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合”文化到和谐社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20:59:32

从“和合”文化到和谐社会

——访东北师大政法学院胡海波副院长

徐  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对于解决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和谐社会这个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提炼和发展。如果不能对“和合”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就很难正确理解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就什么是“和合”文化,以及它同和谐社会的关系等问题,我们专程采访了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胡海波教授。现把采访内容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记者:什么是中国的“和合”文化?

       胡教授:中国的“和合”文化历史非常悠久,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甚至可以这样说,“和合”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概括。春秋之前,“和”、“合”两个字没有混合使用,所以在《易经》和《尚书》中,“和”与“合”都是单一概念,前者主要指和谐、和善,后者则指相合、相符。到了春秋时期,“和”“合”二字才开始连用,《国语·郑语》说:“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所谓五教,就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思就是说,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此外孔子、孟子、荀子、墨子以及老子等诸子百家都对“和”、“合”做了一定阐释,虽然各家各有侧重,但总体而言,都认为“和合”是在不否认相互之间差异和分歧的基础上,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保持求同存异的人伦关系。现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和而不同,这体现着中国人的大智慧。

      记者:为什么说这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呢?

    胡教授:传统中国社会主要是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按照“爱有差等”的人伦关系形成的一个复杂的多维的人际关系结构。如何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呢?这就要用“和”与“合”这样一个秩序去生活。需要注意的是,“和合”是伦理,而不是制度,是柔性的,而不是刚性的,是人与人相处的心性。比方说爱人,至诚,仁爱,追求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真性情。其实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种“和合”思维和追求一直在影响着中国人的行动,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性格基因”。

    记者:中国传统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儒释道相互融合的文化体系,所以儒家学说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却没有“和合”的提法,这是为什么呢?

    胡教授:确实,纵览《十三经》,我们找不到“和合”这种提法,但应该指出的是,从孔子开始,儒家最看重的就是“仁”的思想,即以爱人为核心的人与人的关系。从这一点展开,就是强调“中正仁和”的思想。“中”是中庸,“正”是正当、正义、正气,“仁”是爱人,“和”则是由中庸、正气和仁爱共同构造成的人和人之间以真性情结合在一起的相处相待的人际关系。在理解“和合”传统的时候,我们不能机械地看待问题,而应该从文化的精神内涵中提炼出“和合”的含义。

    记者:您是如何看待“和谐社会”这个概念的?

    胡教授:我们理解和谐社会这个概念,需要注意这样两点。第一,这个概念作为我国当前以及未来的一种社会发展理念,处理与化解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使人们在一个融洽的环境中生活。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和发展境界。第二,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为什么我们要选择这个理念呢?这就要从我们的文化基因中寻找答案了:因为中华民族自身有“和合”传统,有“和”与“合”的生活理想和伦理,有一套从伦理到心性修养的文化基础。所以,中国人搞和谐社会,既针对着我国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又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其现实的可能性来说,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对这个概念是认可的,不会出现文化“排异反映”。

    记者:您说的和谐社会针对着我国的现实问题,可以具体谈谈吗?

    胡教授:可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利益多元化趋势其实是一个必然出现的现象,其结果将会产生甚至加剧社会冲突,社会各阶层之间进一步分化,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和压力。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概念,有利于解决上述问题,把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置于和谐性的观念和实践中加以解决,既承认彼此矛盾,又强调共同发展。借用生态学的一个术语,就是保持“动态平衡”,这应该成为我们所接受的发展模式。“和谐”就是指社会和自然各种因素和秩序之间能够处在一个良好的、理想的生存秩序和氛围中。比如说,当各阶层收入差距拉大和社会地位有一定差别的时候,人们都希望能够改善生活,得到应有的尊重,不想为人际矛盾操很多心,希望人与人的关系简单些、简洁些,人们能够有和谐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记者:现在各地区都强调要构建和谐社会,那么和谐社会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呢?

    胡教授:大家有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没有错,而且这是众望所归的。但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是,和谐社会本身还不是一种目标,而是一种方式。怎么算是和谐,怎么不算是和谐,很难确定,和谐社会只是我们希望达到某一发展目标的情况下,人们求得发展的一种方式方法。比如一个家庭要求和谐,是要求和谐的生活氛围,这不是目标,不是说现在家庭不和谐,更不是为了和谐而和谐。要真正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把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相互比较来思考。应该说,和谐社会也好,科学发展观也好,都只是途径和方式,而小康社会是一个实在的目标,在《礼记·礼运》中对“小康”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描述,认为“小康”是仅次于“大同”的社会愿景。所谓和谐社会,是指用和谐的方式达到小康社会,小康社会中应该包含和谐,和谐是小康社会中的一种氛围和方式。

    记者:我们现在提出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概念都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开始重新认识和领会传统文化呢?

      胡教授: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就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来说,同西方文化相比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人心性的契合是天然的,越挖掘越奥妙。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最初强调全盘西化的人到最后反而成为了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他们虽然曾远离中国,反对传统文化,但最终却体会到这种文化的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确实很有必要深入研究和学习传统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好像我们曾经把传统文化扔进了旧纸堆,等到发现需要用了再捡回来,不是这样的。中国人对待自己的文化同西方不同,中国人对待自己的文化的心态是自然、平和的,这代表着一种民族心理的自信与成熟。中国人之所以没有总是念叨着自己的这点东西,因为我们很自信,对传统文化自然而然地对待。这绝不是有意识地利用或者重新挖掘,而是我们有这种底蕴。

       记者:既然您认为和谐是一种方式,那么怎样做才算是和谐呢?

       胡教授:这首先需要社会所有成员、所有群体,从自身角度做好自己的事情,真诚地对待事业、对待他人,这是一个前提。但人们往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总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最重要的,最突出的,大家都应该围绕“我”,关注“我”,但这样的关系肯定是不和谐的。系统科学认为,整体的最佳状态不是每个要素最大化或最小化,而是在系统中处于最合适的状态。就拿高校来说,教学、行政、后勤,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很重要,但如果每一个部门和领导都认为自己最重要,别人都要围着自己转,就不是和谐。每个人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恰到好处,摆正位置,才是和谐。

       记者:如您所说,如何才算是达到最佳状态?

胡教授:

这就需要靠社会整体形成的有序规则,也靠每个部门对自己需要做的事情有一个真实的体验和领悟。这需要自我意识、文化底蕴和修养,需要很多因素综合起来。这种状态,不能单凭指标去规定,因为仅凭整齐划一的制度是不能达到和谐的。我们中国人认为什么样的境界算最高呢?那是一种可意会却不可言传的境界,不是能用数学公式推导出来的。就如同与人相处,太热情了不对,太冷淡了也不好,有真性情真诚相待就好了。所以,要为“最佳”定一个清晰的标准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我们应该在社会实践中揣摩和把握,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人是最为复杂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可能都是一个模样,但是大家都希望顺,一切顺利,顺风顺水,没有人希望别扭。这个顺,就是和谐的通俗说法。孔子认为,人到了60岁才能顺,顺是以立于做人做事之道为基础的,不惑于人间的各种矛盾和分歧,做到乐天知命而顺。甚至到了70岁的人,才能随心所欲做到“和合”于天理人伦,而且不违背做人的道理。另外,社会不也在进步吗,所以社会的关系,甚至社会和谐的方式都会发生不断的变化,但只要我们以和谐的方式做人做事,社会就会处于和谐中了。

   (稿件来源:《吉林日报》2005年5月28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