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仇记者黄玉浩/山东新泰上访事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1:35:05
山东新泰上访事件(2008/12/9)
 
CCTV.com  2008年12月09日 22:09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CCTV.com 
进入[今日观察]>>
  解说:上访者成精神病人,并关进精神病院,山东新泰市信访工作上演了闹剧,上访者为何成了病人?精神病又由谁来鉴定?《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欢迎各位的收看。这两天有这样的一条新闻额,引爆了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事情发生在山东省新泰市一个叫做泉沟镇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有多名的上访群众被当地镇政府当做精神病患者,并且被关进了精神病院,那么这些人究竟是不是精神病患者?究竟是谁让他们成为了精神病?我们今天将就这件事情来展开评论。今天我们的评论员依然是何帆和张鸿,我们也欢迎电视机前的各位登陆央视网、腾讯搜搜网和搜狐网发表各位的观点,稍候,我们会在节目当中来关注各位的网络留言。   节目一开始,我们还是关注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解说:12月8日,一篇题为“山东新泰多名欲进京上访者被强送精神病医院”的消息,在新华网、人民网等国内知名网站上被集中转载,一时间,上访者被强送精神病医院的事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转载的报道中介绍说,今年10月,山东新泰农民孙法武赴京上访,过程中被当地镇政府抓回,并送进精神病院20多天,直到孙法武签下了不再上访的保证书后,才被从精神病医院放出。而在新泰这样的事件还不是一个个别现象。   部分上访者及家属介绍说,尽管当地政府声称,政府手里握有鉴定书,但家属们都说,他们从来没有被通知要进行过精神鉴定。据家属反映,当地政府不经家属同意,甚至未通知家人,并送上访者入院,因此政府是否在限制人身自由?引发了大家的质疑。   黄玉浩(新京报记者):我见了这个负责人,就直接把这个情况给他说了一下,就是说,他们的难处在哪呢?就是当地政府送来的,由公安机关一个陪同人员,和建议书,他们是没有办法的,包括收费也是由镇政府进行支付了。那我就问他,家属为什么不知道呢?他们说家属知不知道,只要有监护人就可以,当时这个医院的负责人给我说,是这样的,谁把他送来的,谁签了字,谁就是他的监护人。   解说:调查此事的记者还介绍说,新泰农民孙法武是新汶矿务局小港煤矿的职工,去年底才正式退休,老孙的爱人告诉记者,孙法武身心是正常的,如果真有精神病,单位可能让他工作这么长的时间,在多家媒体转载报道的当天,齐鲁电视台就此事电话采访了新泰市信访局的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新泰市信访局办公室):要是说政府有这种行为,是不可能的。你说实在吗?在这种情况下,他是行为上有精神病,并不是因为上访,把他送到精神病院的,是因为他们有精神病,才送到精神病院的。他们这部分人,多年上访形成精神偏执了,动不动就上去北京上哪里的。我们也正在与有关媒体进行对接。我们越解释,可能有人越不相信,可能有些小媒体小记者,来找这些事,来给地方政府施压,或者有没有其他目的。实际情况他们了解很少,他们听了不符合实际的东西,就给我们乱写,也就是说报道那个,可以说是有点太偏了。   解说:而在当地调查这件事情的记者还介绍说,当地镇政府有关人员表示,信访压力巨大,因为若出现越级上访,他们会受到上级处分。在2008年10月27日,新泰市政府网站刊登的,上百年信访工作总结中,当地政府提出要努力依法化解各类信访隐患,首先排查防控到位,确保将所有信访隐患和不稳定因素全部纳入视线。建立台站,做到不留空档,不留死角,工作总结最后提出要求,要在当地营造出,依法上访受保护,违法上访遭打击的导向和浓厚氛围。   上访者为什么就变成了精神病人?谁做出了这样的鉴定?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手段来对待信访工作?公众期待着答案,同时更期待着事实的真相。   