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公车改革:特权福利是永远也“赎买”不完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9:53:06

杭州公车改革:特权福利是永远也“赎买”不完的

发表于 2009-06-25 09:13:11

 

刘义昆

 浙江省杭州市自5月起推行市级机关公车改革,市局(副厅)级以下一律取消专车,大部分公车都向社会公开拍卖,让公车回归“工作车”的本色。如此大规模、高级别的“车改”在全国尚属首例。但与此同时,杭州发放“车贴”的政策,也引发了不少议论。“车贴”根据级别分9档,最低每月300元,局级干部2600元。(6月25日《楚天都市报》)

 对杭州公车改革,有赞有弹。赞许者认为:此举有可能为公车改革找到一条新的道路。否定者质疑:“是不是对享受公车特权的一种赎买?”“是不是给干部变相发放工资外的福利?”——笔者更加赞成否定者的观点。

 公车治理之所以难,问题出在特权福利。政府部门在公车的使用上不规范不严格。小到普通科员因公外出也有资格坐公车,而一些级别稍高的官员则完全将公车当成了私车,别说因公外出了,就算是节假日也会坐上公车外出应酬、送孩子上学、参加朋友婚礼……长此以往,公车外出、公车私用也就成了官员们的福利。

 杭州发放“车贴”的政策无疑是对这种福利的承认。媒体报道,“车贴”是按照级别发放的,但是一些干部职工反映,实际上出门公干并不一定领导职务越高办事越多,有的普通干部办事更多,用车更多,但是“车贴”却更少。这种“按级别分配”的补贴方式,并不符合“按需分配”的原则,只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出现:为了将“车贴”装入自己口袋,公务员们可能会故意减少因公出门的次数。

 “车贴”发放方式看似严格,其实漏洞百出。将“车贴”每月直接打入公务员市民卡,可用于向服务中心叫车后刷卡付费,还可用于公交车、打的、加油等交通支出,但不能取现。以各级官员的道德水平来看,这种补贴方式无异于直接给公务员们发工资:通过权力或关系直接将“车贴”变现,变成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对公务员们而言显然并非难事。

 正如网友所说,这种公车改革的模式,其实质是一种“赎买”模式。既然官员已经将公车出行当成了一种福利,通过高价诱惑当然能将这种福利赎买回来。遗憾的是,特权福利的并非只有公车消费一种,我们看到,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抽烟乃至公款按摩,也已经被一些地方及其官员当作了福利。只要官员手中享有特权,他便能不断地制造福利:政府赎买的福利越多,官员制造的福利也会越多——特权福利永远也“赎买”不完,而改革则陷入了不断赎买特权的怪圈。

 改革没有动力,便用公款来赎买,期待在一团和气之下实现改革,是不现实的。改革遭遇阻力,归根结底在于权力没有真正受到制约,没有实现公众对官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与选择权。要想真正破除公车腐败,靠“赎买”绝非长久之计。通过权力制约剥离官员们的特权福利,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而要制约官员的权力,则需要自上而下的体制改革。

 

分享 浏览(231) 评论(4)上一篇 << “29岁市长”为何让网友“心神不…      下一篇 >> 查处高考加分作假不能仅靠网友举…

早期评论 添加评论    近期相关评论

    发表评论

    凤凰网友

    关于博主

    刘义昆

    教授,传媒人,思想家。邮箱:lewisss@163.com

    加为好友

    给博主留言    查看留言

    文章列表

    • ·全部分类
    • ·2009-09 (4篇)
    • ·2009-08 (17篇)
    • ·2009-07 (32篇)
    • ·2009-06 (13篇)
    • ·2009-05 (14篇)
    • ·2009-04 (16篇)
    • ·2009-03 (29篇)
    • ·2009-02 (9篇)
    • ·2009-01 (13篇)
    • ·2008-12 (24篇)
    • ·2008-11 (17篇)
    • ·2008-10 (15篇)
    • ·2008-09 (17篇)
    • ·2008-07 (31篇)
    • ·2008-06 (13篇)
    • ·2008-05 (22篇)
    • ·2008-04 (8篇)

    文章分类

    • ·全部分类

    最近发布

    • 新生是否独自报到,其实并不重要
    • “丈母娘需求”是吹高房价的“遮羞布”
    • 审计署自揭“家丑”少了点说服力
    • “商场吸烟拘留5天”是执法“大跃进”
    • 私企老板何时成了城管代言人
    • 哪里有诗歌,哪里就是李白的故乡
    • “官二代”背后的权力代际传递“程序化…
    • 统计局长“会脸红”多久
    • “生态文明排行榜”比“水黑论”更危险
    • “大城管”要有大变革而非“大拼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