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一封信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0 12:37:51

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一封信1

默认分类   2009-10-06 20:20   阅读571   评论0   字号:    

此前,我和中国学生的多次交流都是围绕如何达到优秀和卓越、如何成为领导人才而展开
的。最近,在新浪网的聊天室和我收到的许多电子邮件中,我发现更多的中国学生需要知
道的不是如何从优秀到卓越,而是如何从迷茫到积极、从失败到成功、从自卑到自信、从
惆怅到快乐、从恐惧到乐观。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2004年2月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4
名同学。但从马家爵被捕后与心理学家的对话内容看来,他应该不是一个邪恶的人,而是
一个迷失方向、缺乏自信、性格封闭的孩子。他和很多大学生一样,迫切希望知道如何才
能获得成功、自信和快乐。

我这一封信是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
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希望这封信能够带给读者一个关于成功的崭新定
义,鼓励读者认识和肯定自己,做一个快乐的人。也希望这封信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成功、
自信、快乐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可以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可以得到快乐和成
功,从快乐里可以得到成功和自信。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
比现在的你强。”

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采用的
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财富的
追求首当其冲,各行各业,对一个人的成功的评价,更多地以个人财富为指标。但是,有了
最好的成绩就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吗?有名利就一定能快乐吗?

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
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
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凌志军在其《成长》一书中得出的重
要结论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也就是说,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
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成功的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主动的人
在新浪聊天室里,当网友问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我是这么回答的:“人生只有一次,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impact),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
、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
快乐。”我回答这个问题时丝毫不需要思考,因为我从大学二年级起就把“影响力”当作
自己的人生目标。

对我来说,人生目标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我最好的智囊,它曾多次帮我解决工作和生活中
的难题。我当初放弃在美国的工作,只身来到中国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就是因为我觉得
后一项工作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我的人生目标更加吻合。此外,当我收到一封封迷茫学生
的来信,给他们写回信时,我也会想:“如何让回信有更大的影响力?”我先后公开的三
封“给中国学生的信”都是如此诞生的。

马加爵也悟出了他的人生目标,只可惜他是在案发被捕后才悟出的。他说:“姐,现在我
对你讲一次真心话,我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这次事情以后,此时此刻我明白了,我错了。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如
果马加爵能早几个月悟出人生目标,他在做傻事前就会问问自己,充满真情的父母、姐姐
会怎么看待这件事?这样,他可能就不会走上歧途了。

所以,无论是为了真情,为了影响力,还是为了快乐、家人、道德、宁静、求知、创新…
…一旦确定了人生目标,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果断地做出人生中的重
大决定。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独特的。最重要的是,你要主动把握自己的人生目标。但
你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崇高”,或为了模仿他人而随便确定自己
的目标。

那么,该怎么去发现自己的目标呢?许多同学问我他们的目标该是什么?我无法回答,因
为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只有一个地方你能找到你
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

我建议你闭上眼睛,把第一个浮现在你脑海里的理想记录下来,因为不经过思考的答案是
最真诚的。或者,你也可以回顾过去,在你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时光里,是否存在某些
共同点?它们很可能就是最能激励你的人生目标了。再者,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十五年后
,当你达到完美的人生状态时,你将会处在何种环境下?从事什么工作?其中最快乐的事
情是什么?当然,你也不妨多和亲友谈谈,听听他们的意见。

成功的第二步:尝试新的领域、发掘你的兴趣
为了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
事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
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
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
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的,你将会从此得到成功。

相对来说,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
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因此,我不赞同每个学生都追逐最热
门的专业,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也就是情商中所说的“自
觉”),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你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
改进而激动不已。”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看出他对软件技术的兴趣和激情。1977年,因为
对软件的热爱,比尔·盖茨放弃了数学专业。如果他留在哈佛继续读数学,并成为数学教
授,你能象他的潜力将被压抑到什么程度吗?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
却又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爱的工作
——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虽然比尔·盖茨曾是一个出色的首席
执行官,但当他改任首席软件架构师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
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

比尔·盖茨的好朋友,美国最优秀的投资家,华伦·巴菲特也同样认可激情的重要性。当
学生请他指示方向时,他总这么回答:“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
,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这是我能给你的最
好忠告了。”

比尔·盖茨和华伦·巴菲特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他们热爱的并不是庸俗的、一元化的
名利,他们的名利是他们的理想和激情带来的。美国一所著名的经管学院曾做过一个调查
,结果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入学时都想追逐名利,但在拥有最多名利的校友中,有90
%是入学时追逐理想、而非追逐名利的人。

