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源:非意外“收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21:23:05
汇源:非意外“收割”

 

    文/本刊记者 刘建强 蔡钰 丁伟 

    编辑/李岷

 

    朱新礼卖汇源肯定有隐情、肯定有无奈,但不太可能是单方面被投资者“胁迫”。他对《中国企业家》说,“就凭我的性格,谁能绑架我?我是那种人吗?!”朱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将自己命运交给别人的人,不然,汇源走不到今天。 

    出售决定的最终触发点可能有“阴差阳错”朱新礼语的地方,但从根本上,它一定出于朱新礼本人的意愿。汇源必被出售的伏笔,早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就被埋下。 

    这些“伏笔”正是制约汇源独立成长的一道道桎梏: 

    外部环境。中国的金融政策、资本环境从一开始对汇源这样的民营饮品企业的支持就很有限,汇源不得不费力地一再跟境外投资者共舞、博弈,到海外上市,最终在境外资本的推动下选择出售,而国内,也没有合适的接盘者。 

    汇源自身。在努力开拓消费市场的同时,它没有及时完成向现代治理企业的进化。朱新礼虽然将汇源推向了海外资本市场、成为一家公众公司,但遗憾的是,看上去他没能利用好IPO的契机,大力改善公司的治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导致公司增长后劲不足。 

    在汇源受困于自身突破与增长的同时,“两乐”等国外产业巨头这些年从没停止过对汇源的追逐。这是一起非意外的“收割”。 

    谁更需要汇源?是对中国市场雄心勃勃的可口可乐,还是将汇源一手带大的创始人,或者喝着可乐骂汇源的网上“愤青”? 

    其实,这就是一笔市场交易,成或不成,监管者当以现行监管法规定夺之。人们应当理解并尊重朱新礼的决定。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准备对此案的发生放弃更深层的思考——中国之大,为何托养不起一个独立的汇源,只能让它落入国外大产业资本之手?这会是更多质地良好、长势不错的中国本土品牌的命运吗?汇源被卖,不是朱新礼一人的无奈。 

    朱新礼“放下”与“舍弃”汇源,实则令汇源得到了安全。他以一种看似突兀的方式善待了汇源、善待了股东,舆论与环境也应该善待朱新礼,并且,拿出更大的诚意去善待那些还在奋力打拼、还在路上的“准朱新礼”们。如果我们真爱本土公司、本土品牌,就不要等到它们不得不出售时才万众一心地表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