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沧桑话通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0 15:33:53

百年沧桑话通衢

——上世纪前期的木洞及其陆路交通概述

                               属 金       

 

“太平天国”石达开部昔年西征,兵过木洞。向楚《巴县志•大事纪下》载:“石军三月十四日过丰盛场,下木洞,复过栋青庙,进二圣场,经永兴、忠兴场,……”              

     当年解放大军入川,扫荡重庆残敌,二野先头部队即由丰盛而下,取木洞、过栋青,直逼南岸。我94团团长田世繁与12军一部,还直接从木洞登船,竖渡长江,攻入市区。

上世纪二十年代,军神刘伯承丰都受伤后蛰居木洞,受到了杨沧白表弟蒋俊明,以及商会主事林宅安、林达邦兄弟的盛情款待和资助。有名的范绍增、罗君彤亦囤兵木洞,《范帅怒斩张老幺》的故事,至今还有亲历老叟在茶房酒肆引为趣谈。

前面所言“木洞”为古巴县东里长江边上重要口岸,它护卫渝州,俯揽荆楚,锁控南涪,地接黔湘,明清以来皆为兵马商贾青睐。

古代巴州,即今重庆。从俯瞰川东的朝天门顺江而下,穿过铜锣峡,掠经广阳坝。当人们还来不及尽赏明月峡的险峻,江面就又豁然开阔,只见绿波漾漾,中坝岛坦卧江中,修竹拂帆,南岸有小城依山。埠上高楼林立,码头繁忙,商贸昌荣,人勤气旺,这便是明清以来的川东四大名镇之一“木洞”。

 传说旧时这里有一岩洞,鲁班神师不知何年在洞内藏了许多优质木材,人们发现后,誉为神木。乡人焚香礼拜后将神木取出,用为镇内慈光寺和禹王庙的栋梁之材,“木洞”因此得名。

木洞镇地处长江和五布河形成的半岛之上。镇西现有高桥如虹,横跨五布河上;大道通衢,直抵南岸、渝中。明月山层峦迭嶂,锁卫巴渝;东泉岭逶迤东南,地阜物丰。旧时巴、涪(陵)、南(川)三县山区乃至贵北、湘西商贸、往来货物多经木洞出河进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年陆路交通不便,进出四川,全凭长江水道。巴县在历史上从来都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木洞水陆冲衢,商贾云屯,百物萃聚,万帆并舷,是通商航运的重要枢纽。川汉、川黔、川湘等地南来北往的货物,东下西上的物资,都将在木洞码头吞吐集散。重要的地理交通位置,奠定了木洞镇历史上一度繁荣的坚实基础。

木洞距朝天门38.4海里,该地东靠双河、麻柳,下抵硌碛、长寿;后倚长坪、丰盛,远接涪陵、南川;南连东泉、二圣,遥望綦江、万盛;西交广阳、迎龙,输通鹿角、长生;北涉五宝、鱼嘴,畅连渠涪、北川。地理位置的优势,使木洞成为上世纪前军旅商贾、雅士名人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明代木洞曾设水驿,置有“五省公署”协调总揽各地交涉。(五省者,两湖黔滇川也。)清康熙46年(1907年)定制后,木洞隶属巴县仁里九甲行政编制,雍正九年(1713年)在此设巡检一员,光绪年间木洞镇建制确立。是时,木洞市容已成相当规模,有书记载,誉为“五方杂处,百货交通,贾舶行舟,往来停泊,樯桅林立,市井繁荣” 的“川东第一大镇”。

旧时四川的农村基层集市,一般都称为场。嘉庆《梁山县志》卷一“市井者,场镇也,利之所在,人必趋之,聚民间日用之需,入市交易,谓之赶场。各有定期,辰集午散。盖犹河北之谓集,岭南之谓墟,中原之谓务也。” 木洞鎮却与众不同,场曰“百日”,卯辰即集,午未不散,夜市仍喧。盖因木洞非只水路畅达,陆路亦不菲也。

