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特别之处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1:18:52

Facebook的特别之处是什么?

8月 3rd, 2008

为什么在facebook交友会更容易?facebook与传统的BSP(Blog Service Provider)到底有什么不同?是因为它有横竖两个导航吗?是因为它有个主人信息的聚合页面吗? Facebook为什么成功?又有哪些不足?Facebook商业上的成功使得它混乱的设计成了皇帝的新装,即使觉得看不懂也不敢去说。让我们拨开网页上那些纷繁的视觉表现,来看看藏在网页背后骨架—信息构架(IA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我们将获得一个全新视角,这种种疑问将迎刃而解。

传统的博客服务提供商(Blog Service Provider,简称BSP),比如:Qzone、新浪博客、网易博客…他们提供的博客服务,不仅仅是为每一位注册用户提供了一个属于自己的blog空间,还有用于bloger间彼此交流的平台。也就是说,信息构架是:个人空间+社区平台。

“个人空间+社区平台”是什么样子的?
一个个的blog彼此独立存在,再由一个社区平台将这些blog聚合一起,通过内容聚合在一起。

左上角的第一个表示主人态,主人可以看到BSP提供的所有服务,其中的B、D、E是他自己已经使用了的。
而下面一个个的是其他人的blog,其他人的blog包含的内容各不相同,有的用了相册,有的用了日志,有的用了视频…目前多数的BSP都是简单的把ABCDEF都简单的呈现给客人,不管主人用不用。
图中右半部分是社区平台,以内容为维度,展示内容,进而展示用户。比如,A代表日志,社区平台上会有个日志栏目,其中展示出很多有意思的日志,要看这篇日志,就到达另外一个人的blog了。交流实现了,所谓平台,价值也就在于此。

Blog原本就是一个个独立的,有了BSP提供blog服务后,才出现了社区平台,让用户能更方便的找到其他人。不仅仅是自己写给别人看,更可以用方便的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让众多bloger形成一个社区。

这样的结构有好处:
1.结构清晰。这结构我一说,你就明白了。估计我不说,你也能明白。
2.扩建容易。这是针对BSP来说的。要添加一项新的服务,可以分成两个步骤来进行,在个人blog中提供功能是一步,在社区平台上提供交流是另外一步,如果开发资源有限,可以不必同时做。比如,要提供一个视频服务,可以先在个人空间中提供给每个用户上传、展示视频的功能,暂时社区平台上没有视频方面的聚合内容也没关系,等有精力了再做不迟。

这种“个人+社区平台”模式的缺点:
各个blog之间的沟通比较困难。每个blog都属于个人,要从一个blog进入另外一个blog有两条路:
1. 通过blog中的好友、留言作者名称。我在一个blog中留了言,阅读到这个留言的人就可以通过这个留言的作者名进入我的blog。
2. 页面最上面的类似“进入社区平台”的链接。
这两个渠道的能量都很有限。空间中的好友是主人自己添加的。这个空间主人要是人缘差,没好友,没人留言,那第一条路就没了。“进入社区平台”链接只是个链接,点之前啥都看不到,我干嘛要去点?点了能有啥有意思的?

上面说的这种是传统BSP的信息构架。搞清楚了这个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种比较新鲜的构架—facebook、myspace…的构架。

facebook的构架和“个人+社区平台”有个显著区别:主人信息是打散到社区平台的各个栏目中,因为这个区别,我在这里姑且给这种构架起个名字—“一体式”。

来看看“一体式”的结构:

既然主人页面中有个“日志”,社区平台也有个“日志”,那就合并成一个好啦。“我自己”就没啦,全部的构架就只剩下一个按内容分类的结构了。因为主人的信息是打散到各个ABCD…栏目中,这就需要给主人一个自己有关所有自己的聚合页面—主人的首页。方便用户查看所有与自己有关的所有信息:

真是页面是这样的:

打开网站中的一个栏目,比如,打开C,会显示为:

真实的网页是这样的:

进入到某一个人的空间中,别人的这个空间也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小网站了,而是只用右侧来显示某个人的信息。左侧的内容分类导航则固定不变:

真实的网页是这样的:

这种信息构架的好处:
优点一.我自己的信息和别人的信息联系的十分紧密,当我查看我的相册时,直接就看到了其他人相册的一些信息。要了解其他人不再需要跳到单独的社区平台上了。这显然增进了互相的交流,所以在类似facebook这样的网站交友更容易。

优点二.提供了专门给主人的主页,于是可以提供更多专门给主人看的信息:谁最近又上传了照片啦,谁要加我为好友啦,谁又和谁成为好友啦…东家长西家短,可以向主人唠叨很多八卦。这些信息显然也有助于用户之间的沟通。

“一体化”模式的缺点:
缺点一.展示其他人的空间信息变得很受局限。
只有右侧栏可以显示当前空间的内容。当前空间(某个客人空间)的信息不能再做页签式的导航了。也就是说,不能显示成下面这样:

