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精细化管理或可助公车改革一路畅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7 12:30:09

预算精细化管理或可助公车改革一路畅通

2009年08月21日 11:33中国会计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堵不如疏。现实生活中有些行政部门必须有公车保障,在不“取缔”公车的前提下,或许可以探讨从预算精细化管理方面下工夫。

“取消专车,改为发放相应车贴,节约归己,超支不补。”这样的公务用车改革模式此前在杭州已经实行了3个月。但近日,一个“新模式”正在杭州的局级领导干部中试行,那就是“包干用车”。在这种“新模式”下,局长不领车贴,所有公务用车由当地公车服务中心提供。面对此举,人们不禁猜想,这与车改之前的“局长专车”有何差别?是否意味着当地车改出现回潮?

“车改”路漫漫

我国公车改革之路一走就是16年。

1993年,广东省开始公车改革试点,东莞沙田镇等地取消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改发交通补贴。车改后经费节约率达54%。

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制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此后,各地相继开始公车改革的探索。

2004年10月,珠海市在公车改革中向公务员发放车贴,由于采取了高额交通补贴且涉改车辆只在机关内部拍卖处理的方式,引发巨大争议。

同年,山东省威海市市级机关全面推行了公务用车货币化改革,车改单位的工作人员,按级别每月领取200元至2400元不等的交通补贴。

至今,全国已有20多个省及4个中央国家机关进行了公车改革试点。但值得注意的是,各地依然频频发出严禁领导干部公车私用的规定,尽管各地车改新政相继出台,但有的试点地区仍面临阻力甚至开始走上回头路。我国车改多年,预期效果还未完全显现。

如何顺应民意又不伤筋动骨

近一段时期,飞速上涨的油价和随之迅速上升的公车费用,成为了公车改革的催化剂。

车改最常见的就是发车贴,可是群众却反映,这是“变相分肥”—— —若干交通补贴,对几乎每天跑外勤的人来说,可能不够,但对很少外出的人,却相当于“变相分肥”。

那么,如何在公车改革中找到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民意的解决之道呢?“要破解车改困局,着力点不能局限在技术层面上的取消公车,而应转向对公车权力的约束和规范,充分利用公众的监督以实现车改的全面突破。”某政府人员这样告诉《中国会计报》记者。

“统一车牌的方法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在全国公开所有公车的身份,将公车置于公众视野监督之下,让公众有条件参与监督。”温州市纪委常委、市监察局副局长韩建海表示。在此基础上,再配套跟进公车消费刷卡结算等管理制度规范公车消费行为,利用公众监督和人大监督,遏制官员“公车私用”,最终实现削减公车数量,达到车改目的。

公车亮明身份,给群众一个知情和监督的权力,这将让干部在心理上产生时刻被监督的压力,再想利用公车进行私人应酬或动用公车办私事都得掂量掂量,以免随时被举报和曝光。在一些实施了上述监督措施的地方,群众反映说,在节假日期间,在饭馆、娱乐场所以及旅游景点等地已很难见到公车的影子。

全国政协委员孙继业认为,“阳光管理”是公车改革应遵循的思路和方向。让公车管理公开在民意监督下,不失为一种约束机制。

堵不如疏

公车改革的最终目的不是没有公车,而是要让公车能够更好地行使公务活动,有效遏制公车私用、公车滥用,削减行政成本,推动建立节约型政府,实现公共利益。

为何高层的领导会有变相意义的专车,而基层公务员真正需要公车的时候却不见公车的出现?“在很多地方,公务车的存在主要不在于如何服务事业,而是用在保证本部门领导的坐车,如果领导用车不能保障,则任何人的公务用车也不能得到保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人员告诉记者。

“一刀切”地不允许有公务用车固然解决了领导专车的弊端,看起来很公正,但这样做会使真正的公务行为得不到保障,而且也使得整个社会承担了不必要的风险。

对于公车改革,各地尝试了许多不同的方式。比如对公务用车实行严格编制管理和总量控制,不许超编制超标准购车、使用公车。对不符合报废更新标准的公车,一律不准更新。实行公务用车消费刷卡结算制度和封存公车的方法。

“堵不如疏。现实生活中有些行政部门必须有公车保障。在不‘取缔’公车的前提下,或许可以探讨从预算精细化管理方面下工夫。”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综合政策研究室唐在富这样告诉记者。

北京市政府人士表示,其所在单位的公车都有一定的使用经费,一般情况下,使用者都会将费用控制在规定的额度内。

无论是油费还是维修费,与公车消耗产生的各种费用都应严格纳入预算管理,使公共预算在公车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要求每个部门每年将用车费用进行精确核算,纳入部门预算。或者可以考虑单列一个科目对此费用入账,这样在接受审批时更清晰,在接受社会监督时才更有效。

“真想解决问题,还得釜底抽薪。首先,保证预算和实际财政支出透明公开,接受纳税人的质询。其次,监督要诉诸全社会而不仅只是依靠人大或体制内监督。”西南民族大学教授肖雪慧表示。

肖学慧认为,公车改革不应搞任何形式的现金补贴,因为这种形式的“改革”先天地包含有将特权现金化的腐败诱因。“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通行办法,除了中央政府、省级政府首脑配备专车,一律不配专车。

其他人有公务用车需要,则按规定调配使用。”惟愿公车改革别“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