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6:57:07

周宁县

周宁县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东邻海峡西岸天然良港三都澳,西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武夷山,北连寿宁,东南与蕉城区接壤,西南与屏南隔溪相望。周宁县位于闽东北山区,地处鹫峰山脉东麓,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山地气候,平均海拔800米,县城海拔880多米,居全省之冠,素有“高山明珠”之称。地理坐标为北纬 26°53′-27°19′,东经119°06′-119°29′。总面积1047.1平方千米。辖6镇3乡141个村委会、5个社区、2个居委会,2003年末,户籍人口19.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3万人。通行闽东方言福安话。  

目录

·                                 • 行政区划

·                                 • 地理

·                                 • 人口

·                                 • 资源

·                                 • 经济

[显示全部]

周宁县-行政区划

 

周宁县行政区划

县人民政府驻狮城镇。全县辖6个镇、3个乡:狮城镇、咸村镇、浦源镇、七步镇、李墩镇、纯池镇、泗桥乡、礼门乡、玛坑乡。

历史沿革:原属宁德县的一部分。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于宁德县境建周墩城。清雍正十三年(1735)设县丞驻治。1935年设周墩特种区。1945年设周宁县,取宁德县之宁字,周墩特种区的周字为县名。1949年6月28日解放,属福安专区(地区)、宁德地区、宁德市。
  
2000年,周宁县辖6镇3乡:狮城镇、咸村镇、浦源镇、李墩镇、纯池镇、七步镇、泗桥乡、礼门乡、玛坑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68887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狮城镇 36316 咸村镇 23078 浦源镇 20340 七步镇 15895 李墩镇 14182 纯池镇 20214 泗桥乡 13891 礼门乡 12511 玛坑乡 12460 

2003年,周宁县辖6个镇、3个乡:狮城镇、咸村镇、浦源镇、李墩镇、纯池镇、七步镇、泗桥乡、礼门乡、玛坑乡。2003年末,户籍人口19.3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53万人。

乡镇简介:
狮城镇  代码350925100
  辖6个居委会、8个村委会:~002_兴福居委会、~004_中兴社区、~005_城西社区、~006_东源社区、~007_长安社区、~008_桥南社区、~204_洋庄村、~205_龙潭村、~206_安后村、~207_洋尾村、~208_坂头村、~209_虎岗村、~210_前坪村、~211_陈凤村。

咸村镇  代码350925101
  辖1个居委会、24个村委会:~001_咸村居委会、~201_咸村村、~202_洋中村、~203_咸洋村、~204_上坂村、~205_坪坑村、~206_詹家洋村、~207_下坂村、~208_云门村、~209_富赖村、~210_川中村、~211_梅山村、~212_芹村村、~213_光夏村、~214_樟源村、~215_茶广村、~216_碧岩村、~217_南门楼村、~218_高际头村、~219_梧桐村、~220_梅台村、~221_枣岭村、~222_王宿村、~223_车盘村、~224_樟岗村。

浦源镇  代码350925102
  辖17个村委会:~201_浦源村、~202_端源村、~203_萌源村、~204_上洋村、~205_溪坪村、~206_西坑村、~207_东升村、~208_官司村、~209_紫云村、~210_吴山底村、~211_萌底村、~212_进登村、~213_半岭村、~214_龙亭村、~215_龙住院村、~216_五源坑村、~217_江源村。

七步镇  代码350925103
  辖20个村委会:~201_七步村、~202_登科地村、~203_龙溪村、~204_八蒲村、~205_岭头村、~206_梧柏洋村、~207_桐岔村、~208_象运村、~209_苏家山村、~210_柿洋村、~211_郭洋村、~212_后洋村、~213_宅头村、~214_官洋村、~215_坑源底村、~216_徐家山村、~217_溪头村、~218_洋头村、~219_竹下村、~220_黄家山村。

