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敏感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9:25:43
          先问大家一个字的读音,我们的第一个传统佳节处在哪个月份,老辈人会说是正月,正月的正的读音如何?很多人都会读错,以前我也读错,读错的原因是我不懂得避讳,放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是个罪过。
        读没读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咱们老祖宗厉害着呢,发明的东西多着呢,有火药,指南针之类的,更多的是属于知识精神领域的,如果搁现在,又是某专项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中科院院士。
        发明火药的用处不大,过年过节听个热闹;发明指南针看看风水,祖宗的坟头朝向要好。可恶的外国人领着八国联军,带着指南针、开着大船、架着火炮来到天津卫,吓得老佛爷逃出了北京城。
        有一样东西他们没要,就是避讳。红毛鬼子没羞没躁,床第之事也敢公开,还缺心眼,把总统、总理搞破鞋的的事情弄得全世界都知道,也不怕影响他们国家领导人的形象。而我们就很注意把握分寸,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时候说,传达到哪一级,分寸拿捏的好极了。人家事如此,自己事也一样。才华横溢的诗人李贺为避讳不顾前程,连高考都不参加;自尊心特强的林妹妹为避讳念错别字。自然灾害时我到宁波乡下住过一段时间,想添饭,走到锅灶前,说了声饭没有了,挨了舅舅竹笋烤肉(竹子敲肉),原因也是不懂得避讳,宁波人老早时候饭没有了不能说,要说“饭满了”。
        辛亥革命后,辫子剪了,缠足布放开了,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新思想新观念冲击了封建文化,于是,渗入在思想文化生活的避讳悄悄地退到一边。
         日伪政府时期,应该是有避讳的,可我没搜这方面的资料,不加妄评。
         抗战胜利后,两党下的军队打了起来,打到后来,势均力敌,一面是解放区,一方是国统区,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可能没什么避讳,国统区则是在公共场所贴了“莫谈国事”的标语。
         反右时的避讳就多了,对此我就不举例了,免得又被人说成不懂政治。
         前些日子看到一则新闻,广东的餐馆雇人在全国各地捕捉猫,收购后在他们的饭店做“龙虎斗”这道菜。真感慨:这些猫如果生在文革时代,看他们谁敢抓,弄不好就是恶毒攻击毛主席的罪行,枪毙!
         原本我以为时代发展到现在,猫都敢吃了,这套玩意儿兴不起来了,可学会了上网写文章,又遇到了避讳。辛辛苦苦写下的文字,观点、立场都符合主旋律,可就是发不上去。还有看到一篇好文章,想贴在朋友的文章底下,或是助助声势,或是拍拍马屁,也贴不上去。不知是哪个挨千刀的缺德鬼,发明了敏感词的限制,好端端的一篇文章拼音与别字共存,星星和符号齐亮。就像新娘嫁衣上打了补丁。
        有些避讳是必须的,比如老人去世了,说走了,听的人都明白。有些工作人员,说出她们的职业不好听,就称小姐,也透出含蓄和尊重。“做女人挺好”这样的修辞方式和效果,真可以让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起身后找不到北。
        曾经向腾讯求助,要求他们定期公布一张敏感词表,写文章时也可参照,结果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想想也是,人微言轻。谁让我生活在这个幸福的敏感时代。
        我们是法治社会,有些避讳可以明确写在法律条文上,不要总在“于无声处听惊雷”  贴一首北大教授孔祥东改写的歌词:
我爱北京敏感词,
敏感词上太阳升。
伟大领袖敏感词,
指引我们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