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低碳经济”是为民工程,不是赶时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3 19:53:33
● 尤建新

中国聚集

  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在不久前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表示,“中国已制定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之后,“低碳经济”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和公众讨论焦点,就连证券市场也受其影响,产生了关注“低碳经济”板块的极大热情。这也说明 “低碳经济”的概念正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在认识上有了一大进步。

  但是,发展“低碳经济”不是赶时髦,应该是为提升民生质量而从长计议的选择。如何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积极有效地推动“低碳经济”在具体实践中并非易事。如果对此认识不充分,发展“低碳经济”将面临许多障碍,难以取得实际效果。因此,对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些关键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已迫在眉睫,从而有助于统一认识和提高发展绩效。

体制机制的建设是发展

“低碳经济”的“指挥棒”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相应的体制机制予以支持,否则就会流于形式,难以有实际有效的行动。就目前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低碳经济”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蜻蜓点水”式的项目较多,缺乏系统的安排和贴近民生,更缺少从发展规划开始就关注“低碳经济”的实际行动。显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中,首要问题是缺少“指挥棒”。什么是“指挥棒”?最好的案例就是“高考”。高考的“指挥棒”已经左右了中国许多家庭和学校的行为三十多年了,虽然存在许多弊端,每年都有学界、政界的许多权威人士口诛笔伐之,也有了许多改良措施,但实质是“换汤不换药”,其“指挥棒”威力仍然不减。就目前的发展趋势可见,高考这一“指挥棒”还将被高高挥舞在人们的头上,其主宰人们行为的地位短时间内是难以被“撼动”的。这就是体制机制的作用,并且已经长期主导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发展“低碳经济”,如果也有类似高考的“指挥棒”,那就不用担心人们的行为实践了。问题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指挥棒”在哪儿呢?

  目前,美国已经开始寻找这根“大棒”,“碳关税”概念的提出就是“大棒”的雏形。我们是等着在别人的“大棒”下挨揍呢?还是赶紧找出自己的“指挥棒”,改变发展模式,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呢?答案应该是确定的。如果在发展中,我们找不到“低碳经济”的指挥棒,前进的方向就会不明,最后将落入被动挨打的下场。所以,体制机制的建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必须先行一步,从而提升人们的觉悟,使“低碳经济”逐步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规范。

不再做配角——提升中国在全球 “低碳经济”价值链中的地位 中国的许多地区在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已经有了起色,为发展“低碳经济”建立了基础。但是,由于认识的不足,存在一系列的误区,导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难以卓有成效。

  以硅工业发展为例,近几年中国的硅工业在光伏能源产业的推动下得到迅猛发展,年产量已经超过全球总需求量的一半,出口量已经超过发达国家总需求量的一半以上。但是,2008年后在国际市场价格走低的压力之下,中国一轰而上的硅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部分已经陷入价格混战的局面。由于中国硅产能扩张速度快、出口份额巨大,已经导致中国硅工业发展在全球光伏产业的整个价值链上已经处于被动、低附加值的地位,并且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没有话语权。因此,必须充分认识硅工业高能耗、高污染的资源性特点,重新审视中国的发展布局,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让迅速壮大的硅工业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服务,而不是高调地充当全球新能源发展中的配角。

  显然,低水平扩张的发展道路是不能再走下去了。中国必须宏观调控与技术创新双管齐下,尽快提升与 “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发展水平,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价值链中不断提升中国的角色地位并获得话语权。

不能再低估各种资源价值

  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价值链中,中国处于被动地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源价值被严重低估。以出口贸易为例,中国的许多出口产品主要以价格为武器,这种低价取胜的背后是资源价值被严重低估。无论是自然资源、环境资源,还是人力资源,其价值都被严重低估了。而在引进外资和技术的过程中,不仅上述资源价值被低估,就连市场资源也被严重低估,从而导致以市场换技术、换资金的实际效果偏离了表面的数值,潜在损失不可小视,而且具有延续性的影响。这类问题的发生,不仅表现出企业急功近利、缺乏长远发展战略,也揭示了许多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政府政绩工程方面的短视行为。因此,资源价值被低估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必须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随着发达国家渐渐举起“碳关税”大棒,以及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我们更要关注和认真研究这类问题,特别是审视碳汇资源的重要价值,这是中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优势和话语权的重要机遇。

  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中,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中国必须认识到:“低碳经济”决不是一种时髦,而是一项为民工程,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升民生长远质量水平的重要选择。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创新,在体制机制和科技进步的引领下,实现经济转型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在提升中国经济健康发展水平的同时努力为全球发展“低碳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