李墩镇  代码350925104
  辖10个村委会:~201_李墩村、~202_东山村、~203_黄埔村、~204_陈厝村、~205_际会村、~206_阮洋中村、~207_阮家洞村、~208_际头村、~209_芹溪村、~210_楼坪村。

纯池镇  代码350925105
  辖18个村委会:~201_纯池村、~202_祖龙村、~203_溪尾村、~204_禾溪村、~205_桃源村、~206_桃园村、~207_前溪村、~208_林源村、~209_莲地村、~210_底源村、~211_西山村、~212_三门桥村、~213_庭洋中村、~214_儒源村、~215_福山村、~216_豪阳村、~217_后溪村、~218_向阳村。

泗桥乡  代码350925200
  辖12个村委会:~201_泗桥村、~202_赤岩村、~203_洋尾弄村、~204_周墩村、~205_下西坑村、~206_红阳村、~207_坂坑村、~208_下楼村、~209_硋窑村、~210_常洋村、~211_杨厝边村、~212_溪口村。

礼门乡  代码350925201
  辖17个村委会:~201_礼门村、~202_仕本村、~203_贡川村、~204_大碑村、~205_芹源村、~206_大林村、~207_常源村、~208_陈峭村、~209_秋楼村、~210_玉山村、~211_溪山村、~212_山头村、~213_梨坪村、~214_首洞村、~215_后垅村、~216_梅度村、~217_油湾村。

玛坑乡  代码350925202
  辖15个村委会:~201_玛坑村、~202_升阳村、~203_灵凤山村、~204_首章村、~205_紫竹村、~206_杉洋村、~207_宝岭村、~208_长峰村、~209_赤洋村、~210_下坑村、~211_孝悌村、~212_东坑村、~213_芹太丘村、~214_沈洋村、~215_溪边村。

周宁县-地理

 

地形

气候:周宁地处欧亚大陆南部。鹫峰山脉的主体部分在境内连绵起伏,形成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地貌、海拔500米以上至800米的低山地貌和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貌。周宁东南部县境距海岸74公里。其背山面海的地理位置影响着气候。周宁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受大陆性气候影响较显著夏季却受海洋性气候影响。

气候温和:低海拔的咸村地区年平均气温可达19℃以上,县城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3至17℃之间。最冷的1月年平均气温为3℃至7℃之间,县城地区为5℃。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8.9℃(1983年12月31日);咸村地区为零下5至6℃之间,7月最热县城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2至26℃之间,极端最高气温为36℃以上;咸村地区为38至40℃,极个别的年份才有。
  
冬长夏短:据气候学的季节划分标准,高于22℃为夏季。咸村地区夏季长达4至5个月。县城地区夏季一般为2至3个月。平均气温低于10℃为冬季,咸村地区为2至3个月;县城地区为4个月左右。春、秋季节各地均为70至90天,县城地区,春季92天、秋季76天;咸村地区,春季89天、秋季76天。
  
云雾多:我县由于海拔高,山头多,有利于水蒸汽的凝结,显示出丘陵中山地带多云雾。全县年平均雾日可达92.5天,主要分布在2至5月的春季里,比福安、宁德县市多10倍。
雨日多:全县年平均雨日达216.3天。其中日雨量大于10毫米的日数为57.9天,占年总雨日的26.8%;日雨量大于25毫米的日数为21.1天,占年总雨日的9.8%;日雨量大于50毫升的日数为5.9天,占年总雨日的0.5%;日雨量大于150毫米为0.3天,占年总雨量的0.1%。
  
湿度大:由于降水量在一年中的分配不均匀,因此各月干燥度差异也较大。全县只7月和12月的干燥度大,各地均属于湿润——半湿润状态。县城地区、李墩、礼门为潮湿区,咸村、玛坑、七步、纯池、泗桥等地为湿润区。咸村地区早季的水分供需平衡,其余各地均属有余。(县城地区全年各月平均相对湿度均在80%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3%)。
  
