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民之见:世博园应该做什么(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4 04:18:21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副主题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新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与乡村的互动”,我看不出来这些副主题和主题之间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一个城市可以红毛黑皮一锅煮,可以每年两位数经济增长、可以充满高科技的玩具,可以把所有的社区都拆了重盖,盖得要多高有多高,要多现代有多现代,城市甚至可以直摊进农村里,乡下人可以全部进城,全部过上有肯德基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活就美好了。
在中国的城市里,上海让人惊叹,因为它是一个适合步行的大城市,杭州令人称奇,因为它把整个西湖留给了市民周末嗑瓜子打牌用,成都使人赞叹,因为它不用摆弄多少惊人的数字,就让城市人把闲适当成了习惯,旅行者们走到丽江、走到桂林西街、走到尚未被商业化了的徽州古村落,总是啧啧称奇,因为这些城市(村镇)的整体系统是围绕着生活自由发展的,人在这些地方宁静安详,自由自在,感人的正是这种种细节而不是所谓的宏大,所谓的设计。
我并不怀疑2010年的世博园会是一个崇高的东西,但这样的东西并不一定就令人敬佩。Robert Fishman在《世纪末的美国都市:过去和未来的影响》中说,美国人对自己城市的感情是分裂的,我们爱它们,我们恨它们,我们赞美它们,我们诅咒它们,试着去控制它们。城市一如《指环王》中的那枚受了封印的戒指,魅力巨大,又令人恐惧。
Fannie Mae基金会在都市学者中作了一项调查,列出了过去50年影响过去和未来美国都市的关键因素。前十位中,第一位是1965年洲际公路法案以及汽车获得统治地位。该法案旨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但这些公路成为了新的巨大交通问题,并为许多郊区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同时,原本为长途旅客设计的外围环形公路变成了战后郊区居民的主要通道。便宜的环路周边的乡间小道成为了商业和居住的新宠。1965年的洲际公路法案促成了去中心化的汽车依赖型的都市形态。
第四位是都市更新。1949年的住房法案确立了“让每一个美国人拥有体面的住房和适当的生活环境”的目标,但这一目标被异化成为了“都市更新”的实质,铲平的地块被划为车辆禁行区,盖上了摩天楼,成为了商业区,或者甚至是数十年的空闲。都市更新成为了政府铲除所谓“贫民窟”的工具,与此同时,贫民窟附近的一些城市关键节点也被累及。老的街区生活被破坏,新的商业区域不可避免地因缺乏生活的共振而死气沉沉,并且新盖的大楼还被证明完全不适合居住在公共寓所的贫困家庭。
同时,在许多地方,都市更新还被作为了移除黑人的手段。为了使大量越来越衰落的CBD获得新生,这些地块被用来建造中产阶级的公寓以及针对汽车的商店区。但中产阶级仍然只想住在郊区的独户中,现代化的市区也无法和郊区的大商场竞争。市区最有吸引力的两个要素-历史建筑和小商铺被大量拆除。为了和高速公路联结,并和郊区商场作竞争,市区建设了大量无法行走的高速公路的配套路段、大量的空地、大量的停车设施以及孤悬的建筑。
第七位的是一站式的销品茂。销品茂在事实上排除了公共场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销品茂的模式还因用地和审批的原因和政治因素牵扯在一起,引发诸多争议。从1990年开始,销品茂的营收开始停滞,消费者开始喜欢在方便的商店或者是网上购物以节省时间,预计超过四分之一的销品茂将在未来十年内倒闭。
第八位是城市的带状蔓延。诗人说,在城市里,没有“那里”。城市抛开市区,沿着公路,向四面八方蔓延,为了发展地更快,这些带状城市区域成为了没有中心,没有边界,只有大量的房屋、大销品茂以及停车场的结块,沿着高速公路网,城市的带状蔓延无边无际,毫无规律,这些区域成为了完全无法脱离汽车而存在的地块。
第十位是都市暴力。现代都市结构为什么会引发越来越多的暴力,《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里有漂亮的论证。
有因就有果,中国的城市排着队轮番发作着的种种城市病,正是对这些病因争先恐后地拷贝所造成的。
lovelock的异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