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青年挑战「分子时钟」或改写历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7:51:51

一名25岁的澳洲华裔青年学者最近大胆向科学界的传统理论提出挑战,认为测量不同物种起源时间的「分子时钟」理论存在缺陷。此观点提出后,随即在科学界引起广泛关注。有人认为「分子时钟」理论依然是科学和有效的,而有人认为,这一存在了40多年的理论即将被推翻。 据上海新闻晨报报道,挑战「分子时钟」理论的是目前在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的何裕华,这位出生在澳大利亚的华裔小伙儿昨天表示,自己在做研究的同时,还在刻苦学习中文,因为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何裕华今年刚刚被授予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学位,拿下这一学位,他只用了3年时间。而通常取得英国大学的博士学位需要4至5年时间,遇到要求严格的导师,时间会更长。另外,在牛津读书的3年间,何裕华获得了4份奖学金。他在悉尼大学读书时,也只用一年时间就取得了生物学和数学与统计学两个硕士,当时他只有22岁。 何裕华的最惊人之处,还是在20岁刚出头时就向传统科学理论提出了挑战。 1962年,奥地利科学家艾米勒·扎克坎杜和美国科学家里纳斯·波灵最先发现,不同物种中氨基酸的数量差异与该物种已知的演化速度大致一致。后来,新西兰科学家艾伦·威尔逊和美国科学家文森特·赛瑞奇正式提出了「分子时钟」理论,认为可根据生物体内DNA的变异速度,推断生物的起源时间,尤其是相近物种何时从同一祖先向不同类型演变。 40多年间,「分子时钟」理论逐步被生物学家们所接受,成为目前测量生物演变时间和趋异时间的最重要工具。由于生物体内DNA的变异有一定速度,可比喻为时钟上跳动的时针或分针,因此该理论又被形象地称作「分子时钟」。 然而这一切有可能被推翻。何裕华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分子时钟」的跳动速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准确,尤其是时间越久远,「时钟」的跳动速度越缓慢,因为DNA序列的变异速度变慢了。根据他的大胆推测,现代人类的演化可能只有10至15万年的历史。 何裕华认为,传统「分子时钟」理论的依据之一是假定DNA变异速度是恒定的,但何裕华和他的研究小组通过对鸟、猛犸象和黑猩猩的基因组序检测后发现,它们的DNA变异速度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分子时钟并不总是准时跳动……之前(对生物演化)的估计时间可能比实际要久远两倍。」何裕华说。 除大胆推测人类演化时间只有10至15万年外,何裕华还提出,世界数百万年来的演化历史可能都要重写。他举例说,根据考古学发现,地球在5.6亿年前曾出现过一次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当时,地球上一下子增加了好多种生命形式。但根据传统「分子时钟」理论进行DNA测量则表明,这一生命大爆发可能发生在16亿年前,两者间存在10亿年的误差。 何裕华认为,这就是「分子时钟」的不准确之处。他通过自己的「正确」测量发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应该就在约5至6亿年以前。 对于何裕华的研究成果,他的前导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拉尔斯·杰尔明博士称,具有「开创性」意义,因为将对传统理论提出挑战。 何裕华其人其事 何裕华的父母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从中国广东省移居到澳大利亚。父亲是一位电气工程师,母亲在一家商店里做店员,但不幸于数年前去世。他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弟弟是一名牙科医生,两个姐姐一个也是医生,另一个在IT行业就职。 虽然出生在华人家庭,但和澳大利亚很多华裔移民一样,何裕华只会说简单的广东话,普通话则基本算是「外语」。在家里时,他可以和爷爷用广东话进行简单的对话。不过何裕华说,他一直在努力学习汉语,因为自己毕竟是一个中国人。 何裕华说,在他13岁时,曾回过自己在广东省的老家。那是一个在广州市以西约100公里的小村子。后来在澳洲读书期间,何裕华爱上了中国功夫和摄影,并经常把自己在旅游途中拍摄的照片,贴到自己的个人网站上。 对于他提出的富有挑战性理论,何裕华说,虽然还只是一个假设,但他认为有很多证据可以支持。不过由于「分子时钟」理论已经存在了相当长时间,不少科学家都在「捍卫」这一理论,并质疑他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