因为在左侧已经出现一套ABCDEF了,再在右侧出现当前空间主人的ACD,就混了,“要看这个人的A栏目内容,到底要点哪个A?”
关于这个主人的信息有很多很多,又不能用页签式的导航,要展现这么多信息自然吃力。当前主人的空间的二级栏目就只能加个“返回首页”的链接了,象下面这样:

这种“返回首页”类型的导航没有明确的展示出当前页面在网站中的位置,用的多了,看着就比较晕了。

缺点二.给主人自己的导航比较混乱。
上面提到需要给主人一个首页,用于显示所有和他相关的信息。除此以外,主人还需要知道别人看自己会是个什么样子。Facebook就给这两个页面分别起名叫:home 和 profile :

看到的效果就是我有两个主页,一个是给我自己用的,另外一个是别人看到的样子。也就是,主人模式首页和客人模式首页。

主人模式或客人模式又有很多共同的功效,比如:有好友在我的相册里写了一条评论,我可以在 home页中查看到,点击后进入相册:

也可以在profile中主动点击进入相册发现这条新评论:

这两个主页再加上上面提到的“返回首页链接而不页签”,实在就是够乱的了。在这里面转经常感觉像是在酒吧中灌下若干喜力后找洗手间的情形:东撞西撞的一眼看到了“洗手间”的牌子走进去就对了。下次再去还是不知道洗手间在什么地方。

对比两类构架:
对比两类比较典型SNS的信息构架模式,可以看出,第一种“个人空间+社区平台”模式,结构简单,但交流不畅。在越来越强调用户间互动的大潮下,这样的结构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种 “一体化”模式,个人信息与公共信息浑然一体,在用户交流方法提供了更多的引导,但也是因为这个“浑然一体”,使得导航起来比较痛苦,结构看上去混乱,用起来迷糊。我相信,即便是除去英文这个语言因素,也没有谁敢说自己一上来就能很顺手的使用这个网站,总是得要学一阵子,还不见得能学明白。

有27 条对“Facebook的特别之处是什么?”的评论

  1. 不是俺 说:

    校内改版后更不方便了,原来的进入日志导航后基本像facebook是左右分栏,现在则是上下分,上面显示个“我的日志”的链接,下面就是全文浏览模式的好友日志。
    事实上,观看好友日志,往往通过个人主页“好友新鲜事”的聚合链接,或者进入好友页面寻找日志(至少这是俺的使用习惯)。这样把各好友的东西都打散堆一块,大概只适合俺这种无聊大学生消遣用。

  2. 黄黑 说:

    国内SNS也该有点自己的产品了,别老除了FB还是FB。

  3. om19 说:

    对于图10,实际上我认为是一种模态,容易让初级用户迷路。
    也许可以加强面包屑形态,来改善这个问题。

  4. 屠小才 说:

    大餐!

    臭鱼有时间的话,能不能说说你对“一体化”模式的两个缺点该如何解决的看法等等呢?

    等着…

  5. 到处乱飞的鱼 说:

    楼主分析的很到位,深入浅出,易于理解。两种模式其实也是豆瓣经历过的,就目前豆瓣的信息架构来看,也存在目前的问题。

  6. 到处乱飞的鱼 说:

    其中关于 以“内容为主线,将人联系起来的思想”在“一体化”结构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那么多繁杂的信息 看起来“有序”,恩,对。就是有序,像一篇文章一样。不过FB的架构确实新颖,在自己的主页看到别人的信息,而且做得这么干脆,确实有一手

  7. G.Kin 说:

    说道本质上了。这文不错,顶一个。

  8. 悠岚 说:

    其实我有个疑惑——现在很多中文网站把英语里的”home”译作”个人空间”或”主页” 我看到www.new.facebook.com 就是这样做的 感觉很乱。
    home给人的感觉就是家 能舒舒服服的地方 而翻译做主页或其他的 感觉就像网站的某个索引一样 给不出温暖的感觉。
    还有就是applications 译作实用工具,我想这样翻译无可厚非 但是老是觉得里面一定是钉子和剪刀锤子,这个不能吸引到“非主流”的目光吧。
    而setting译作设置,比起繁体翻译为设定,听起来更加别扭了,在我看来设置比设定更加“硬派”。
    能否共享一下这些经验呢?如果作为一个sns也好bbs也好 我怎么能在文字标题的交互上就让用者投入?

  9. doicare 说:

    从平台角度来看,facebook这样的做法可以最大限度的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者动态反应出来,然而,如果内容至上的话,势必导致整个结构的复杂,页面复杂,链接跳来跳去犹如迷宫。所以觉得sns应该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而非所谓的增加内容,比如blog,照片,其他一些东西,永远走的是bbs的老路。而这一点facebook做的很好,而国内的校内之类的网站,感觉就是bbs社区版,不过也许,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中国,因为我们对娱乐性向来比较偏重,也最能带来流量。

  10. 臭鱼 说:

    To 屠小才:
    我当然也没有简单的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办法。我一个人的能力有限,能有多大?能从这样一个角度分析分析facebook的构架已经不错了。(实际上这篇分析是从今年2月份就开始的,直到现在才完成。)
    要解决“一体化”的缺陷,需要聪明才智,也需要根据自己产品的实际情况。如果能这样写几句话弄两张示意图就能解决,那这些问题也就不陪称为问题了。实际上显然不是那么简单。

  11. Y.Boy 说:

    博大精深,受益匪浅!
    我不是专业人士,留言是以示赞赏:)

  12. 匿名 说:

    图示个人感觉不好,难理解!

