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壮丁是荣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4:02:20
 抗战壮丁是荣誉
文章提交者:打毛一派1 加帖在 史海钩沉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错误的:“抓壮丁”宣传。抗战壮丁是荣誉
如果你的祖国被侵略,要你去保卫,,大部分有良心的人都会挺身而出。而且当时国家是正式的国家政府,有谁会做出汉奸的事情,   当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人都是完美的,不可能所有人都愿意被抽丁去抗日,绝对会有一少部分人,
一个国家任何时候,都有汉奸思想的人。

以前政府为了宣传前政府的黑暗,腐败,必然要泼些脏水,,

现在四川还有上万的抗日壮丁在,四川还搞了一个纪念馆,已经征集了4000个抗日壮丁的手印,
他们不是抓的,  大部分都是被抽的,按照年龄,数量,编辑号码,三抽一,5抽2,
抽到谁,谁去,,抽到后,大家还是愿意去的,因为国家给了足够的荣誉,
1:安家费,每年发给家属优待金
2:家庭为征属,(类似现在的军属),
3:死亡有每年给家庭补贴。
4:参军后,家庭税收优惠,
5:报纸,集会疯狂宣传,青年学生村村乡乡宣传,抗日是一种荣誉。
就和我们抗美援朝一样,都当成荣誉,
 
又不是解放战争,自己打自己,大家都没有意思,


例如,我们以往将民国政府征兵一味称为“拉壮丁”,只是一种贬意的指责。通过查阅档案,发觉将“拉壮丁”一词用于国民党八年抗战实为不妥,因为在八年抗战中,不但民众有抗战要求,而且民国当局对其军人也是看得很高的。民国政府称当兵的人为“出征抗敌军人”,称其家属为“出征抗敌军人家属”,简称“征属”。青年入伍时发给1000元安家费,每年中秋节县政府组织各机关团体慰问征属,发给优待金。户县籍军人在抗战前线(绥远和中条山)阵亡,抗日部队的司令官(傅作仪和赵寿山)亲自签发命令,向户县抗日军人优待委员会寄回“征属优待证书”,并对其战功予以褒奖。将以上资料载入县志,真实地反映出民国当局在抗战中的作为,对于国民党抗战历史中“消极”一面的片面认识是一种有分寸的修正。

浅谈民国档案资料在修志中的价值
丁  梅

内容提要:民国档案资料对修志工作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价值,它们向上延接历史记载,使编志尊重历史事实,记史修正偏误认识,增加了志书的可读性,提升了档案的应用价值。

