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中国未来社会的变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22:35:02
由你来决定。”奥巴马还在Change.gov上新增求职栏一项“Job:Apply now”,希望广纳贤才。不分族裔、性别、年龄等因素,都可以为他工作。
改变主流社会
“一个以互联网为大本营,在某种爱好、趣味和想法之下集结的网络社会已经诞生,而且已经成为主流,而原先自以为是的主流社会,也在这场互联网制造的革命中被逐渐边缘,行动迟缓,被迫跟进。”
——舒浩仑
2007年12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邀请各行业知名人士就2007年全球经济、政治以及科技走势发表评论,并推出特刊《关于2007年的世界》。其中,《经济学家》著名记者安德雷斯?克鲁斯就Web2.0对社会的影响谈了看法。他认为,Web2.0开始改变主流社会。
美国共有超过400家社交网站,超过200家视频共享网站,还有超过300家“社交书签”网站,以及数百家资源网站。随着博客、维基和播客等新媒体更加普及和简单化,人们将会对传统大众媒体失去兴趣,并转向个人媒体。例如,他们可以通过视频网站点播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或者通过iPod收听自己喜欢的音乐。普通大众还将成为内容创造者。例如,一对普通父母亲可以将孩子的照片和录像制作成媒体内容,并上传到网上。孩子的祖父母则可以发动身边的人上网观看,扩大观众群体。更具技巧的业余爱好者会为自己的作品起一个名字,希望它能被某家大媒体公司发现并使用。
美国皮尤(Parks Associates)公司2008年发布的《国家技术扫描》显示,5个美国家庭中就有4个以上连接到互联网,普及率达到82%,只有18%的用户与网络无缘。75%的美国成年人是网民,如果包括青少年,这个比例还会更高。美国人的主要网上活动包括收发电子邮件、即时信息传递、搜索、购物、寻找娱乐信息和阅读新闻。美国市场调研机构SNLKagan公布最新研究报告称,2007年,在美国人口中使用手机的普及率为84%,预期到2013年手机普及率将达到100%。现在,互联网几乎完全进入了新一代美国人的生活,很难想象美国人的生活如果没有互联网会怎样。
2008年底,中国网页总数超过160亿个,而网络新闻用户增至2.34亿。从网易有道提供的网页统计数据来看,随着网络媒体互动性的加强,网民已成社会舆论的主导力量。2008年中国网络新闻得到快速发展,使用率较2007年提升近5个百分点。网络新闻在表现形式上实现了多媒体整合运作,对重大事件例如奥运会的报道,使网络媒体站到了主流媒体行业。
互联网深刻改变了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机制,日益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可以说,互联网打破了人际传播和公共传播的界限,成为一个开放活跃、汇集各种信息的巨大“舆论场”。随着网络声音在社会舆论中影响力的加强,网民逐渐成为一些重大社会事件的推动者。《网易2008年度互联网传播报告》显示,在十大年度网络热词中,由网友创造的“雷人”“山寨”等网络词汇与“奥运会”“金融风暴”等重大新闻事件关键词并肩出现,显现了强大的生命力。
改变历史的进程
“网络技术改变了中国人的现代生活,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变革。”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
有人说:“美国是社会推动互联网的发展,而中国则是互联网变革社会。”在当今中国,互联网对于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重大事件发生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首先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发表看法,互联网已成为重要的民意表达阵地。目前,中国网络论坛访问率达30.7%,用户规模9100万人。拥有博客的网民达54.3%,用户规模1.62亿。在一些引起极大社会反响的社会事件中,论坛帖文、博客文章往往充当了最初的导火线。作为民意表达的集散地,每天都有数量庞大的帖文、博文作为种子,在网上“着床”萌动。近年来,数以千万计的网民对那些关系切身利益或自己关心的公共事务,包括重大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政府政策措施、公众人物言行等,踊跃发表意见,形成了一波又一波网络民意潮。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传媒的信息垄断,信息传递和交流是完全自由的,同时可以自由选择和吸纳,这使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影响力扩大。2008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考验,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接踵而来,大事要事一个接着一个。从拉萨“3?14”暴力事件、奥运火炬境外传递,到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等重大事件,都有互联网的深度参与,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事件进程。互联网介入了许多重大公共事件,中国网民正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历史进程,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在巨大震灾面前,中国网络媒体第一时间快速报道灾情,第一时间紧急组织救援,第一时间发起赈灾捐助,第一时间进行哀悼祈福……首次以更积极的姿态,更快速的反应,更全面的报道,跻身于主流媒体之列,完成了从非主流到主流的嬗变。
加速社会运动
反全球化人士借用互联网发起在美国西雅图的大规模示威抗议;菲律宾民众通过手机串联在马尼拉举行盛大集会抗议,迫使埃斯特拉达总统下台;缅甸僧侣通过互联网秘密联系,发起示威抗议……
在2005年法国骚乱期间,博客(网站)和手机短信中流传着这样的战斗口号,“所有地区都应该行动起来,等待已经结束。11月11日星期五下午2点在埃菲尔铁塔下开会。”互联网在巴黎骚乱中的负面作用使各国的“网络神经”越绷越紧。
越来越多人开始通过网络世界的实践,对身边包括环境在内的各种社会和政治问题开展社会运动,试图形成公众的集体认知,找到解决问题之道。比如Second Life中艾滋病防治协会活动,虚拟世界居民反对法国左派总统获选人勒庞的虚拟社会运动,以及全球反战运动等。
互联网对希望利用媒体组织相同理念群众的社会运动者来说,是推动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互联网对民间团体或社会运动具有开放性、包容性,能够为发起社会运动、推动社会变革提供有效平台。如在2005年反日事件中多个城市的集体游行示威,2007年厦门市民反PX项目事件中的集体“散步”,2008年反西方敌对势力事件中集体抵制“家乐福”的活动等,都可以看到互联网的活跃和社会运动的身影。网民们以博客、播客、维客等为手段,以论坛、电子邮件、手机、MSN或QQ群为沟通工具,“串联”起数量众多的网友采取集体行动已成为今天互联网发展最值得关注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