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手迹《游目帖》重生记(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07:38:38

  12月,

失传已久的王羲之书法作品《游目帖》终于如期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 摊放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展览台上, 它栩栩如生, 一如1600多年前王羲之书写的真迹, 人们不禁感叹现代高科技的复原魔术。 然而, 《游目帖》颠沛流离的“一生”更加令人唏嘘:出生于东晋乱世中, 历唐、宋、元、明、清五代, 上至帝王将相, 下至平民百姓, 纷纷将其收为囊中宝物, 不料世事无常, 清末八国联军入侵时, 未能幸免流亡海外的命运, 终于在二战期间焚身于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爆炸……

  【失传国宝起死回生】

  12月8日, 北京的周末, 王府井大街上购物的人群熙熙攘攘。 大街东侧的校尉胡同, 一批“国宝级”中国古代珍品字画正在美术馆展出。 赵力华一早从家中赶过来。 如他所料, 这一天这里聚焦了众多的书画专家和爱好者, 他们为的就是目睹一下王羲之的手迹———《游目帖》。

  展现在眼前的《游目帖》, 除了帖子正文, 右起首写着“得之神功”四个大字, 这是乾隆题写的跋(注:跋指题写于书卷之后的文字), 跋的四周盖着乾隆的玉玺。 帖子上首留白处, 有“贞观”二字, 这可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印章, 另一页上两跋之间印有“皇六子”和“恭亲王”两印, 乃是道光皇帝死前谕封的皇六子奕之印。 尾处另有日本汉学家内藤虎于1933年题写的新跋。 这些历史的印记分明在表明, 这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王将相, 都曾经与这个帖子有不解之缘。

  而更引人注目的, 是《游目帖》颠沛流离的传奇“一生”:作为王羲之的重要作品, 游目帖一经问世就成为世人觊觎的对象, 该帖真迹早佚, 仅存的摹本出自唐代, 清内府于乾隆十二年收得此帖, 八国联军入侵时流出恭王府, 后流入日本;1945年广岛原子弹爆炸时, 它被储藏在广岛市的一座仓库里, 和14万生命一起化为尘埃。

  然而, 2007年的这一天, 它以一种现代高科技的形式获得重生。 经过文物出版社的文物复制专家赵力华和他手下四五个年轻人一年多的反复试验, 《游目帖》最终得以原样复原。 让现场专家感到惊讶的是, 帖子上墨迹深浅、印泥疏密, 甚至污渍、老旧之处都栩栩如生。 书画鉴定家傅熹年观看之后说, 《游目帖》“起死回生”了!

  【最后的亮相】

  王羲之《游目帖》又名《蜀都帖》, 纸本摹本, 11行, 102字, 是王羲之信札中字数较多的一件。 此帖书法一向广受赞誉, 被认为是王羲之草书最杰出作品。 有书法爱好者评价此帖:“妍美而不柔媚, 矫捷而不轻佻, 求雄强而不强作怒张, 得巧妙而不矜持造作。 ”明代方孝孺更是评价道:“《游目帖》寓森严于纵逸, 蓄圆劲于蹈厉, 其起止屈折, 如天造神运, 变化倏忽, 莫可端倪, 令人惊叹自失。 ”

  让众多书画收藏者痛心的是, 这一珍品却毁在二战的炮火中。

  1945年8月6日早晨, 日本广岛。 三架飞机飞过广岛上空。 8时15分, 一颗名叫“小男孩”的原子弹爆炸, 火球迸出比太阳表面温度高八倍的辐射热, 在爆炸中心1.6公里半径内, 钢架软瘫, 混凝土化为齑粉, 砂子熔结为玻璃体, 树木变成焦炭, 人体化为灰烬。 爆炸三分钟后, 天空中落下黏腻乌黑的辐射雨, 带来致命的核尘。

  住在广岛的安达万藏一家, 被政府提前疏散, 逃过一劫, 却来不及将仓库里储存的物品带走, 《游目帖》就在其中。

  《游目帖》经历了中华帝国最辉煌的唐、宋、元、明、清五朝, 在清末, 它的命运如同这个民族一样苦难深重, 流落异国他乡, 最终在以原子弹爆炸为标志的二战终结篇中留下了最后一个身影。 这幅曾经在京城的楼阁殿宇中存放, 被无数人守护、观赏、临摹、觊觎的作品, 同清王朝保存的众多文物一样, 由京城流向天津、上海、广州, 再由这些港口漂流到日本、美国和欧洲, 它们的主人也由留长辫穿长衫的中国仕人变成西装革履的欧式上流人物。 义和团期间, 它流出北京恭王府, 被日本商人收购, 流入日本后, 又被广岛的安达万藏氏购得。