雨量充沛:咸村地区年雨量为1600至1700毫米,其余地区均在1800至2200毫米之间。我县降水量列宁德地区之冠。我县雨量充沛、水资源充足,农作物生长季(指气温大于10℃以上)平均雨量达1300毫米至1600毫米,这对亚热带作物的水分供应是有余的,早季雨水较充裕,所以极少出现干旱。晚季高海拔地区由于热量较差,若遇到中、小程度的旱情,有利于提高气温与地温、增加日照时间,为农作物创高产提供了更有利条件。梅雨季和台风雷雨季的暴雨,易造成洪涝灾害。秋冬季雨水较少,但此季作物需水不大,所以旱情不突出,还有利物进行秋收冬种。
  
日照少:由于我县山地云雾多,而造成日照时间减少。县城地区年照时数仅1751.9小时,比福安将近要少150小时。东西两向高山之间的谷地,由于太阳光被阻挡,日照时数偏少,最多年日照1600小时以上(1963年),最少年仅有1338.7小时(1973年)。一年中的分布:以夏季日照较多,七月和八月的日照时数均在200小时以上,春秋季日照较少,只有120小时,主要作物生长期的4至10月份的日照时数为1123.6小时,占年总日照时数的64%。
山地对气候影响显著:我县有许多谷地、盆地地形可使夏季增热而不易散失,冬季又易造成冷空气堆积,有时最低气温就显得偏低。我县高山及两列高山头所组成的狭管地区,其风速偏大,春夏季以对流增强,易形成冰雹。

周宁县-人口

 

建国前,我县人口再生产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状态。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人口结构日趋合理,人口素质明显提高。计划生育成效显著,自1971年全面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出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有效稳定了人口低增长水平。2003年人口出生率为12.3‰,死亡率为2.8‰,自然增长率为9.5‰。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建立了计生责任奖惩机制和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基金,成立了计生执行庭、驻沪计生协会,人口综合治理取得成效。

周宁县-资源

 

光能资源:本县光能资源因光温配合较好,日照虽比低海拔市县少,但主要农作物生长期的4至10月也是我县日照最充足,每月日照时数多在120小时以上,较有利于各种作物的生长、成熟。由于山地漫射光的增多,又有利于高素质茶叶的形成。我县目前的光能资源利用率还很低,有待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
  
热量资源:本县地形复杂,海拔垂直差异大,热量资源也分布悬殊,权成立体农业气候。海拔400米以下地区的气候相似中亚热带型,可种植双季稻及亚热带果树和其它经济作物。尤其是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地区,无霜期长,越冬条件非常好,是我县热量资源最佳地,今后要很好开发利用。海拔400至850米的高丘、低山地区,热量相似于北亚热带,可种植较耐寒的亚热带果树及高素质茶叶。850米以上的中山地区,热量条件类似南温带,为避暑山庄建设,科技楼、作家屋等旅游业的开发利用,提供良好的气候资源。
水份资源:本县雨量充沛,水份资源充足,农作物生长季(气温大于10℃以上)平均雨量达1300至1600毫米,这对亚热带农作物的水份供应是有余的,所以干旱现象少。不过梅雨季和台风雷雨季的暴雨,易造成我县的洪涝灾害,须做好防范工作。

水电资源:水电资源丰富。境内可开发利用水能达57.13万千瓦,已开发和正在开发的水能资源达53.87万千瓦,电力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后垄电站、前坪电站等一批中小电站纳入县网管理,低价优质的电能为电力工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周宁县-经济

 

周宁县

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1.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工农业总产值15.83亿元,增长13.7%;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5%、13.3%和10.7%。外贸出口总值560万美元,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390万美元,增长11.4%。实现财政总收入6503万元,增长20.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709万元,增长17.2%。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97元,增长8.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8亿元,增长12.8%。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2.55亿元,增长42.7%;各项贷款余额8.46亿元,增长31.1%。年末总人口19.4138万人。