上访者缘何成“精神病”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这个片子,也许你会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困惑,这些上访的人怎么就会被当做是精神病了呢?我想问问二位评论员,对于这件事,你们是不是还了解了一些更多的细节。   张鸿:我们刚才在片子里其实看到老孙的案例,他的案例比较典型,老孙其实他们家里是农村,然后这个村里面的地,因为当地的煤矿开采,造成了土地的塌陷,所以那个地就不能种了,而且有很多房子也开始开裂,有的倒了,这个煤矿就应该给村里边补偿,也陆陆续续有补偿,但是老孙和他们300多户的村民,没有拿到补偿款,按照规定呢,他应该拿4万块钱补偿款,没有拿到以后了,就开始上诉,上访。  
主持人:走上上访之路了。   张鸿:开始上访,老孙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开始上访,上访在03年的时候,当地的纪律部门曾经来调查过,调查结果说村里面已经把钱给他们了,但是的的确确村里欠他们的补偿款,这个补偿款,房屋不是裂了嘛,有补偿款,这补偿款是多少呢?一块四毛钱,当然老孙他们还不服,就又开始继续上诉。当然这当中了,就经历了很多复杂的过程,比如说被威胁,被恐吓,他的儿子也被打成重伤,然后一系列的这些事情下来了,他上访的理由就更充足了,继续在上访。04年的时候,他被拘留过,05年他被送到了山东少年劳动教养管理所劳教,这是一个57岁的老人,到了少管所去劳教,然后就出现了我们在片子里看到新闻报道的这个事情,他被送到了,从国家信访局,接回山东以后,被送到了一个精神病院,说你有精神病,你不能上访了,然后在精神病院里头,他天天要吃药,要打针。据他自己说了,他站都站不起来了,就别说上访,而且他不是一个个例,在这个报道里头,有名有姓的人就有四五个,而且还有不少,院长也说,还有不少,都是上访来送到这个精神病院的。   主持人:看得出来,这一类的精神病患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都是爱不断上访的人群。   张鸿:对。   何帆:对,因为实际上这些人群,真正放到这里头,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都是上访,那么刚刚张鸿说的老孙他的爱人,有一次就找到镇长,说大街上那么多的精神病人,你不去治,干嘛非得把我们老孙拉到精神病院。   主持人:那老孙的爱人是最有发言权的。老孙到底有没有精神病,这个爱人是最后证明这一点。   何帆:对,他爱人说,说我们家老孙在家里头,事事都是他作主,他怎么回是一个精神病呢,他是这一家的顶梁柱。   主持人:是。   何帆:但是镇长就告诉她,那是因为别人没有上访,你们老孙上访了。而且他现在。   主持人:这个镇长倒也是实话实说。   何帆:对,这个老孙被关在精神病院,都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他在2007年就被关在精神病院,但是治了3个月之后出院了。为什么呢?   主持人:为什么会允许他出院?   何帆:签了一个保证书,说从此之后再不上访,而且这一次人家又要求他要签一个保证书,只要你签一个保证书,说我以后不再上访,你这个精神病就会被治愈了,一下子就会被治好。所以这个也是一个黑色幽默,让我想起来22条军规,如果他要有精神病,他是一个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你让他签这个保证书,有什么用呢?   主持人:其实很多的网友,在看到这个事情报道的时候呢,也觉得在这当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所以呢,我们在接下来的时候,来看看他们现在发来的一些留言。这位叫做“不会婉转”的网友说,“上访就其本质来讲,还是依靠组织的形式,来协调观点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反馈方式,即使上访者反映的问题,再不具备事实的合理性,以及方式的周延性,你也不能把好人送进精神病院去?!” 第二位叫“我穿白衣我非医生”的网友说,“难道医院也成了地方政府使用的工具了吗?医院收病人就没有什么规定吗?这就可以不算非法拘禁吗?这真是雷人的荒谬。”   还有我们看看这位“东邪西毒”的网友说,“上访者中有理的众多,无理的也不少,想想周老虎当初是如何信誓旦旦的吧,能信吗?