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刘敦桢——学问才是安身处(中国青年报 2007-8-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1 00:53:24
钩沉 刘敦桢:学问才是安身处 2007-08-15 本报记者 张伟     刘敦桢(1897~1968)字士能,湖南省新宁人,建筑学家、教育家。

    作为建筑学家,刘敦桢被后人记忆的方式更纯粹一些。翻开史卷,他的名字随着《苏州园林》、《中国住宅概说》、《中国古代建筑史》等著作一起流传。

    这个名字背后的个性和风采,却无从寻找。当前,与刘敦桢同代的建筑师们逐渐风行,每一个生活细节都被人扒出并津津乐道。而即使是刘氏最亲密的学生,回忆起他,也只有“不苟言笑”寥寥几个字。

    在当年的中国营造学社里,惟独年纪最大的刘敦桢给人留下“老学究”的印象。他沉静、外表整洁,总是埋头于研究中,不苟言笑,“就像电影里的古板的老夫子”。朋友形容他,笑一次,连黄河都要变清了。

    甚至在家人面前,他也显得严肃、威严,不易接近。有一次,他偶尔带着子女去看了一场电影《白雪公主》,孩子们开心了很久,直到几十年后,仍念念不忘。

    作为中国建筑研究的先驱,他认为自己“不过具中人之资”,因此,“能够做出点成绩,主要靠多干了一点”。除了工作,很少有事情能引起他的兴趣。有人统计,近50年中,他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而从1933年开始的4年间,他在华北六省进行大量科研调查,其中抽空所写的论文、调查报告、读书笔记共达60多万字。

    这种埋头学问的生活,和他年轻时的活跃,判若两人。留学时代的刘敦桢,酷爱游泳、足球和田径运动,即使在回国以后,也总是在周末去参加或观看足球比赛。除此之外,他爱下围棋,喜欢填词,这些“杂务”,后来都因为潜心建筑,而被舍弃。

    刘敦桢的好体格,倒是在野外考察中发挥了作用。他经常会在长途旅行与劳顿之后,行装未卸,就马上赶赴现场开展紧张的考察工作,不是钻进灰尘厚积的建筑,就是攀登年久失修的屋顶,“蛇虫蝙蝠的惊吓、风吹日晒”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这个“眼神里透着坚毅”的湖南人,对工作极为认真负责。无论是教学、科研或是行政事务,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力求最大限度的完善。讲过多少次的建筑史,每次课前仍旧要仔细备课。

    无论是讲课和写作,他都强调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这给他的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听过刘敦桢课的人回忆,他的中、外建筑史讲学,令人眼界大开,听者“神驰内外、心旷神怡”。

    他认真到就连给朋友写信,都要修改几次,然后重新誊写一遍,才肯寄出。翻看刘敦桢留下的文稿和笔记,“每个字的一勾一划和标点符号,都写得十分端正整齐”。

    这种严谨到近似“古板”的生活态度,完整地映射到了刘敦桢的建筑理念上。在他看来,建筑学从古至今,都有其实用而固定不变的一面。

    他曾经批评梁思成的建筑太注重形式的美。在他看来,设计“首先应看重建筑功能,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才力求造型完美”,不赞成片面追求形式而牺牲实用。他重视造价经济,反对不顾经济任意发挥,滥用高档材料。这些理念,与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视相结合,如实反映在他的著作中。

    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古板学究写出的作品,却被后人评价为“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又兼具审美意义”,“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研究先行者们为开辟一片崭新审美空间的良苦用心”。

    这些作品,被认为是证明了“中国传统建筑至少在技术体系上是连续的,中国传统建筑技术在历史上并未发生重大阻断”。但在他的学生和后辈看来,尽管刘敦桢的书一版再版,他的这种良苦用心却并未得到传承,“中国的建筑正逐渐沦为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品”。

    后人回忆起这位大师,认为他正是一头钻进学问中,才能丝毫不受时局动荡和名利的影响。他为人正直不阿,一贯反对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更蔑视争名夺利的市侩思想。他一生研究建筑无数,主持建筑无数,然而始终生活清贫,并安之若素,从未给自己盖过一砖片瓦。

    

张伟:刘敦桢——学问才是安身处(中国青年报 2007-8-15) 张伟:李长之——从复杂到简单的裂变(中国青年报 2007-8-22) 张伟:胡先骕——碰壁的独立(中国青年报 2007-1-17) 张伟:胡先骕——碰壁的独立(中国青年报 2007-1-17) 张伟:费巩——民国年代的一盏油灯(中国青年报 2007-2-14) 张伟:吴稚晖——一个理性的疯子(中国青年报 2007-3-21) 张伟:吴稚晖——一个理性的疯子(中国青年报 2007-3-21) 张伟:熊庆来——像数学一样一丝不苟(中国青年报 2007-5-16) 张伟:高长虹——不合时宜的孤独(中国青年报 2008-10-15) 张伟:高长虹——不合时宜的孤独(中国青年报 2008-10-15) 张伟:胡先骕——碰壁的独立(中国青年报 2007-1-17)(转载) 07.09.24 from 坐井观天 来源 张伟:吕荧:“胡风不是反革命”(中国青年报 2007-8-29) 张伟:束星北——科学的品质(中国青年报 2006-12-13) 张伟:束星北——科学的品质(中国青年报 2006-12-13) 张伟:沈兼士——教授当年风度(中国青年报 2008-2-20) 张伟:李广田——被改造的美(中国青年报 2008-9-24) 张伟:袁昌英——当年之美(中国青年报 2008-11-5) 张伟:束星北——科学的品质(中国青年报 2006-12-13) 张伟:零分论文酿成“事故”(中国青年报 2007-6-29) 张伟:立场、下场、赶场、过场(中国青年报 2007-12-26) 张伟:隐士、民声、老乡、挣扎(中国青年报 2007-12-19) 张伟:找回伍连德(中国青年报 2007-9-5) 张伟:张天翼:童话之静美(中国青年报 2007-10-17) 张伟:虚虚实实“民国热”(中国青年报 2007-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