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造17字 武则天自诩卢舍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6:18:05

 

17字 武则天自诩卢舍那 
 
在龙门西山南部半山腰,有龙门石窟最大的摩崖像龛“奉先寺”,寺中的主像是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其中头高4米,耳长1.9米。这尊佛像雕刻得慈祥和善,“方额宽颐”,丰满富态,传说是照着唐朝女皇武则天的相貌雕刻的,因此,当地人亦称为“武则天像”。 
    这佛像为何照着武则天的相貌雕造呢? 
    武则天是山西文水县人,父亲武士(yue)出生于贫穷的农家,后来经商致富,又步入仕途,晋升为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县)都督(统辖数州军政的地方长官)。《旧唐书》等史料和传说盛赞的那位星相家袁天纲,有年路经利州,看了小武则天的相貌,说是君临天下的王相,便早早地使她产生了这个念头和欲望。 
    武则天14岁上,以美名被招进宫中侍奉唐太宗李世民。不被太宗宠爱,这个有心计的姑娘便凭着自己的美貌和才智,勾引迷住了太子李治。李治继位为高宗皇帝后,武则天又一步步排除政敌,登上皇后宝座。 
    武则天要“君临天下”的念头是很强的。她不仅逐渐插手政事,还通过各种通径在天下树立自己的神圣形象。 
    高宗敬重佛教,曾在长安为亡母长孙皇后建了大慈恩寺,并给玄奘为首的译经事业以极大方便,但他更重道教,奉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命家家要备老子的《道德经》。因为李氏在建立唐朝之初,宣扬道教的教主老子李耳是自己的祖先,借以抬高自家的地位,增强自家在社会上的号召力。麟德元年玄奘病殁之前,请求在公开场合改变“道先佛后”的次序为“佛先道后”,高宗都坚决不肯答应。 
    武则天要想改变唐朝,建立自己的新王朝,不仅要在社会力量上打击李氏势力,像她称帝后大诛李氏封王一样;还要在形象上树立自己至调我上、君权天授的神秘色彩。在这后一点后,利用和道教旗鼓相当的佛教是最适宜的。因此,武则天一直是把自己的形象和佛的形象有意连在一起,混为一体的。 
    有说是她撒着娇,让高宗开凿这尊大佛时依自己形象为模特的;有说是她慷慨捐助了两万贯脂粉钱(大佛左侧束腰部位碑刻记有捐钱事),工匠们受感动后主动依她为模特的,总之,这尊佛和其他佛像确实不同,的确是位慈祥貌美的女性模样。 
    大佛塑好后,名为卢舍那。卢舍那译意为“光明普照”,武则天后来造字给自己取名“(zhao)”,意为:“日明当人”。这相同的含义不会是巧合。 
    武后称帝前夕,授意翻译注解并大力推广了佛教《大云经》,明明白白暗示出武则天就是弥勒菩萨转世,要成为女王,天下之人都将崇拜归顺。这实质上是继卢舍那之后,又在官民心中依武则天为模特塑造的另一尊大佛像。

 

贴子相关图片:

 

 

 


2 回复:造17字 武则天自诩卢舍那 17个字依次是:照、臣、君、月、年、日、星、载、圣、人、初、授、证、天、
                         曌、臣、君、月、年、囸、星、载、                                  天、
地、正、国。 埊、正、圀

 武则天造了17个字:“照、臣、君、月、年、日、星、载、圣、人、初、授、证、天、地、正、国”。其中“天、地、正、国”是从古字借用的。

照→曌(武则天本名武照,改照为曌,上明下空,意喻自己犹如日月当空)
臣→??(臣对君当忠心如一)
君→ (从天大吉,意指其为君乃天赐大吉,亦涵天下大吉之意。)
月→??(匚是月缺之形,出像月中玉兔或金蟾。
此字行草书作 ,○是月圆之形。)
年→ (“千千万万”,取大周帝业千千万万年之意。严格来说,这里是“千千力力”。不过“千千力力”没有意义,大概借“千”的一横成“万”。)
日→ (像日中有蹲乌)
星→○
载→
圣→ (取正统女主,得享长久之意)
人→ (取一生为人之意)
初→ (从天明人上,意谓上天光明,照耀人间土地。)
授→ ??
证→??(《金石文字辨异》:“武后改易新字,以永主久王为证”)
天→ (听说是“天”之篆文)
地→埊(山、水、土,《玉篇》:“古‘地’字”)
正→像“击”但不出头,看武则天造的“圣”字的右上角。古文“王”字,武则天借为“正”字。
国→圀(八方土地,《玉篇》:“古文‘国’字”)

贴子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