  我县临解放时,国民党当局因急于怆慌撤逃,民国县政府所属各部门档案尚未遭到破坏基本留存下来。这批民国时期的档案共有1387卷,另有民国资料30卷,包括有关法规政令、会议记录、公函、条例等,涉及政治、军事、农经、工商、交通、邮电、民政、教育、水利等方面。这批档案平时很少查阅和利用,尘封了多年。
  建国后我县第一轮编修县志,始于1982年。因时值改革开放不久,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从极左的阴霾中解脱出来,缺乏实事求是的勇气。对民国时期的社会各方面工作基本采取否定态度,认为反动落后的东西没有记载的必要。故上一轮县志中,反映民国社会状况的记述极少。民国本为一个朝代,尽管只有不到40年的岁月,但它却是由封建帝制向民主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关键阶段,不能予以忽视,况且百姓总要生活,国家总要支撑,当局不可能不搞经济建设,不可能一点作为都没有。特别是民国的几十年,战乱迭起,国共斗争,八年抗战……历时虽短,历事颇多。记载着这些事件的档案,如果不以志书的形式以实为实地公
  诸于世,后人将无法全面了解“民国”,更无法了解一个真实的“民国”。
  本次我县启动和展开第二轮县志编修工作,其时社会气候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趋于平和坦然,实事求是。修志工作者敢于为历史和社会负责,以古为镜,让读者通过新编出来的县志见证一个真实的户县,延续的户县,悠久的户县,发展的户县。2007年春,县志办决定查阅民国时期的所有档案,对其中有历史价值的各种资料尽量采用。档案管理人员对县志办这一举措及时给予积极支持,努力配合,随时需要,随时提供,不漏一卷。
  通过半年的查阅,1300多卷民国档案全部过目过手,拟采用的档案达200多万字,复印后分门别类发给县志的20多个分志筛选和采用。通过查阅采用,档案管理人员和县志编修人员感触颇深,认为民国档案在修志工作中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不可替补的价值。
向上延接历史记载
  坦实地讲,而今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不少“事”都是从民国时期起根发苗的;有些“事物”也不今天才有,在民国时期早就有了。
  例如,我们目前实行的公务员制度,我们满以为是近十年的新事物。通过查档方知,民国后期已实行公务员制度,并且制定有配套的制度,如公务员登记规则、履历表、考核细则、奖惩办法、退休制度以及县级公职人员(文职、武职)待遇级别等。其“考核细则”中“操行”核包括“奉公、守法、廉洁、勤俭、守信”;“学识”考核中包括“学力、才能、言词、进修、识见”,这些考核细则于现时颇有借鉴作用。
  节日是一种历史文化或民俗文化。通过查档方知,我国现时实行的
很多节日在民国时就已有之,只是一些节日时间有所不同。例如3月12日植树节、3月8日妇女节、3月29日青年节、4月4日儿童节、5月1日劳动节、8月8日父亲节、8月27日教师节、9月1日记者节等。有些节日民国时有之,今却取消了。如2月19日新生活运动纪念日、3月25日美术节、6月3日禁烟日、8月14日空军节、8月15日中国战区纪念日、9月3日国际同盟胜利节、12月25日民族复兴节等。
原认为,经济开发及开发区的建设只不过是近30年的事情,但通过查档可知,我县目前已形成规模的太平河(滩)开发区,早在民国时就有开发意向:1946年户县草堂营合作社向陕西省合作委员会主席孙良诚呈报,欲利用太平河滩培植园林、以草堂寺为中心建设草堂旅游景区、利用河滩建立免费学校等。
  以上民国档案资料通过筛选记入县志中,无疑使得一些历史(事件)上限至少前延了一个朝代,在一个地区(如户县)的志书中展示出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同时也是档案对社会对历史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
编志尊重历史事实
  民国当局体现在一些具体地区(例如一个县)、具体部门(例如
某一个局)、具体人物(例如某一官员),不是天天都在搞反动,他们也曾有一些作为,在某一阶段也曾为老百姓办一些善事。功是功,过是过,应该通过当年的档案,客观地记入志书,这是对历史的还原和尊重。