有到北京上访的还打电话回来说,有人管吃管住,咱们还可旅游一下,你们快点多来一些人的,这些人凭啥花纳税人的钱?有的人毫无道理,却上访成瘾,叫人无法理解,三天两头上访,你就得三天两头去接回来,烦不烦?大家别一边倒,见风就是雨”。   再来看一位,“北极星888”的网友说,“一些基层地方政府能够在‘防信访’上的智慧是超乎想象的,比如威胁恐吓,在交通站点拦截等等,这些都是比较老套的手法了,性质也比较‘怀柔’,近年来呢,‘防信访’直接升级,‘精神病阻断法’横空出世”。   我们刚才这几位网友当中对这件事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但是可能都会有一个困惑,就是镇政府他到底凭什么来鉴定这些人,是一个精神病患者,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和权利?   张鸿:首先就这个事件来说,人家镇政府不是说直接把你送进精神病院,是有鉴定的,每一次都是有鉴定证书,然后还有公安机关来送到精神病院,院长也说了,说人家有这个鉴定证书,虽然我看着人家不像精神病,但是我也不能质疑我的同行啊,对吧,还有呢,他是镇政府要送来的,我们精神病院也不好,镇政府愿意掏钱送一个病人到这儿来,也有利于我们创收啊。然后这个老孙也…   主持人:我想问一问,他们在鉴定这些人的时候,跟鉴定普通的精神病患者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是变得更草率一点呢,还是按照正常的检验标准和流程来进行。   张鸿:我们从报道上来说,包括这些被认为是精神病的这些人,他们的讲述上来看,没有一个严格的这样一个鉴定程序。比如说老孙,他根本不知道他有的一个鉴定程序,后来记者拿出来了这个报告说,说你06年的时候被鉴定有精神病了。   主持人:这个时候他才知道。   张鸿:他说啊?他又回忆说,06年的时候,好像有一次,有两个公安机关的人把我带到省里面某个地方,然后就询问了一些事,说了说然后就说,啊,难道那一次就给我鉴定成精神病了吗?那一次的鉴定呢,是山东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所,他们给他鉴定,也是癔症。所以说,他们很多都是癔症。而且我专门查了这个癔症的医疗的,一个治疗的方案,就是说癔症他平时是不会对社会产生危害的,基本上不会影响你的行为能力,只有在爆发急性,发作期的时候,才有可能影响你的行为能力。   主持人:看来这样一个鉴定书也是有节制的给你下了一个定论。   张鸿:对,而且癔症治疗的第一个原则是,要让他安静下来,把心里的痛楚和痛苦充分的发泄出来,不是简单地把你安到精神病院去。   何帆:就算他是精神病人,那么你有没有全力,你说我强制,把你送到精神病院去治疗,这个也是不符合道理的。因为如果是说,你是一个精神病人,但是你不危害到公共安全,你不危害到其他人的人身安全,那这时候你可以去住院,你也可以不住院,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主持人:对。   何帆:如果你自己决定不了呢,你是严重的精神病,你自己解决不了,那由你的家属,由你的监护人来决定。那只有作什么时候呢?只有在出现了刑事上,就是说你现在你给别人。   主持人:危害到了别人。   何帆:危害到了别人的安全,那这个时候了,会规定我这个时候可以对你进行强制的治疗,但那个时候,是已经到了刑事诉讼,或者是到了行政处罚,而我们现在看到呢,老孙他只是去上访。   张鸿:对。   何帆:他这里头没有涉及到刑事诉讼。   张鸿:何帆刚才的这一个补充,就让我们充分地感觉到,精神病人和上访之间的这样一个联系,并不局限在新泰这样一个地方,而且我在新泰的上半年的信访工作总结上,也看到了相关的文字。 主持人:他们提到了这样的做法。   张鸿:这个总结现在看不到了,但是我们把它打印出来了。它就提到说,怎么依法处置信访工作呢,要公安机关依法打击一批,精神司法鉴定治疗一批,集中办班培训管教一批,第一和第三种我们原来都听说过,但是这个第二种精神司法鉴定治疗一批,而且上半年总结里面还有一个数字,说上半年,我们一共进行精神病鉴定5人,送医院治疗7人,我无论如何想不到,剩下两个人他是怎么送进去的,然后它还有就是在重点时期,确保我市不发生一起一人进京越级上访丢丑滋事事件,就是他把这个完全上升到了和地方政府的荣誉相关的。   何帆:这个精神病院了,他还有一个比较好的托词,就是如果我把你鉴定为精神病人的话,那么你上访的时候,你缺乏民事行为能力,所以这个时候,我在统计里面,上访的时候,那这些人,是不是要算进去呢,可能就不会被上进去。   