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鸿逵泰安挖宝记 马子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6:02:25
                                                                 马鸿逵泰安挖宝记      马子周        1930年初,马鸿逵在中原大战中叛冯投蒋,被蒋升任为讨逆军第十五路总指挥。马将自己的指挥部设在泰安铁路宾馆,向韩馥榘推荐了十个自己的亲信担任泰安周边的县长,妄图建立一块自己的割据地盘。
    这年夏天的某日,马站立宾馆大楼的顶层,极目远眺,面有喜色。他很得意地对俺说:“你看对面蒿里山(8801注:津浦铁路泰安车站的西面的一座小山)气脉吗?”俺顺势看了看,啥也没看见。马接着说:”这座山上气脉很大,下面准埋着宝贝,现在命令你带一个班去挖,随时向俺报告情况,要封锁道路,不准行人来往,不得泄露消息!”其实,马早已对此山进行了调查,听说埋有古宝,并非他神通广大,会看出啥子气脉来。
    俺奉命带领一个班的弟兄,整整挖了三天,掘地八尺,只见黄土数堆,不见古宝。大家累得腰酸腿痛,筋疲力尽。几个胆大的弟兄骂道:“这是谁的主意?咱们刚闲了几天不打仗,又叫给她娘的挖祖坟?”俺看没啥结果,便如实向马汇报。马说俺办事不成,有令马如龙继续挖。
    马如龙时任马鸿逵的副官处长,阿谀奉承,无所不能。马对他说:“根据可靠消息,山下肯定有宝!你务必完成!”马如龙答:“俺保证完成任务!不过,人手少了可不成。”
    “你要多少人?”
    “一个团!”
    马鸿逵吃惊地道:“要这么多人干嘛?人多,一是目标大,易走露风声;二是泄露出去,名声不好。再落得个孙老殿那样臭名远扬......”
    马如龙献媚地说:“报告总指挥!这件事干得越快越好,结束的越早越好!至于说目标大,俺们干脆就说是为第十五路军的阵亡将士修建纪念碑,堂堂真正地开工,看谁敢说个不字!”
    马鸿逵不由大喜,连连说:“好,好!就这么办!不过,还是要小心为妙,不得走漏半点风声!否则,拿你问事!”
    马如龙带领一个团,日以继夜,连挖八天,几乎把个蒿里山给挖平了。一天,忽然发现一款磨盘大的石板,上面还盯着十几个八寸长的铁巴子。马如龙立即报告马鸿逵,并传令全团停工,派亲信严加看守。
    马鸿逵立即赶到现场,令人揭开石板,露出一个石槽,槽内刻有一行篆字,无人认得。马鸿逵顾不了那些,即令士兵挖开石槽,发现下面埋有一个黑色小木匣,只见此匣长约一尺二寸、宽约八九存许。马鸿逵细细地端详了木匣的外观,故作姿态地道:“俺还以为是个甚宝贝哩,原来就是个木匣子,俺不看了,马如龙你拿去吧!”说完就匆忙地走了。马如龙用一块毛毯包起木匣,也离开了现场。
    在马鸿逵的密室里,马如龙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取出木匣,马鸿逵问:“这是什么木材地匣子?”
    “好像是紫檀木做的。”
    匣盖上刻着朱红篆字,大家都不认得。匣子用三道金丝紧紧地捆着,四周还钉着24个金钉子。马鸿逵令马如龙小心地启开。马如龙用镊子和小刀一点一点打开了盖子,内装八根长一尺、宽一寸的色彩鲜艳的绿翠,上又刻着朱红的篆字。马鸿逵虽不知此物的年代及来历,但料定必是个珍贵的宝物,严令俺们不得走露风声。    为了弄清楚此物的来历,马如龙走访了当地一位老学究,请他鉴定。据这位老先生说:“这是唐朝皇帝禅封泰山的祭物,唐书上有记载。”后来又听说,匣盖上的篆文是“天子臣李隆基诚惶诚恐顿首”,乃是唐玄宗祭天的文告,《唐书》上亦有记载。
    两个月后,马鸿逵派人到北京请了两位古董商人,来给宝物估价。古董商人估了数万银元,具体数目记不清了。马鸿逵很内行地笑道:“这东西虽不敢说价值连城,但也是无价之宝,您二位估低了!”
    古董商连连说:“总指挥说的也是,这东西的估价本来就难定论,遇上爱家,再贵点也是可能的。不过,按目前来说,只有外国人才能买得起。国内恐难出手。”
    马鸿逵连连说:“俺不过是请二位来估个价,并非要买。”
    后来,《大公报》的某记者不知咋地得到消息,便趁马鸿逵到北平开会时,专访了他,并提出将此宝物献给国家。但马谎称“觉悟此时,纯属谣言!”
    马鸿逵最后如何处理这件宝物,俺就不知道哩。
----摘自《宁夏三马》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8.6.第一版   定价:3:20元  作者时任马鸿逵的传令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