国民经济。农业总产值4.02亿元,增长4.7%。垦复农田333.3公顷;建成生态有机茶基地33.3公顷,改造茶园0.1万公顷,发展反季节蔬菜480公顷、食用菌300万袋;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工业总产值11.81亿元,增长14.5%。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47亿元,增长23.3%;工业对税收的贡献率达50.9%。规模企业由原来的16家增至21家,光学水晶、卫生敷料、汽车缸套、硅铬合金等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龙潭工业园区进一步发展,完成产值2.61亿元,创税708.7万元。工业技术改造项目取得较大突破,实施技改项目10个,总投资1.09亿元,其中仙洋洋公司和明泽水晶公司的技改项目分别得到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认定和支持。

各项改革。出台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分流方案,分流457人,编制精简271名。调整优化支出结构,财政赤字大幅压缩,从年初预算的2600万元下降到年末的1300万元。共引进项目25个,合同金额3.83亿元,实际到资1.35亿元。与福州长乐的山海协作深入开展,扩大了协作面;同上海地方政府机构的交流合作取得良好开端,与上海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办事处结成友好协作关系。

茉莉花

农业:周宁农业从建国初期的单一粮食生产,慢慢扩大到茶叶、马铃薯、茉莉花、黄花菜、魔芋等经济作物;而后再扩大到桔、梨、西瓜、葡萄、油柰、板栗、食用菌等果蔬;再扩大到渔、禽、畜等养殖业,生产范围逐年扩大,生产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效益逐年提高。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5亿元,是1949年的60倍。粮食总产量5.65万吨,比1949年增长387.53%。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特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茶叶总产量6034吨,是1949年的23倍;发展反季节蔬菜1万多亩;食用菌500万袋;波尔山羊2000多只,芹山水库网箱养鱼1万亩;肉类总产量3941吨。建立了农业科技园区,引进了超大集团,培育了仙洋洋、群鑫、紫云、盛丰等一批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造就了一大批富有实力的经济能人,农民的非农收入快速增长。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展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顺利推进,生态公益林界定工作通过了国家级评审验收。

工业:周宁县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五”时期的改造和兴建了酿酒、碾米、火力发电、硫磺、炼铁等一些小型企业开始,工业生产稳步发展,县鞋厂的“喜蝶牌”布鞋、县粮油加工厂的“九龙漈”牌线面分别荣获1986年和1987年省优质产品称号。以后相继建立了县酒厂、食品厂、茶厂、卫生敷料厂、通用厂等11家国营企业。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些国有企业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通过引资嫁接、技术改造、山海协作等途径,逐步改制为股份制、私有或民营企业。200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4亿元,是1949年的2718倍。全县11家国有企业已改制10家,成功培育了嘉源、水晶、雪莲、宏泰等19家规模企业,年创产值2.48亿元。龙潭工业园区规模逐步扩大,实现产值2.2亿元,是1992年的25倍;创税收609万元,比1992年增长11.33%。启动福安湾坞“飞地”工业园区,为工业发展营造平台。在中国闽东招商节和温州招商节上,成功签订合同项目5个,总投资2.42亿元。实施山海协作项目6项,总投资7630万元,协作方投资2298万元,争取到省贷款贴息资金71万元,安排劳动就业660人。积极开展与长乐的结对子帮扶活动,与长乐市政府签订了共建农业科技楼协议,达成了合作建设锅炉压力容器项目和实施科技园区二期开发项目的意向。