     木洞水路进货以外埠运来之盐糖棉纱,“洋油”百货为主,出货皆南川涪陵乃至黔滇之山货土产。

     木洞地处大河(长江)小河(五布河)夹角之半岛,陆上总分东西两路。

现今河边正街为民初所建,旧时木洞商贸是以“涧上”为中心。“涧上”者,溪涧之上也,当年这里是木洞东南行的通道。

木洞半岛后湾尖顶坡下有小溪经四方井泻下,清光绪年间河边正街过街楼猪市坎下修建了“八洞石桥”。“八洞石桥”俗称“八洞桥”,系两镶宽约三尺、长约八尺之十六块石板平搁于石柱之上所成。汛期长江水涨,“八洞桥”亦被淹没,路人肩舆“上涧”进山就只好绕道后湾。(当地人到正街称“下河”,到老街曰“上涧”)“八洞桥”过去新家咀下又有小溪曰“水沟子”,“水沟子”入江口修有单孔石拱桥。现代文化名人李华飞故居就在“水沟子”对面,抗战前,李父向立斥资修建此桥后,到也方便了许多“起旱”东下的穷人。(由于木洞有水陆两路,凡走陆路者俗称“起旱”。)现木洞水沟街俗称“水沟子”,“水沟子”以上才是昔年码头的商贸中心。

     “水沟子”向上走,一路商号栈店连檐接匾,次第排列,有锅铁作坊、大小盐店,亦有棉麻糖油、百货炊饮,今日亦可见到一些旧屋门外还残存昔年商栈硕大的木质柜台。转过猴子洞(沧白故居),沈家油坊,一路三里有余便到垭口街。

木洞垭口街右下过箭桥是走 “五洞河”、(五步)东泉、二圣的大路。往左上就是“上丰门”,这里迎面有条石砌成的八十三级石梯,俗名“陡石梯”。“陡石梯”两旁砌有护栏,两棵千年黄桷枝繁叶茂,犹如两把巨伞不分冬夏地为路上行人遮阳档风。“陡石梯”建于光绪末年,梯旁有地方捐资石碑,可惜文革被毁于一旦。“陡石梯”下系“盛祥商号”,梯中左侧有“万庐别墅”石牌门,上去一坡都是“茂祥商号”产业。原来茂祥、盛祥乃是林氏弟兄,茂祥之子即木洞商会长林宅安老先生。由垭口到长坪山脚“三窍湾”,乃南川涪陵山货“下河”必经之地,当年“林氏两祥” 商号,把住了这一陆上门户,地方商人都唯其马首是瞻,难怪木洞商会会长非林氏莫属。

     上世纪中叶之前,此路上下轿舆肩夫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夏秋之交,运粮亦赶季节,驼铃叮当,肩夫喝道通宵不绝于耳。待到中午之后,暑气蒸腾,下力人纷纷歇脚树下,或啃包谷碎米粑以充饥肠,或倚石而寐,稍驱困乏,此时常有人“打痧”,甚或中暑瘁死。目睹这班力行劳苦之状,惹出人们几多悯恤,当年“林氏两祥” 三伏天均在树下施水,看到千恩万谢捧水而饮的村夫农妇,也算有了一丝施仁济生的慰安。

     综观“涧上”街道,皆丈二石板铺路,两旁多穿逗土墙建筑,大宅均有三合泥碉楼配套,盖因常有土匪偷袭绑票,商户惧而备防也。

“三窍湾”上去青岗坪、进入下城门洞便是长坪寨,穿过三里嶆地便觉目接长空,东泉山脉逶迤群岭尽在眼中。但脚夫可无心观赏那木鱼山秀,“大茶营”巍,只见山势陡峭,层层叠叠,路人眼看一梯将完,转瞬一坎又立面前,难怪人称此地为“错欢喜”。想昔年不知多少荷担肩舆之人吁天喟叹,到此方知行路之难啊!