  例如,1946年户县夏涝秋旱,粮食大减,民难度生。时任户县太平乡乡长杨春荣、乡民代表会主席高端生等七人联名上书县参议会,尽诉灾情,恳请上峰“体恤民情,豁免粮赋,赈济灾民”。县参议长陈崐山接报后,遂将本县灾情具实呈报省政府。省府令民政厅派员来户县视查灾情后,认为:“所有贫苦灾黎确有施救必要”,遂先后两次下拨赈灾粮800石。这些地方官员敢于为民请命之举,是真真实实发生过的事件,写入县志,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亦是对现时一些“报喜不报忧”者为官的一面镜子。具有这种历史价值的档案资料写入县志,既有“存史”之必要,亦有“资政”之意义。
  记史修正偏误认识
对于国民政府在八年抗战中的功过,过去多以“消极抗战”为主调。近年国内政论的基调明显改变,充分肯定了国民党军队在抗战中的一些功劳。我县在查阅民国档案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史料,填补了上一轮县志中民国当局抗战中的空白。
例如,我们以往将民国政府征兵一味称为“拉壮丁”,只是一种贬意的指责。通过查阅档案,发觉将“拉壮丁”一词用于国民党八年抗战实为不妥,因为在八年抗战中,不但民众有抗战要求,而且民国当局对其军人也是看得很高的。民国政府称当兵的人为“出征抗敌军人”,称其家属为“出征抗敌军人家属”,简称“征属”。青年入伍时发给1000元安家费,每年中秋节县政府组织各机关团体慰问征属,发给优待金。户县籍军人在抗战前线(绥远和中条山)阵亡,抗日部队的司令官(傅作仪和赵寿山)亲自签发命令,向户县抗日军人优待委员会寄回“征属优待证书”,并对其战功予以褒奖。将以上资料载入县志,真实地反映出民国当局在抗战中的作为,对于国民党抗战历史中“消极”一面的片面认识是一种有分寸的修正。
增加志书的可读性
  我县民国档案和资料中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记载,弥足珍贵。例如,曾查阅出一名县政府建设科代科长于民国18年至21年间的私人日记,共10本约10万字。这批日记距今已达76至79年之久,然日记完好如初,墨迹清楚,笔法秀气,虽为日记体却颇有文采,可见作者是一位博学资深之士。日记中不仅记载着私事(含隐私),更多则记载着当时的社会生活,包括发生在本县境内的政治、军事大事。其中的“细节”非常珍贵。例如1932年徐向前率红四方面军路过户县(人称“过红军”)时,作者亲眼看到红军战士很多人无军装,身穿妇人大襟袄,还有红军战士吃饭无碗筷,用农人家的尿盆盛饭,这些“细节”真实生动地展示了红军战士生活极度艰苦却又不扰民的事迹。又如,过去的史料中记载有民国18年(1929年)发生蝗灾,时称“过蝗虫”,庄稼几近被吃光,在蝗灾面前,政府无所举措。但此日记中却记载着县政府号召农人捕捉蝗虫,将捉得的蝗虫拿到县政府数个个,按其多寡给予奖励,而日记作者正是此事的经办人。作者在日记中还记述了当年沿山一带恶狼为患,常发生“狼吃娃”事件(作者的村中就发生一20岁已婚男汉被恶狼咬死叼走一里多路之事),作者又记述了一胆大壮汉撵狼的壮举(此壮汉将狼撵至南山,恶狼钻入山洞,壮汉从洞中将恶狼拽出来)。
此次修志工作中,从此10本私人日记中择出一些鲜为人知珍贵而生动的资料用于县志,增加了志书的可读性,使得过去被一些读者认为“枯燥无味”“正襟危坐”的志书变得“鲜活”起来,扩大了志书的读者群。
提升档案的应用价值
   档案馆的职能绝不仅仅是保存档案,更重要的是将档案供社会应用。而我县丰富的民国档案几十年来一直被尘封着,无人问津,这是档案价值的一种极大损失。竟其原因,是由于思想观念的偏见:潜意识认为民国当局同中共是势不两立的,不可同日而语,对民国档案不肯深信,不敢多用。
这次第二轮县志修志人员和档案管理人员,大胆解放思想,大量采用有历史价值的民国档案,实事求是地对待和记载历史。民国档案被大量地应用于县志中,使尘封了近60年的死档案被激活,变成活教材,不但体现了本轮县志的特色和亮点,而且也提升了档案的存在价值和应用价值。事实证明,只存不用的档案,终将被时光湮没,变成一堆废纸,这是档案管理的损失,对于修志工作者来说,是对历史的遗忘,是对后人的不负责。更何况,有些民国档案,纸质极差,霉变,触手即可破烂,如这轮修志还不及时应用,这些档案将自存自毁,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大胆大量采用民国档案,是对一些行将损毁的档案的抢救。使尘封多年几近遗忘的民国档案中有历史价值的记载重新显现于志书的字里行间,这将是我县本轮修志工作和档案管理抢救应用工作空前少有的特色。
参考文献:
户县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资料

作者姓名:    丁   梅
工作单位:    陕西省户县档案局
职称(职务): 馆   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