时间。有些人的晚餐时间可能会在9点以后或10点,甚至就寝前。
不丹的正常上班时间是上午9点到下午4点或5点,中午休息一小时。然而这种中规中矩的时间表,在不丹很少有人执行。“上班族”大都不会准时用午餐,因为“你可以在任何时间走出办公室用餐或喝下午茶”。一般的状况是,10点进办公室,12点到下午2点午餐,3点或4点就陆续有人开溜了。
首都半数以上的家庭书信使用英语
4岁半的玉拓是陈念萱(曾13次进出不丹)的不丹朋友漾钟的儿子。他会说流利的宗喀语、霞秀巴语、英语和尼泊尔语。漾钟的亲人说霞秀巴语,先生乌金的家族则使用官方的宗喀语 ,乌金来自尼泊尔的司机则说尼泊尔语。而走在林间小路砍柴的山民,也会用极其纯正的英语和游人交谈。
不丹的教育从一开始就使用宗喀和英语双语制,就连报纸与广播电视新闻都采用双语频道,因此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说英文。当地人要受高等教育多半去印度或欧美国家求学,所以英语变成必需语言。临界的印度语更是人人琅琅上口。由于各国技术援助人员的长期驻扎,又添加了许多其它的语言如日语、法语、德语等当地常用语言。这大概是不丹最国际化的一个方面。
在首都廷布不到5万的人口里(实际注册居住人口只有2.5万人,其它为外地前来工作或就学的流动人口),超过半数以上的家庭书信是使用英文。这是封闭的不丹国文化多元的一个侧影。也是教育的功劳——不丹在医疗和教育方面的预算(分别为12%和18%),合计占国家总预算的三成,不丹已经在全国实行免费医疗和义务教育。国家还每年资助一批学生出国留学,回国后在规定的最低年限里任职公务员即可,而大部分学成的人最终都选择了回国。
然而漾钟家的小玉拓却坚持使用自己的语言。当他的父亲用英语和母亲交谈时,他会捣着耳朵警告父母:“你们的英文刺痛我的耳朵!”像是对外来语言可能侵蚀本国语言的一种警告。也许这是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保持本国传统最值得被寄予希望的力量之一。
一半人没见过“钱”
不丹的货币叫做努尔特鲁姆(简称为努,Nu),币值与印度卢布挂钩,卢布在不丹可以通行,不丹的努却不可以在别国使用。然而在不丹不足百万的人口中,大约有一半从未见过货币,他们的交易方式是最为原始的以物易物,交换的物品从手工制品到珍稀的天然宝石,不一而足。成交与否与物品本身的客观贵贱并无必然关系,只以当事人的满意度为准。对于不丹人来说,这还是一种人情味十足的社交活动。如果是家庭主妇之间的劳役需求,如看顾孩子或者遇上家族祭祀与庆典劳役,就会彼此交换替代劳役,也不需要金钱交易。有经验的人说,和不丹人算钱不要太认真,因为他们不太有数字感,对金钱的概念实在很模糊。如果需要用钱,比如家里的孩子学业成绩出众,要出国深造,则由国家负担费用。否则这些没有现金存款,不知银行为何物的不丹人,真会一筹莫展。
结婚离婚都不要手续
不丹的凯桑公主见到陈念萱的结婚照非常惊讶,她更无法理解结婚还需要凭证。不丹直到最近几年才制定一夫一妻的法律。实际上只要双方同意,仍然可以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照凯桑公主的说法,“大部分的老百姓还是不了解什么叫做结婚。”老一辈的不丹人甚至取笑那些接受西方思维的人,“‘婚姻’就是一个最大的笑话,有婚姻制度的地方,离婚的频率最高。”
在不丹只要男女住在一起,就算是结婚,不需要仪式。结婚的平均年龄男为21岁,女为16岁。如果其中一方离家出走,就造成了离婚的事实,不需要办理任何手续。然而在这个婚姻制度混沌模糊的国家,家庭观念却非常重,一旦决定住在一起,很少人会离异。
男女在家庭中有平等的地位,女性分量可能更重:由她们来决定劳力的分配,遗产也传女不传子,这是考虑到男人有可能到处播种,而女人则会留下来养孩子。
三年三月零三天,除了冥想,什么都不做
不丹近乎全体民众,包括移民到此原本信奉印度教的尼泊尔人都信仰藏传佛教噶举派。不丹人就连名字也是家中信仰的上师取的,因此人人没有姓氏,而名字宣示的是家族信仰来自哪一座寺院。这样的信仰忠诚度,世代不间断。藏传佛教讲究相续不断,也就是家族信仰加上历代大师的学识修行,代代相传后累积的效应,保障了每位相信者的灵魂,不至于有堕落人世间物欲的危险。