“错欢喜”下曰“梅子沟”,绎道过小桥依山势盘旋而上,行路之人挥汗不息,爬上过街楼,木洞至丰盛这四十里山路总算才到了终点。

    木洞以水路之便而背负丰盛,两镇互相依托,言木洞陆路,不可不言“丰门”。丰盛长期曾为木洞所辖,木丰一体,其繁荣是不可须臾分割的。

丰盛即原“丰门”,属巴县辖治八坊二厢七十二里中的新封里,明朝中期正式建场。清末,巴县辖治七镇十四乡,丰门改名丰盛乡,此后丰盛之名沿用至今。丰盛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便有先民居住,据《巴县志》记载,宋朝到明朝,大清至民国,丰盛都是重庆通往贵州陆路交通的中转站,同时也是涪陵、南川、硌碛、木洞等周边城镇物质交流的集散地,是“一脚踏三县”的渝南要冲,素有“长江第一旱码头”之称。

上世纪末,“丰盛”始建镇制。2008年12月27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物局颁发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青铜标志牌送抵该镇,丰盛声名更见兀显。

   丰盛可至涪陵增福,又交南川太平,当年来往货物仍靠马帮脚夫,其中攀越艰辛便是我辈只可意念,难以亲历的了。

   前面提到,木洞垭口街右下过了箭桥幺店子就是南行大道。旧说此走“五洞河”(俗称,即现五步)30里、东泉、二圣40里、姜家80里。早年小船可摇至杨家洞,行人花上两角钱便可省20里脚力。然一般力夫却无此好事,因力资本无几文,除了人货船资也就所剩无几了。民国时官绅李灿东领头筹款拟修木南(川)公路,但沿河只修了四道石桥墩留个痕迹便无疾而终。1964年,地方广征民夫(笔者亦在此三道桥上箕畚运土、荷杠抬石达半年之久),方修好了这条通往五步菩萨滩的简易公路。

过去东泉、二圣乃至姜家一带到重庆的人,大都“起旱”至木洞搭船。杨家洞沿五步河上行便至东泉,路亦平坦,可到到二圣却要过“宝石桥”翻齐家岗。齐家岗上有贞节石牌坊一座,这里去二圣,沿途还有一水磨、两石桥。再往前,“二圣殿”才踮足可望了。

“二圣”以“二圣殿”得名,除丰盛外,当初这里是南川走重庆城的又一过道,“二圣”百业兴旺,非常热闹,它也是老巴县著名的“旱码头”之一,修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的二圣戏楼,成为地方的标志性建筑。

木洞涧上陆路往下湾过白龙沱,可至双河、麻柳,但因两地可通水路,货担往来甚少。只是每日有“揽载”船往返豚溪口,往双河、羊鹿,涪陵三合的货物便在此上岸登舟。抗战时重庆市中迂至此“何家祠堂”,许多知名文士亦来此讲学。1950年后,被政府没收的“何家祠堂”辟为粮库,时码头己成雏型,“幺店子”也集结成了一截街道,然而今粮库不在,码头退为“野渡”,也没了贩夫脚力,那截街道也破败得不成样子了。

木洞西边五步河口俗称“小河边”。从“小河边”百年义渡登上水口,又是一条石板大道,此即“西大路”。此路经水口寺、养山寺、蒋家垭口达栋青庙(场),(川剧名家沈铁梅祖上便在此场黄泥沟定居)然后翻冷水垭、下道宗庙(迎龙)、过长生桥、越凉风垭、到黄桷垭后,龙门浩、夫归石便在眼下了。木洞西大路当年货担甚少,多有轿马通行,因江水湍急,木船多险,官绅士商多起旱往来渝木之间。上世纪中后期,汽轮畅行,西大路上就几无远行之人了。

悠悠木洞,历史悠久,然世纪交替之间,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导至了水码头的衰落,也带走了昌旺的人气。肩挑背磨的时代一去不返了!今天,当我们乘坐在舒适的车箱里,从层峦耸翠的山间风驶电掣而过的时侯,朋友,你在那一恍而逝的蒿草丛中,可曾看到祖辈们荷担负筐,艰难跋涉的古道遗踪?

 

                                                 20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