我刚进入大学时,想从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后我才发现自己对它没有兴趣,学习成
绩也只在中游。但我爱上了计算机,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同学的重视。
终于,大二的一天,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
学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名的计算机系。我告诉自己,人生只
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当时也有朋友对我说,改变专业会付
出很多代价,但我对他们说,做一个没有激情的工作将付出更大的代价。那一天,我心花
怒放、精神振奋,我对自己承诺,大学后三年每一门功课都要拿A。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
天我就不会拥有在计算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我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
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即便如此,我对职业的激情还远不能和我父亲相比。我从小一直以为父亲是个不苟言笑的
人,直到去年见到父亲最喜爱的两个学生(他们现在都是教授),我才知道父亲是多么热
爱他的工作。他的学生告诉我:“李老师见到我们总是眉开眼笑,他为了让我们更喜欢我
们的学科,常在我们最喜欢的餐馆讨论。他在我们身上花的时间和金钱,远远超过了他微
薄的收入。”我父亲是在70岁高龄,经过从军、从政、写作等职业后才找到了他的最爱—
—教学。他过世后,学生在他抽屉里找到他勉励自己的两句话:“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
扬鞭自奋蹄。”最令人欣慰的是,他在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最爱。

那么,如何寻找兴趣和激情呢?首先,你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做自己有才华的事容易出
成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所在。为了找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你
可以问自己:对于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复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过
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总能很快地学习它?它是否总能让你满足?你是否由衷地从心
里(而不只是从脑海里)喜爱它?你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关?当你这样问
自己时,注意不要把你父母的期望、社会的价值观和朋友的影响融入你的答案。

如果你能明确回答上述问题,那你就是幸运的,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在摸索或
悔恨。如果你仍未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那我只有一个建议:给自己最多的机会去接触最
多的选择。记得我刚进卡内基·梅隆的博士班时,学校有一个机制,允许学生挑老师。在
第一个月里,每个老师都使尽全身解数吸引学生。正因为有了这个机制,我才幸运地碰到
了我的恩师瑞迪教授,选择了我的博士题目“语音识别”。虽然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这样
的机制,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去了解不同的学校、专业、课题和老师,然后从中挑选你的兴
趣。你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讲座、社团活动、朋友交流、电子邮件等方式寻找兴趣
爱好。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你的最爱。

我的同事张亚勤曾经说:“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
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所以,只有那些不敢尝试的人,才是绝对的失败者。”希
望各位同学尽力开拓自己的视野,不但能从中得到教益,而且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成功的第三步:针对兴趣,定阶段性目标,一步步迈进
找到了你的兴趣,下一步该做的就是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首先,你应客观地评估距离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还差些什么?是需要学习一门课、读一本书
、做一个更合群的人、控制自己的脾气还是成为更好的演讲者?十五年后成为最好的自己
和今天的自己会有什么差别?还是其他方面?你应尽力弥补这些差距。例如,当我决定我
一生的目的是要让我的影响力最大化时,我发现我最欠缺的是演讲和沟通能力。我以前是
一个和人交谈都会脸红,上台演讲就会恐惧的学生。我做助教时表现特别差,学生甚至给
我取了个“开复剧场”的绰号。因此,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给自己设定了多个提高演讲
和沟通技巧的具体目标。

其次,你应定阶段性的、具体的目标,再充分发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奋、向上和毅
力,努力完成目标。比如,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学或朋友
去旁听,给我反馈意见。我对自己承诺,不排练三次,决不上台演讲。我要求自己每个月
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演讲者求教。有一个演讲者教了我克服恐惧的几种方法,他说,如
果你看着观众的眼睛会紧张,那你可以看观众的头顶,而观众会依然认为你在看他们的脸
,此外,手中最好不要拿纸而要握起拳来,那样,颤抖的手就不会引起观众的注意。当我
反复练习演讲技巧后,我自己又发现了许多秘诀,比如:不用讲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
表达时,我会表现得更好,于是,我仍准备讲稿但只在排练时使用;我发现我回答问题的
能力超过了我演讲的能力,于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时间回答问题;我发现自己不感兴趣的
东西就无法讲好,于是,我就不再答应讲那些我没有兴趣的题目。几年后,我周围的人都
夸我演讲得好,甚至有人认为我是个天生的好演说家,其实,我只是实践了中国人勤奋、
向上和毅力等传统美德而已。