很多不丹男人在一生中要进行一次长时间的修道,三年三月零三天,除了冥想,什么都不做,一言不发;为了方便在山上修道的人,政府将电线拉上悬崖峭壁上供人冥想的小木屋,上十万美元的成本和他们对宗教生活的重视相比,不算高昂。这正是一种典型的不丹价值观。
在廷布不多见的几间咖啡馆里,还可以看到吧台后的服务员在读《西藏生死书》之类的书籍。对大多数不丹人来说,确认灵魂安在是生活中十足重要的功课,安放了灵魂,物质世界如何腾挪变幻,就不再成为烦扰。
有使馆就得派人就得买房子,没有必要花这个钱
地产大亨冯仑拜访不丹国师卡玛时,曾发一问:为什么不跟中国建交,是两国关系不好吗?国师回答道:不是不好,是我们没有能力。他给出的理由是: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每个国家建交都要建立使馆,有使馆就得派人就得买房子,没有必要花这个钱,并且,跟很多国家即使没有联系也没有什么影响。
不丹刻意地与世界保持距离,目前只跟全世界的20多个国家有外交关系。也许自己国民的幸福和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已经占据了不丹人的绝大部分精力,几乎没有不丹人讨论“巴以冲突”和“阿富汗绑架事件”这些国际大事;不丹的三份英文报纸也很少报道国际新闻。但是,不丹的经济很大程度上需依赖印度及其它国家的经济援助,年预算中一半以上来自外国援助,只对印度出口的电力多年来也一直是第一创汇产品。据不丹政府官员透露,今后的国家经济发展将更多地依靠私营企业
与此同时,不丹国家中央政府财政的40%来自于印度的支持、补贴,还有国际组织的很多援助。不丹的一些私立小学校,就有来自澳大利亚、瑞典等国的义工老师。
不丹在医疗和教育方面的预算合计占国家总预算的三成,这势必挤压其它预算。国家的策略是以“外交合作”与“经济合作”换取“零国防”。所谓零国防,指的是自己不花钱养军队与购买武器,而是仰赖印度,因此可以使全国极为有限的资源都用在民生上。(不丹的僧人比士兵还多,而军队的主要工作是酿酒——不丹绝大部分酒类由军队酿造,包括红熊猫啤酒和龙牌朗姆酒。)在外交上,不丹与印度站在同一阵线,紧密合作。这是不丹最大的策略与外交重点。
每月200努收看卫星电视
1999年,不丹才开放网络和有线电视为合法。过去,不丹的家庭需要花费每月至少800努(相当于110元人民币)来租借录像带,现在只需200努(相当于27元人民币)就可以收看卫星电视设备提供的各台节目。不丹Sigma有线电视的负责人之一英吉·多吉是佛教徒,他相信有线电视并不会动摇他的信仰。因为,“佛教教义并没有说你不可以享受电视,也没有说享受就是罪过。”
的确,不丹人也相当欢迎有线电视的进入。年轻人也很快狂热地爱上了电视转播的摔跤比赛。舆论开始担心电视的吸引力会转移人们过去花在宗教节庆上的精力,更不用提电视有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比如色情和暴力内容,以及对物质的渲染。
不丹的网络供应商DrukNet早期对于经营上的艰难感到沮丧和担忧。2008年,不丹电信推出了3G网络业务。9年过去,不丹对网络业务的发展已赶上了世界速度。
曾任不丹的国家报纸《昆色尔》的主编,现为内阁大臣的肯里·多吉表示网络取消了距离,并且对其前景表示乐观,但是他也表现出难得的理性,认为这是对不丹政府提出的新挑战。他认为,“我们应该信任政府,并且相信不丹自身的独特性有能力保护不丹。”
“我们都是不丹人”
四世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为他的国民制定了严格的服装规范,要求全体国民穿民族传统服装,一旦被巡逻的警察发现,将被惩以罚款和监禁。
政府同时下令,不准在学校中教授尼泊尔语言。这是为了避免不丹的文化传统遭到大批拥入的尼泊尔人的破坏。为了同化尼泊尔人,不丹政府开始用优惠政策鼓励尼泊尔移民与北部不丹人通婚。国王说:“我们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实体。小国寡民难以承受多元文化的负荷,因此我们必须使生活在南方的尼泊尔人不再将尼泊尔认作祖国。我们都是不丹人。”(文 小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