主持人: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刚才网友提到的“精神病阻断法”,说横空出世。但是对于新泰市泉沟镇的镇政府,为什么会用这种匪夷所思的方式来对待这些上访的群众,我们究竟如何来面对这些要上访的群众呢?马上进行我们的评论。   1   解说:是疏导解决问题,还是以精神病的名义掩蔽问题?国家新法条例,哪些被误读误用?一本好经,为何又被歪念?《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好,欢迎回到我们的节目当中,在今天的节目里,我们继续来关注山东省新泰市泉沟镇镇的政府对待上访群众一些做法,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信访条例是对这些上访者的合法权益有一个最大的保护,但是在刚才的这个事件当中,我们却没有看到保护,不知道二位评论员看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做法?   何帆:对,因为我们看到在国务院的信访工作条例里头,你看就在总则,第一章的总则,非常清楚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信访人,所以我觉得这个有些地方政府,这是在执行中的偏差,而且这个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张鸿:我觉得是他们的误读,我们看到第一条其实提到的是什么,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他们可能把这个权益故意的给淡化了,把更多的理解成我们信访人要保护一个他们认为合理的一个秩序。所以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读。   主持人:在事件被新闻媒体曝光之后,各界也都对这件事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下面这个短片做了一个梳理,大家一块来看。   解说:至12月8日,山东新泰多名上访者被强制收治精神病院的报道,在媒体上刊登出来之后,两天的时间里,国内多家媒体都对此事进行了高度关注。今天的《北京青年报》,发表了题为“为什么上访者总被说成精神病”的文章,文章指出,公权力的介入,使得博弈双方的力量失衡,更为加剧,弱势的一方更为弱势,即有的利益遭到了遮蔽和肢解,政府扮演的角色,本应该是弱势群体的保护者,现实中,却驶向了相反的方向。   《中国青年报》则以上“访者被强送精神病院,究竟是谁的耻辱”为题,发表了对此事的评论,文章说,新泰市基层政府把上访者强送精神病院的做法,不仅剥夺公民伸张权利的合法途径,而已恶意侵犯了他们的人身权益,也践踏了法律的尊严,更把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与凝聚力置于一个危险的境地。   《潇湘晨报》今天发表了题为“诬上访者为精神病的权力有多健康”的评论,文章指出,上访者满怀希望向政府去申诉,说明他们依旧对制度充满着信任,但某些地方政府却早已忍耐不住。开始以逾越法律边界的手段,来回应这些上访者,文章强调,这样的权利不是致力于定分指针,缔造安宁,而是无限放大异己利益,却将民众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   纵观多家媒体的评论,质疑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上访者以走访形式越级上访,地方政府究竟是否可以阻止,二是地方政府是否有权利对上访者强行进行精神病鉴定。甚至强制关押。而国家的法律法规是如何规定的,但2005年5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行的信访条例中,对于上访者权宜以及地方政府职能,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应当畅通信访渠道,为信访人采用本条例规定的形式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提供便利条件。打击报复信访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而对于越级上访,信访条例并没有列出限制性条款和处罚性建议。