  1913年4月9日, 日本京都的文艺界人士举行了“兰亭诗会”, 纪念东晋永和九年癸丑(公元353年)在会稽山阴的兰亭盛会。 到会人士纷纷拿出收藏的珍品公开展览。 安达万藏也带着他的《游目帖》赴会, 当这幅帖子在桌上摊开时, 全场震惊。 来自中国的学者王国维、罗振玉当时也应邀到场。

  然而, 这是《游目帖》有据可查的最后一次在公众中露面。

  有资料证实, 《游目帖》此后一直由安达万藏收藏。 1933年, 他曾携原件走访日本著名汉学家内藤虎请求题跋, 1934年又印行“珂罗版”的复制品。 但是, 这是后人所能知道的《游目帖》和它最后这位主人的一切。 今年初, 日本二玄社在广岛的报纸《中国新闻》上寻找安达万藏后人, 最终找到安达家的孙媳妇。 老太太也已经80多岁, 神志不很清醒, 她确认安达的藏品确实都在那次人间惨剧中尽数消失。

  至此, 《游目帖》毁于原子弹已成定论, 留在世上的仅为三件《游目帖》珂罗版黑白复件(注:珂罗版是一种感光技术, 它最大的优势在于没有通常平版胶印产品无法避免的网点痕迹, 因而更为接近原作, 尤其在表现中国水墨画和书法上更是细微逼真)。

  在原帖已毁的情况下, 其价值已同真迹。

  【《游目帖》的前世】

  《游目帖》本是书信, 是王羲之中年时期与益州刺史周抚往来书信中的一封。 全帖102字为:省足下别疏, 具彼土山川诸奇。 扬雄《蜀都》、左太冲《三都》, 殊为不备悉。 彼故为多奇, 益令其游目意足也。 可得果, 当告卿求迎, 少人足耳。 至时示意, 迟此期, 真以日为岁。 想足下镇彼土, 未有动理耳。 要欲及卿在彼, 登汶领峨眉而旋, 实不朽之盛事。 但言此, 心以驰于彼矣。

  译为白话, 大意就是:“您信中所说的巴蜀山川的种种奇胜之处, 扬雄《蜀都赋》、左思《三都赋》都没有记叙。 贵地山川奇异, 更使人感到游览观瞻才能意足。 可以成行, 当请阁下迎接, 如果迟误这一机会, 真当度日如年了。 足下镇守巴蜀, 朝廷不会有调动之理。 真想趁阁下在巴蜀任上时与您一起登汶岭、峨眉山而还, 那才是不朽的盛事。 ”

  这封普通信件, 由于主人书法之精湛, 一完成即顿成珍品, 在以后的岁月里成为任何执掌中华帝国政权的帝王将相觊觎之物。 唐贞观初年, 太宗李世民下诏命人拿出内府金帛到民间广泛搜集王书真迹, 最终找到三千多张, 其中就有《游目帖》。 北宋淳化三年, 太宗赵光义下旨镌刻的一部古代书法丛帖, 《游目帖》也被收录其中。

  明末, 《游目帖》又流传到收藏家徐守和手上。 此时的《游目帖》几经颠沛, 灰尘蒙蔽, 受损已经非常严重。 徐守和收得此卷时“印识累累, 眯目难辨”, 洗去浮垢, 重新装裱。 徐守和在题跋中写到, 此帖用晋代冷金纸写成, 洗去浮垢后方见“贞观‘印’晕沉着, 深入纸肤, 隐隐不没”, 其余唐宋间诸印也一一辨明。

  到清朝乾隆十二年时, 乾隆帝又从民间重获此帖, 刻入《三希堂法帖》。 乾隆最喜《快雪时晴帖》, 得此帖后称其与《快雪时晴帖》“难为伯仲”, 并多次题跋钤印。 咸丰、同治年间出赐恭亲王奕, 后又传给奕次子载滢。

  至此《游目帖》结束了它长达1300多年的颠沛流离, 入住恭王府, 重登庙堂, 被重重看护, 和这个帝国共享最后一个半世纪的太平岁月。

  义和团期间, 《游目帖》流出王府, 其间原因已无迹可查。 在几经转手后, 飘零东瀛, 最终随二战的尾声消失于历史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