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机构为什么不能像工人下岗那样立竿见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6:03:54
国企改革初起,说是要打破大锅饭,减轻企业负担,实行工人下岗制,于是上上下下,雷厉风行,工人一批接一批开始下岗,真可谓立竿见影。效益好一点的企业,按工龄给几个钱,叫做买断,有的企业本来就债务累累,濒临破产,工人只能净身回家自谋生路。个别企业直下到只剩下领导和几个机关干部,靠出租厂房和办公楼过日子,总算不再亏损了。下岗造就了我国第一支失业大军,却没见给国营企业带来多少生机。党政机关的机构精简,也吵嚷了多年,社会上非但见不到什么下岗干部,在岗干部反而越减越多。据资料统计,1979年,我国在编干部为279万人,1997年扩大到800多万人,当今吃财政饭的总人数已高达4572万人;我们的官民比改革开放初期是67∶1, 10年前是40∶1,如今已达到26∶1,加上事业单位的膨胀,吃皇粮者所占总人口的比重攀升之快,是史无前例的。
何以机构越精简越多,干部队伍越精简越庞大?首先应归功于策略学的发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长期以来各级领导都积累了一套对付精简机构的有效策略。
一曰假退。精简机构就要确定各单位的人员指数,数字总要比原来少一些,不然难以向上级交代。简谁不减谁总是个难题,于是就在老弱病残身上打注意。但老同志也不是好对付的,辛辛苦苦工作了一生,剩下那么几年就要退休了,总得给个善始善终吧?怎么好意思就把人家赶回家去!于是聪明人就发明了假退一着。先划一个年龄段,55或57岁以上的(女的再低一点)不管有用没用,全部回家,工资照发,福利照享,待遇照有。老同志也明白,什么好处也不少,何不图个轻闲?在岗干部的数字是减少了,可国家的财政支出却一点也没减少。什么时候发现哪个岗位没人干活了,还得再进几个人,不但没减编,反倒增加了编制。
二曰分流。假退一部分之后,如果按编制还须精简,就得来第二招:分流。国企改革初期,对工人也曾讲过分流,但因无处可分,只得回家。干部分流的渠道可多得很,可以下派,把多余的人压到基层,把矛盾推给下面;可以平调,党政机关多余的编制可以推给事业单位,有级别的可以到学校、医院当个校长、院长什么的,没级别的可以到科室当个干事,虽然不会教书,不会看病,但可以管管政工,管管后勤。党政机关的编制是减少了,但靠国家财政开支的一个也没减少。
三曰更名。撤销一些重叠的或没必要的机构是精简机构的重要方面,但撤了这个又增加了另一个,撤来撤去,不见机构减少,反见机构增多。我一个亲戚在市建材工业局任科长,去年机构要撤销,着实郁闷了好多天。假退,她不到年龄;分流,局所属都是企业,没有皇粮可吃。正在无计可施担惊受怕之际,问题迎刃而解,建材工业局摇身一变成了建材工业协会,由政府机关变成了群众团体,局领导成了会长、秘书长,科长主任还是科长主任,大家仍旧一起吃皇粮,对下面企业仍然有权指手画脚,变了个名字大家都还照样当领导。
当然,各级领导应付精简机构的策略不止以上三种,只是拣常见者论之。至于让工人下岗为什么那么雷厉风行,立竿见影,而党政机关的机构改革却如此艰难?道理很简单,在我国尽管工人是领导阶级,是国家主人,但毕竟手中没有实权,而精简机构的各项政策是干部们自己制定的,自己定的政策总不能让自己吃亏吧。再说工人吃的是企业的饭,企业亏损,企业破产,工人也就无饭可吃了,不回家怎么办?干部吃的是国家的饭,国家总不至于破产吧?因此无论如何总会有饭可吃。其不知国家的钱哪来的?是工人、农民、商人、知识分子的劳动换来的。我国庞大的官僚机构、臃肿的事业单位,给劳动人民造成多么沉重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