同时对于精神病人的限制和管理,国家的法律也有着明确的规定。   在1986年颁布实施的《民法通则》第13条也明确规定,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同意。   法律和法规写的清清楚楚,为什么一到执行的时候,一些基层的政府部门就抛在脑后。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社会热议的同时,更多的是思考。   信访制度被误读的背后   主持人:我觉得这些条例都是一直的,但是为什么在山东的新泰还会发生这样一个极端的实践,我们都在找寻这样的一个原因。  张鸿:对。   主持人:我们的网友的几幅漫画当中,也许折射出对这个事情的分析,来我们看看第一幅漫画,对于这些,所谓的群体访,越级访,或者异常访的人,如果他开口说我要上访的时候,那么旁边的这个镇政府或者是基层政府的人就会说,来,你先做一下检查,什么检查呢,就是他手里拿的精神病的鉴定。   再来你看到镇政府对于这些要来上访的人,是拿一个网在不断的追捕过程当中,真是现实版的一个追捕。再来看看这位“患者”,所谓的“患者”,他从精神病院回来,给他开的处方了,就是不再上访,意思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再上访,那么你就不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了,你要继续上访的话,你还得在这个医院当中继续呆着。再来看看这一幅漫画。前后两幅漫画的这个领导的态度判若两人,第一个面对上访的群众,他说有啥问题,咱们回去都好说,回来之后呢,就说,是你们的精神有问题吧。这个当中,看得出来,政府为什么一定要把这样一些上访的群众当成是精神病患者你们的观点?   何帆: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变化,我们值得关注的,就是从表面上来看,各级政府现在对信访工作都非常的关心,都非常的重视,你现在看到很多地方政府他已经实行了信访工作的领导责任制,责任追究制,这个很多,我在我随便找了几个,地方政府的网站经常会看到,你看信访工作的一票否决。如果是说,你现在信访工作年终考核达不到要求的话,不达标的话,取消你年度评优评先进的资格。而且如果你在信访工作,因为有一个排名嘛,如果你在信访工作连续两年排在末尾的,你的乌纱帽就不保了。这个一票否决制,是给地方政府的官员更大的压力,让他们及时的就在你的基层把问题解决。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结果是什么呢?是这些,他现在不是在解决问题,他现在千方百计的隐藏问题,因为一旦出现了这个上访,一票否决,所以这个时候,他们就是有问题之后,我为了求稳,我为了把这个问题,把它掩盖下去,我首先解决这个数字的问题。   主持人:先隐藏这个问题再说。   何帆:先隐藏这个问题。   张鸿:如果说我们把这个排名这个数量,这个上访的形式来当做一个政绩考核的这样一个标准的话,那么一定我的相关部门,就能根据这个考核的标准来制定出我的办法,比如你数量不是来考核,一票否决,那我把数量控制住可以了,对于地方政府来说,他们当然面临的各种困难,各种形式处理的问题也都非常的复杂,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所以他们也制订了各种考核的标准,也是来约束他们头上的乌纱帽,都是这个约束的标准需要我们制定的更严格,更科学,更规范。否则的话,他们遇到这些问题,就远远地要,他们遇到这些问题,就会压制我们所有的这些平民,他们的那些问题,你的管理,无论如何你这是一个管理问题,如果你真的走到上访人当中,你了解他们的疾苦的话你会发现,你的管理问题,比那哪些人反映的问题要小得多的多。   主持人:其实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在这样的一个案例当中,为了自己头上一顶定乌纱帽,为了自己管辖的一亩三分地,在上级领导的眼中看起来是一个安定团结的景象,于是就把国家的信访条例抛在了脑后,把这些上访的群众当做精神病患者,关进了精神病院,好在这样的一个事情,经过媒体的曝光之后,能够带给我们反思,怎么样才能够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其他更多的地方重演,关于这个问题呢,我们也采访了我们的特约评论员,马上听一听他们的观点。   