周宁水电站



固定资产投资: 建国后,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长,促进了周宁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3亿元,是1978年的182倍。水电建设投资,建国初期,周宁水电资源得不到开发,人民生活照明用的是“洋油”、“篾片”;之后,水电事业蓬勃发展,相继建成了龙溪一、二级电站,东风一二级电站;目前总投资11.96亿元、装机容量25万千瓦的省重点工程穆阳溪二级电站建设稳步推进,完成投资2.3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90%;后垅溪电站、前坪电站等一批中小型水电站正在有序开发;农村电网改造全面完成,行政村通电率达100%,供电质量显著提高。企业技改投资,从我县国有企业成立以来,政府逐年加大技改资金投入;国有企业逐步退出市场后,技改资金投入主要由企业自身解决。2003年省农业龙头项目福建省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鲜茶浓缩液及茶饮料第二期技改项目完成投资2420万元,占技改投资总额的26.3%,该项目的投产,加快了周宁县茶叶产业化经营步伐。城市建设投资,建国初期,周宁房屋破旧,街道狭窄,路面凹凸不平,县城小而简陋,人称“小小周宁县,三家豆腐店,街门打屁股,全城听得见”,解放后,县城面貌逐年发生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对县城进行了总体规划,先后兴建了河滨公园、中兴街、兴业街,拓宽了南街,完成了302省道周宁东段20公里拓改工程,实现了各乡镇和主要旅游景区通柏油路目标,村级公路硬化率达44%,居全省山区县前列。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先后新建、改造4条城区主街道,构建了“三纵三横”的路网格局,城区面积由1997年的2.75平方公里扩大到6平方公里,县城绿化覆盖率达37%。

城乡建设:县城城区用地面积扩展至6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7%。桥南街东段、法院旧楼至和丰公司段的旧城改造拆迁工作基本完成,东街一中段拓宽遗留问题得以解决。完成了仙溪绿化广场的设计方案论证工作。鲤鱼溪和狮浦大道治理、河滨公园和东大门水泥路建设顺利完成。30个行政村实施了道路硬化工程,当年竣工验收51公里,走在全省山区县前列。

社会事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在宁德市综合评估中名列第五。耕地继续保持占补平衡,土地经营取得新的成效,矿产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保护。“生态立县”战略稳步实施,国家级生态示范县申报工作全面启动,一批环保项目顺利推进,环境质量居全省前列。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实效,争创省级文明县城活动广泛开展。“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教学质量有新的提高,高考上本二线以上万人比居全市第四位,义务教育“一费制”、危房改造以及教育人事制度和基础课程改革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效。

重大项目建设:一是宁上高速公路取道周宁的方案已列入交通部“十一五”规划,为周宁今后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二是电力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成功将后垅溪电站、黄旗岭电站、前坪电站等中小电站纳入县电网,这些电站建成投产后,将新增2亿度电上县网;福安甘棠至周宁东关变11万伏输电双回线路已开工,这将为今后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能源保障。三是获得穆阳溪一、二级电站6%股份和新闽东电站10%股份的参股权,将为若干年后财政稳定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四是省重点工程周宁电站水库移民清库工作顺利完成,周宁电站投产发电后财政增收的后劲将显著增强。

劳务经济:“劳务强县”战略大力实施,全县在外企业特别是在沪企业继2003年快速发展后,在企业规模、经营范围、经营理念上有了新的突破,从业人员增加4000多人,营销总额增长60多亿元;成立了融真、沪企、银兴、新日等担保公司,总注册资金达4.66亿元。在沪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有16人入选第七届上海福建商会副会长,占副会长席位的27.5%,商会理事、团体会员的总数均居福建省各县市前列;有3位企业家获得“全国百佳优秀民营企业家”荣誉称号,26家企业被省政府评为2004年度“福建在沪先进企业”。与此同时,“回归工程”取得实效,特别是在沪企业家投资积极,周宁一中迁建、宾馆改造、矽钢片生产等项目,共投资8700多万元。此外,在外企业家还无偿捐助家乡公益事业400多万元。

财政金融:建国后,周宁县财政在接管、改造旧财税机构,建立新财税体制中诞生,随后财政实力逐年增强,支持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促进了社会事业发展。2003年财政总收入5416万元,是1978年的23倍;地方财政收入3166万元,税性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进一步提高。周宁金融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草创到初具规模的历史,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人行、工行、农行、建行、保险公司、邮政储蓄等组成的比较完整的金融体系。2003年末金融各项存款余额8.79 亿元,是1978年的147倍。

