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发新股真是保护投资者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4:41:44
搜狐博客 > 张东臣 > 日志

2009-02-24 | 暂停发新股真是保护投资者吗

    笔者之所以一向反对政府不恰当的“救市”言行,是因为深刻地认识到:股价虚高才是导致投资者亏损的根源。
    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肚子疼是必然的;买了高价股票,赔钱就是必然的。政府“救市”是在维持高股价,再度激发起投资者不切实际的幻想。结果只会是诱导投资者进一步上当、赔钱。
    中国股市恢复设立以来,每当熊市来临,都会有讨好公众的“专家”跳出来疾呼“政府要救市”,首当其冲的建议就是要“暂停发行新股,让股市休养生息”。这种论调也往往会引来不明真相的中小投资者一片叫好声,监管者也一次次地将暂停新股发行当做“救市”的“利好”手段推出。
    杨百万有句名言:“股市里的傻子像韭菜一样,永远也割不完,就是不要割得太快,太快了暂时就长不出来了。”
    如果管理层真是按照“割韭菜”的逻辑,把股民当傻子,而把股市当做少数人转嫁风险、“圈钱”、“骗钱”的场所,那么“高价发不出去了,就暂停下来,等价格上去了再发”——这固然最符合少数特权阶层的利益,却牺牲了投资者、正当竞争的企业甚至国家的利益。比如,在股价处于高位时,疯狂地发基金、发新股、炒新股,94元的中国神华、48元的中国石油,22元的紫金矿业……大行其道,畅通无阻;而股价处于低位时,暂停发新股,结果便宜的中国移动、中国石油股票只好远赴重洋,卖给外国人。
    相反,如果管理层确实是把股市当做投融资的场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在股价相对便宜时暂停新股发行。除非管理层成心不想让投资者买到便宜货,成心不想让投资者赚钱——多么可怕的逻辑,这显然和其宗旨“保护投资者利益”背道而驰。
    的确,在股市低迷期间,股权融资的成本提高,整体上看企业发行新股融资的积极性并不强。然而,这并非意味着所有企业都是如此。恰恰相反,当经济处于低迷甚至危机时期,有许多企业由于资金短缺而迫切需要融资;还有一些企业希望能融得巨资,趁机进行收购、兼并。总之,在利润下滑、流动性短缺、信贷紧缩、资产价格便宜的时候,股权融资可能反而意义更大;这同时也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多、更好、更便宜的机会。这时候的股票发行恰恰最能体现股市特有的投融资功能。
    自去年9月25日华昌化工登陆深圳中小板市场以来,A股IPO实际上已暂停整整5个月了。目前已过会未发的也已有中国建筑、光大证券、招商证券等30多家公司。尽管中国证监会此次没有公开宣称暂停新股发行(可能已经意识到这样做违反《行政许可法》),但是新股发行却是实质上的暂停了。
    令笔者感到疑惑的是:在这5个月内,究竟是本身就没有一家中国企业想发行股票?还是监管部门刻意放缓节奏,令众多企业知难而退?
    如果监管层仍然是出于调节供求、稳定市场的角度考虑,致使新股发行实质上的暂停,那么,这种做法就令人质疑了。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即便市道低迷,监管者也没有理由想当然地替投融资双方来做决策。否则,和封建家长“包办婚姻”有什么区别?只会使投融资双方无法“自由恋爱”,破坏其“幸福”。这样父爱式的“保护”不要也罢。
    其实,即便“子”是“鱼”,也未必知道“鱼之乐”。看股市芸芸众生,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投资之道呢?许多人包括所谓“专家”未必真正懂得投资者利益之所在。在笔者看来,市道低迷之时新股发行不仅没有必要暂停,相反还应鼓励。管理层若真想保护投资者利益,就不能被市场情绪和“噪音”所左右。
    “为稳定行情而暂停发行”表明监管者过度关心短期价格涨跌,实际上也是一种投机甚至操纵市场行为。如果监管者的短期行为太多,临时手段太多,随意破坏市场规律,又怎么能指望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思维呢?
   “深入推进发行制度改革”已被列为证监会今年的重点工作,据悉目前也正在就新股发行制度非正式地征求意见。笔者认为,发行制度改革的重点就在于“摒弃调控思维,取消窗口指导”、“堵住询价制漏洞”、“改革新股上市首日交易定价机制,打击投机操纵行为”、“逐步实现监管与发行分离,向‘注册制’过渡”等方面。(■2009年2月24日 中国经济时报 张东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