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号或空话。制定目
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不去衡量你就无法知道自己是否取得了进步。所以,你必须把抽象
的、无法实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标简化成为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举例来说,几年
前,我有一个目标是扩大我在公司里的人际关系网,但“多认识人”或“增加影响力”的
目标是无法衡量和实施的,我需要找一个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于是,我要求自己“每
周和一位有影响力的人吃饭,在吃饭的过程,要这个人再介绍一个有影响的人给我”。衡
量这个目标的标准是“每周与一人一餐、餐后再认识一人”。当然,我不会满足于这些基
本的“指标”。扩大人际关系网的目的是使工作更成功,所以,我还会衡量“每周一餐”
中得到了多少信息,有多少我的部门雇用的人是在这样的人际网中认识的。一年后,我的
确从这些衡量标准中,看到了自己的关系网有了显著的扩大。

制定具体目标时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
低。对目标还要做及时的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
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了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失败时要
坦然接受,认真总结教训。

最后,再一次提醒同学们,目标都是属于你的,只有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制定最合适的
目标,主动提升自己,并在提升过程中客观地衡量进度,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
好的你自己。

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
自信的人敢于尝试新的领域,能更快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华,更容易获得成功。自信的
人也更快乐,因为他不会时刻担心和提防失败。

很多人认为自信就是成功。一个学生老得第一名,他有了自信。一个员工总是被提升,他
也有了自信。但这只是一元化的成功和一元化的自信。

其实,自信不一定都是好事。没有自觉的自信会成为自傲,反而会失去了别人的尊重和信
赖。好的自信是自觉的,即很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自觉的人自信时,他成功
的概率非常大;自觉的人不自信时,他仍可努力尝试,但会将风险坦诚地告诉别人。自觉
的人不需要靠成功来增强自信,也不会因失败而丧失自信。

自信的第一步:不要小看自己,多给自己打气
“自”信的关键在于自己。如果你自己总认为自己不行,你是无法得到自信的。例如,马
加爵曾说:“我觉得我太失败的,同学都看不起我……很多人比我老练,让我很自卑。”
虽然马加爵很聪明也很优秀,但他从没有真正自信过。

自信的秘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中国古谚:“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枝草一点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长处,值得看重和发挥。我记得我11岁刚到美国时,课堂上一句
英语都听不懂,有一次老师问“1/7换算成小数等于几?”我虽然不懂英文,但认得黑板上
的“1/7”,这是我以前“背”过的。我立刻举手并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不会“背书”的
美国老师诧异地认为我是个“数学天才”,并送我去参加数学竞赛,鼓励我加入数学夏令
营,帮助同学学习数学。她的鼓励和同学的认可给了我自信。我开始告诉自己,我有数学
的天分。这时,我特别想把英文学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这种教育
方式不但提高了我的自信,也帮助我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式教育认为人的成长是不断克服缺点的过程,所以老师更多是在批评学生,让学生弥
补最差的学科。虽然应把每科都学得“足够好”,但人才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个人最大的
优点。美国盖洛普公司最近出了一本畅销书《现在,发掘你的优势》。盖洛普的研究人员
发现: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试着“改变自己的缺点,希望把缺点变为优点”,但他们
却碰到了更多的困难和痛苦;而少数最快乐、最成功的人的秘诀是“加强自己的优点,并
管理自己的缺点”。“管理自己的缺点”就是在不足的地方做得足够好,“加强自己的优
点”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上,从而获得无比的自信。

凌志军的《成长》一书里还有很多得到自信的例子: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说他从小
就“相信我是最聪明的。即使再后来的日子里我常常不如别人,但我还是对自己说:我能
比别人做得好”;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周明小时候在“学生劳动”中刷了108个瓶
子,打破了纪录,从而获得自信。他说:“我原来一直是没有自信心的,但是这件事给了
我自信。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经验,散发着一种迷人的力量,一直持续到今天。我发现
了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实只有6个字: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是一种感觉,你没有办法用背书的方法“学习”自信,而唯一靠“学习”提升自信的
方法是以实例“训练”你的大脑。要得到自信,你必须成为自己最好的拉拉队,每晚入睡
前不妨想想,今天发生了什么值得你自豪的事情?你得到了好的成绩吗?你帮助了别人吗
?有什么超出了你的期望吗?有谁夸奖了你吗?我相信每个人每天都可以找到一件成功的
事情,你会慢慢发现,这些“小成功”可能会越来越有意义。

有个著名教练在每次球赛前,总会要求队员回忆自己最得意的一次比赛。他甚至让队员把
最得意的比赛和一个动作(如紧握拳头)联系起来,以便使自己每次做这个动作时,就会
下意识地想到得意的事,然后在每次比赛前反复做这个动作以“训练”大脑,提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