周宁县-交通通讯

 

建国初期,周宁县境内没有一寸公路,物资进出全靠人挑肩扛,交通十分闭塞。从1959年国家投资兴建赛浦公路干线通过周宁县境内44公里开始,才结束了周宁没有公路的历史。改革开放后,周宁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很快,2003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702公里,是1959年的16倍,比1978年增长195.96%。货物周转量2552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7026万人公里。建国初期,全县仅有1个邮电所,邮电通讯能力极其落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电信基础网、宽带传输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信息传输网络覆盖面不断扩大,固定电话和移动通信得到普及,电信网络综合能力进一步增强。2003年邮电业务总量2533万元,是1979年的120倍;电话用户82824户,是1979年的160倍;乡村电话用户15525户,是1979年的45倍;移动电话用户达18852户;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17部,比1979年增加16.6部;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6部。

周宁县-旅游

 

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海峡西岸第一瀑的九龙漈瀑布群,有神鲤戏谐、人鱼同乐的中华奇观鲤鱼溪,两景区荣膺“中国完美假期十佳旅游线路”第三名,是“闽东北亲水游”线路重要组成部分;有载入《辞海》的“八闽首景”滴水岩;有省级森林仙风山,以及佛教圣地方广市、千年古刹灵峰市,人工高山湖泊芹山湖、闽东的西双版纳后垄大峡以及蝙蝠洞等一批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是华东地区很有发展潜力的集生态观光、避暑休闲、疗养度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鲤鱼溪

鲤鱼溪:鲤鱼溪(Carp brook)位于周宁县城西五公里处的浦源村中。鲤鱼溪源于海拔1448米的紫云山麓,汇数十条山涧清泉奔流而下,峰回水转,至浦源村口水势顿减,五弯六曲穿村缓流而过。溪流贯村而去,长一华里,宽数米。溪中悠然遨游着七、八千尾彩色斑斓的大鲤鱼,“闻人声而至见人形而聚”,“竟相觅食 彩鳞翻飞”,温顺如驯,诚如“神鱼”。婀娜之姿,活泼可爱。水深及膝,清可见底,鲤鱼满溪,故而得名“鲤鱼溪”。 鲤鱼溪源自宋代,八百多年的历史沧桑,虽经一次次的战乱、灾荒,鲤鱼在村民的保护下繁衍至今,堪称奇迹。

九龙漈瀑布群:九龙漈瀑布群是省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周宁县城东南13公里处的危峰断峡之中。
九龙漈瀑布群总落差为300米,在长达1000米的流程中连续九级不同的落差穿过峡谷,形成奇绝的飞瀑深潭。九瀑各展奇姿,各具特色,拥有13级阶梯式密集型的大瀑布群,自上而下依次为九龙漈、龙蛙瀑、龙鳄瀑、龙牙瀑、卧龙瀑、龙井瀑、葫芦瀑、龙角瀑及龙口瀑。
九龙漈瀑布群被誉为“福建第一”、“华东无二”,1987年被评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现公路已直通景区,景区内“九龙漈风景区管理所”大楼已落成,还建有2个观瀑亭、4个凉亭,供游客观瀑、歇息。

周宁县塔公园

周宁县塔公园:县塔位于东面石笋岗上,海拔980米,投入527万元,2004年初竣工。塔山公园距县城1.5公里,规划面积330亩(22万平方米),是县城东大门主要景观之一。2005年塔山公园项目列入60周年县庆项目范畴,投入100万元,建成台阶(280级)、山门广场等。根据规划,塔山公园景点游路3000米,贯穿8个主要人文景点,据测算,塔山公园项目需投入1000万元,其中征地款600万元,建设资金400万元。 

