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董氏出泰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5:18:24

天下董氏出泰安?

( 董振民)

“天下董氏出泰安”,这一论断是不是准确?据谱载认为是这样的。看了金荣、孝忠宗亲的留言,我更加坚信谱载的真实性了。下面转载几篇,供同宗研究。

    一、《中华姓氏通书.董姓》的主编何光岳、聂鑫森所掌握的史料,并为好贤先生所编的《董姓史传》所写的《引言》。

    据董姓是中华民族巨姓之一,人口达793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1%,居中华民族百家大姓的第二十九位,仅次于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等大姓。数千年的自然风云变化,生生不息。如果把从董姓分支的姓氏也加起来统计,那数字将会十分惊人,中华大姓之首就非董姓莫属了。因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董姓家族构成了汉族和中华民族的主体。董姓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早在三皇时期,古老的董姓氏部落,就给了董字一个标记。三皇时代的燧人氏,是董姓公认的血缘亲祖,据董姓史载,还可以把董姓的血缘关系,追溯到立耶以上的三代祖先——董荣。大约在五千多年前,定居泰安董庄祖居之地,以地名确定了自己的姓氏。董姓这一支,繁衍极盛,不但人才辈出,而且后裔家族鼎盛。数千年来,族人繁衍迁徙,悲欢聚散。董姓有着数千年的修史传统,记录了祖祖辈辈感人至深的创业历程和家族文化的璀灿光芒。吾董姓这个血缘亲族,以总徽记为核心,详细介绍吾族血缘关系的起源演变,分支迁徙,繁衍历史及家族独特的风俗礼仪、文化等等。

    二、竹木简《董氏族谱》、《河南伊川董氏家谱》、《山西永济董氏家谱》、《河南南阳董氏家谱》等中所载的《吾族迁徙地址》:

    根据《董氏族谱》记载:董正云,五百年前原始部落,母系族生,到三皇五帝时代,走向父系里程,董姓血缘代代相传。董姓根源山东起,吾族千秋巨龙飞,原藉泰安董庄人,世代儿女展春笋。

    董深云,日照董家千载秀,春催吾族万年昌,九天日月开新纪,世代续谱展新章,立业功德流泽远,木本水源世代馨。

    三皇时代公元前2882年,祖先立业公在山东泰安董庄居住42年;2世祖健成,原名董根,公元前2840年由山东泰安董庄迁徙陕西岐山西,居住160年正;12世言学,原名董正,公元前2680年(五帝时代),由山东泰安董庄迁徙陕西岐山西。公元前2173年(夏朝时代),44世祖新念,原名董深,由咸阳迁徙西安(长安)半坡村,居住861年。公元前1312年商朝皇帝盘庚年间,天气大旱,发生战争,不断抓兵,人心慌慌不安,吾族商定,长门91世祖大智,原名董芝,由半坡村迁徙甘肃临洮,居住计680年。

    谱载次门迁徙云南曲靖,居住628年后于公元前684返回陇西临洮。祖先桀(2000-113=1887)由云南曲靖迁徙咸阳,第二年夏朝建立,居住507年。到公元前16世纪,造反起义首领汤灭夏朝周朝建立。祖先监(1600-106=1494)由咸阳迁徙西安(长安)半坡村,居住934年。西周末年,社会动荡不定,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结束,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公元前770年祖先谨(1100-108=992)由西安半坡村迁徙临汾,居住515年。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统一中国。公元前253年祖先佶(992-107=885)由临汾迁徙洪洞,居住839年。隋朝建立的第二年是583年,祖先塨(534=112=646)由临汾迁徙洪洞居住544年。祖先高祖(1127+109=1236)1127年南宋建立迁徙赵城,住241年。1321年祖先御由洪洞迁徙赵城。1271年元朝建立,太鹏迁徙赵城30年(太鹏葬于洪洞)。

    董氏一支自秦朝215年由云南曲靖迁徙到西安半坡村,西汉17年由半坡村迁徙到山西临汾,三国225年从临汾迁徙到洪洞。

    公元前632年春秋东周时期,周襄王姬郑发动战争,四处抓兵,人心不安,132世祖徙阳,原名董长,由临洮迁徙临汾,居住401年。公元前231年,春秋战国末年时代,周赧王姬延执政,后期战争较多,152世海关原名董德,字道忠,由临汾迁徙洪洞,居住1548年。公元1317年,199世祖虞,字昌淳,由洪洞迁徙赵城,居住50年(吾族老人,全部葬于洪洞)。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201世祖全,字昌普,由洪洞赵城,迁徙河南省新安县石佛村涧河北岸,居住五年,又迁徙渑池西十里曲礼村柏树山东头,居住十五年,时86岁,后又徙居到西曲村南边小寨上,居住五年,时九十一岁,寿终。214世德信携二子天浩、天兴由东曲村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西迁陕县张茅十里铺村落居,至今已有240余年。

   人口昌盛多变迁,续谱壮志代代传。文字能传千古事,万古流芳续史源。

三、董参胡简介:

    据《董氏族谱》竹木简世系表上记载,35世,原名岑胡,官名威汉,字悟道,生于公元前2338年,卒于公元前2260年,终年78岁,五帝时代山东平原人,高大魁伟(身高7尺),聪明英武,才华过人,明达事理,参胡在昆吾国时任火正(掌管民事之官)。尧帝说参胡懂理,说他是具有说服力的辩论家,封参胡是懂理官(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长),所以参胡姓董,但究其实质都是黄帝之孙颛顼的亲骨肉。并赐封参胡为参胡国君主,都城在今山东泰安。据有关古籍史书记载,参胡是陆终(34世)次子,名惠连,封于韩墟,为夏伯(周时改为胡国),亡于楚。参胡在泰安地区领导族民辛勤耕作,发展生产。

    整续者:36世裔孙眉夫、眉仟撰修,唐尧67年吉日。

    123世裔孙董算梁、算棠敬写 重修

四、参胡国简介:

    据参胡国志史记载,董氏尧封参胡国,国君参胡坐泰安。董姓远祖颛顼帝的玄孙吴回在帝尧时任火神祝融官,有个儿子名终,因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所以叫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其次子岑胡,原名参胡。公元前2318年唐尧帝把参胡封为参胡国,赐参胡为开国君主,都城在今山东泰安董庄东(原名榃塥,唐尧帝46年改名泰安),定居45年,后都城迁至西部鄄城南董口北,发展至菏泽、定陶、济阴、巨野、梁山、成武、郓城、曹县八个地区。参胡国疆界西至河南清丰县长垣地区,东至山东沂山,北至济阳桓台地区,南至江苏徐州、河南虞城、杞县。参胡国共历五主,参胡执政45年,量旺(原名叔旺)35年,量兴(原名叔兴)26年,眉忠28年,眉炫19年,共153年。夏代禹帝死后,他的儿子启杀死了伯益,灭了参胡等许多小国,自己称王,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建立了夏王朝。故将其“著于竹帛”,流传后世,成为不朽典籍。

    48世董备战撰写      夏朝太康13年仲冬月公元前21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