  13. 草香。 说:

    博主辛苦了,用图片加文字的形式来讲解这样一个问题实在不是件容易事儿……

  14. 奇遇 说:

    当大家追捧的时候,我用起来总是很晕乎! 博客社区平台也能很好的完成交流,只不过要加一些元素了,内容分类和在线IM、留言啥的 都是不错的方法。 其他每个人都想有一个较好的展示自己的地方,同时希望自己和自己这个地方能够和其他相关地方或人物互动。

  15. cress 说:

    其实说白了 就是在一个封闭环境里 让用户尽情地用自己的隐私去打扰别人

  16. maggie 说:

    要去西宁,找信息,找着找着就来你这里了。呵呵。你也用facebook吗?
    http://i.cn.yahoo.com/maggiemashuang这是我空间,等我从西宁回来一定写东西,欢迎去踩啊。

  17. GOGO 说:

    豆辨我到现在还不大会用..

  18. 张杭烽 说:

    臭鱼VS李钊?

    怎么那么耳熟啊!!

    臭鱼,我是张杭烽,我们是不是以前认识啊?

    加我QQ304224

  19. 孙空空 说:

    好强大,太详细太专业了!

  20. 石头 说:

    哇,出名了,在臭鱼的博客里面有俺的照片

  21. 醉一 说:

    很公开,很特别,想试试

  22. Rita 说:

    主人分析得很到位,作为使用者facebook,校内MSN我都用过了,每一个都相当的有难度,一位自己也从事设计,遇到难用的东西反而更加挑剔,所以现在都丢在一边没有怎么关注了。
    从他们的功能上来说都是为了展示个人,为大家交流提供平台,但是做来做去都在想大杂烩发展,失去自己的特色,同时繁杂的功能为用户的使用造成很多麻烦。就用户体验来说缺少人性化,用户疲劳了,这些产品也就没有价值了。

  23. 优衣事件簿 » 读文记事 说:

    [...] Facebook的特别之处是什么? ->只能说,浅读了一下,呵呵~~ [...]

  24. 小强 说:

    传统BSP更像是以内容为中心,强调内容的价值,所以内容背后的人多少被忽略了。
    而以facebook为代表的SNS则是以人为中心,一切内容围绕人展开。

    两者用户的目的不同,差异肯定要大很多,但是现在很多BSP都开始学习sns~~~~搞的四不像

  25. xinky 说:

    楼主说的让我也有点灵感。

    在我的分析里,人活着无非追求个氛围,氛围的实现有难易之分。在氛围的角度上讲FB做的要比国内的一些好,其实玩东西跟研究东西一样,作为用户面对吸引人的产品,花时间研究研究反而更会爱不释手。

    其实我觉得现在的主要问题已经不在设计本身了,很多时候不是做不出来,而是不知道这样设计之后的结果是什么。从产品推出时候的定位发展至今,很多曾经的“原则”都已经变化了。就像有的人喜欢乱乎的,有人喜欢清净的。所以我的想法是,先从定位下手,了解用户的要求开始对用户开始细分,用户对产品的理解,也会进入一个更新层次,那么产品的开发就要进入更深的层次,像网游那样指望用户去更新产品,不是长久之计。

    从大局上来讲,未来势必会进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想结合的阶段。那么用户就会更强调互通性。而互通的目的性也会越来越明显。那么就需要更确切的信息,在虚拟世界交流,绝对不仅仅是一个ID就可以的。如果让用户更新自己的信息。从虚拟形象开始引导玩家完善自己的个人信息,除了名字外其他的都可以跟自己一样,个人认为,一定不能简单的说 在哪工作等等这么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而是有效的分析和归纳并通过他的行为进行总结和记录,这样的个人信息是用户在使用中不断完善的 其成长过程是吸引人,同时其他人看到了也会免去初步分析的结论,这样拥有了用户的私人信息后,就可以直接进行匹配了,这个关键的时候剥去用户的选择权是关键所在,通过这个行为,用户的个人信息网展开的同时,他就不会再为选择而苦恼,很多人都有选择性恐惧症,其实上文中所说的两种类型,无非就是匹配好友的问题,而我觉得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像中庸之道一样,肯定不会在其本身,而需要配套模式修正一下

    个人观后的一点想法,可能乱了点

  26. xinky 说:

    哦 忘说了,如果把这项功能加在一个绿色浏览器上,并且绝对不需要注册或者ID密码超简单注册的话,那这个浏览器就好了,至少中国人喜欢不断变化的东西并且懒和善忘却又想收藏点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