陈峭鸳鸯溪风景区:位于滴水岩南部10多公里处的陈峭村后,距县城约40公里,与屏南县的郑山宜洋村同溪隔界,上游即为屏南鸳鸯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河床平缓,溪水清澈,溪岸为竹丛灌木丛荫掩,是禽鸟栖宿良地。每年秋后,鸳鸯鸟成群飞来此地越冬;平日则水鸟野鸭结队于此觅食、嬉戏。山上猕猴成群,多时一山有数百只。此外,还有云豹、麂、獐、山羊、野猪、白鹇、雉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林间百鸟竞鸣,奇花异草随处可见。既是珍奇野生动物的极乐世界,也是诗情画意盎然的游览区。后垄村在滴水岩之南,是周政屏革命老根据地,目前已开通公路。后垄溪风景区的现状可用“深山老林”四字综述,奇岩异石随处可见,原始森林保护完好。该溪是霍童溪的重要支流之一,水量丰富,沿溪景色优美,开发水上漂流旅游项目有很大潜力。

高山明珠滴水岩:滴水岩风景区位于福建省周宁县城西南30公里的洞宫山麓,与古朴典雅的鲤鱼溪、气势磅礴的九龙祭瀑布群齐名,名载《辞海》。古人题匾曰“八闽首景”,它邻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鸳鸯溪的核心地带,依霍童溪上游的叉溪、白水洋溪等处与政和、屏南、宁德三地毗连,山峦起伏,溪涧密布,风景秀丽,成为闽东霍童溪流域旅游风光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林公宫: 林公宫位于周宁县玛坑乡杉洋村村尾,背倚巍峨青山,面临依依绿水,四周树木苍翠,环境清幽,风光怡人。宫后山是一片挺拔苍松,竟有五六十株之多,每株高达六七丈,虬枝苍苍,傲骨凌天,四季常绿,据说,这是目前宁德市保存最完好的成片古松树林。
传说林公原名林亘,生于宋宁宗庆元3年(1198年),原藉福安,后迁往杉溪(今周宁玛坑杉洋村)。林亘高大健壮,威猛善战,带领村人除兽安民,用青草药治病救人,相传他还会斩妖除魔。后卒于宋度宗咸淳5年(1270年),村民以“神”敬之,改原白马塔纪念之。明成化7年(1466年),宋宪宗帝敕封亘公为“杉洋感应林公忠平候王”,下诏杉洋谕其名。明正德8年(1514年)建林公宫,清时增建太子亭,20世纪80年代重修,保留明清建筑风。

周宁县-特产

 

官司茶

茶叶,是周宁的一大特产。全县茶园面积10.7万亩,年产量6000多吨,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茶庄、茶行200余家。周宁茶叶闻名中外,1946年历史名茶“官司茶”获得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紫云银针”在中国茶文化国际研讨会上被评为金奖。铸件,起源于1723年,至今有着200 多年的历史。以龙潭工业小区为主要产区,产品有各种电机、水泵、变速箱、汽车配件、各种铸造类的零配件、机压铁锅、精铸、锻铸,电机、水泵的铜件、叶轮、叶片,各种规格扁铁、角铁,这些产品主要销往福安、福州、浙江台州、上海、江苏、广西等地。人造水晶,由浙江水晶集团周宁分公司生产,2001年改进工艺,研制出了人造光学石英晶体,该产品属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子原材料,主要应用于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上的光学低通滤波器(OLPF)中,以及CD-ROM、DVD-ROM的激光光头和光纤通讯产品中的水晶波片。鲜茶浓缩汁,是周宁县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膜分离和膜浓缩技术提取的专利产品,通过ISO9000认证。公司同时生产系列产品茶多酚、咖啡碱、茶色素、速溶茶粉等。卫生材料,由周宁县雪莲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该厂始建于1965年,是福建省生产卫生材料及敷料企业中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企业之一。主要产品有医用输液贴、医用纸质胶带、创可贴、医用棉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