斯伟江(上海大方律师事务所律师):从这个新泰镇政府的行为,它是一种构成《刑法》第238条的非法拘禁罪的行为,宪法条例第三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打击报复信访人。然后第46条规定:打击报复信访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纪律处分。   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政府不应该直接介入,政府保持一个公正的立场,更多的充当裁判员的角色,充当弱者的利益保护人的角色,而不是说那个某些利益的代言人,在某些职能方面,应该保持一种到位,比如像农民利益的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那么这时候政府应该保持一种积极有效的姿态,动用各方面的力量,尽可能的去有效地保护这些人的利益。   主持人:法律和法法规我想一定写的清清楚,但是现实的执行的过程当中,往往却会走向它的相反面,我们网友也对未来提出了他们的一些期待,我们来看一看,这位叫“胡艺”的网友说,“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做好信访工作是和谐社会的一块试金石。对待上访,是‘截’还是‘接’,不仅是工作方法,工作理念的问题,更是权力观和利益观的问题。”  “昂首向前冲”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是社会必要的安全阀,同时对于下层不满情绪及社会能量来说,它又是一种泄洪的装置,有利于社会稳定,让有冤的人把冤申诉,让有怨气的人把气泄出,让提建议的人把想法抖出,并及时的给予落实、解释、解决,使其心平气畅,这才是一种明确的疏导方式”。   我想对于未来的执行,二位评论员也有自己的观点吗?来听听你们的看法。   何帆:我觉得有些地方政府太会算帐了,就是你看他,这个信访工作为什么一定要去截访呢,因为他自己算过一笔帐,因为如果我把这些问题都截下来的话,我的成本是很小的,尽管我们看他要付一些成本,把人家关到精神病院,每个月光管吃管住,还得花一千块钱,但是他的受益是巨大的。   第一,他的官位保住了;第二,实际上你看为什么群众会反映问题,有很多情况下,是由于有一些既得利益集团侵占了人民的利益,普通公民的利益,所以这个时候,他这个可能有些地方政府他在保护一些既得利益,而他要保护那个利益,比他要付出的要“截访”的成本大得多。   主持人:所以他并不是付出了很高额的成本,在有些人的眼里看起来,你在精神病院当中,要给他提供吃住等等。   何帆:对,都这个算的是小帐,他没有算大帐,大帐是什么呢?你现在只是匆匆忙忙,你去捂盖子,你去保护你自己的帽子。但是最后结果,你把所有的问题没有在基层解决,你把它都推到信访部门,到最后这个情况是什么呢?我们这个大禹治水的故事不能说不熟悉吧,你真的把这个渠道全部都堵塞了之后,洪水就会泛滥,那这个才是一笔大帐,就是如果真的是到时候引起来老百姓对你整个政府部门,对于你的公信力,对于你的威信都表示怀疑,我觉得到这个时候再算帐,就非常晚了。   张鸿:对,我觉得其实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上访的一个态度,就是上访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如何来对待上访,为什么会有上访?是反映问题。   主持人:对。   张鸿:所以上访讨它本身也不是问题,它反映出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如果我们把上访当做一个问题来压的话,那就掩盖了很多真实的问题,而把它可能越压持续的时间越久,但是它其实这个力度是越大的,可能是一个隐患,长期未来的一个隐患。但是对地方官员来说,他可能压住了我这一任,下一任我就不管了。所以对他来说,他压住这个隐患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们能不能有一个,我们的问责制,能不能有持续的问责制,跟踪的问责制,而不是说你今天在任上发生了这个事,你就要为这个事负责,明天你离任了,这个事你是任期的时候发生的事,你是不是也要为他承担一点责任,所以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这个……  
责编: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