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调查】中国金属游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8:31:58
《财经》记者宫靖 陈竹 赵何娟    [11-17 13:13]     共有1条点评

佘春泰吸引巨额的海内外各路资本和银行贷款,迅速膨胀成一个对外号称总资产超过百亿的庞然大物。直至全球资本紧缩、钢价近四个月巨幅下跌近40%时,这场高负债扩张游戏才戛然而止
【《财经网》专稿/记者 宫靖 陈竹 赵何娟】在常熟科弘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科弘)的门口,现在至少张贴有六家法院的封条。数百亩土地上的现代化厂区一片沉寂。
10月8日凌晨,以科弘为主要资产的新加坡上市公司中国金属(百慕大)集团有限公司(FerroChina,新加坡交易所代码:35844,下称中国金属)20余名台籍高管,突然集体返回台湾。
翌日,中国金属在新加坡发出的公告显示,公司无力偿还约7.06亿元人民币的营运资本贷款,其已经到期和可能到期的各类借款高达52亿元之巨,10月10日起正式停牌。
体量庞大的中国金属轰然倒下,成为在这一轮长三角经济危机中的又一个出局者。此时,距离台湾商人佘春泰在大陆白手起家,不过短短五年。
五年间,佘春泰从零起步,借助中国钢铁行业从2002年初至2008年为期六年的景气周期,吸引了巨额的海内外各路资本和银行贷款,迅速膨胀成一个对外号称总资产超过百亿的庞然大物。直至全球资本紧缩、钢价近四个月巨幅下跌近40%时,这场高负债扩张游戏才戛然而止。
白手起家
对于20余名台籍高管的集体返台行为,当地政府表示“至今仍然无法完全理解”。在常熟市委宣传部向《财经》提供的一份文字材料中,对该次事件描述为:“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和钢铁行业不景气等因素影响,……因资金短缺导致经营出现严重困难。”
但对于熟悉佘春泰和中国金属历史的人,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佘的发家过程太过短暂和神奇,而根基又太过薄弱。
中国金属的实际控制人佘春泰,在台湾并无显赫资产。2001年他来中国大陆之前,职务只是台湾义联集团的中层。佘春泰现年47岁,台湾逢甲大学工业工程系本科毕业,在台湾曾先后供职盛余股份有限公司、烨辉集团等台湾钢铁企业。
2001年,佘春泰被台湾义联集团聘为其大陆企业常熟启扬新兴建材有限公司的总经理。2003年年中,佘春泰离职,以镀锌钢品为主业,创办科弘。
北京钢联资讯总监徐向春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佘在大陆的创业,赶上了本轮全球钢铁景气周期。2001年底至2002年初,大陆钢铁市场复苏,需求旺盛,钢价开始上扬;此后虽间或有调整,但在2008年6月中旬前,始终未改上扬主线。
一位熟悉佘春泰的常熟当地台商认为,佘春泰商业嗅觉敏锐,来大陆工作两年后,强烈感觉到钢材市场发展势头强劲,且镀锌钢品紧缺,每年大量进口,遂决定创业。
然而,钢铁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高,佘春泰只有经验和眼光,没有资本。但苏州当地以土地和税收为优惠,大力吸纳外资,给佘春泰带来机会。常熟启扬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财经》记者,2003年佘春泰离开公司后,很快在国际上募集了数亿美元启动资金创办科弘,并以“官升一级、薪水翻倍”的政策从常熟启扬挖走了相当数量台籍中层。
当地知情台商称,佘春泰深谙镀锌钢品生产与经营,口才极好。“他很擅于用未来企业美好的愿景说服各路投资人、当地政府和银行家,当然,他也确信这些愿景能够实现。”
佘春泰借船出海,自己则凭借技术经验分得干股,后来更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控股科弘,直接、间接持有32%以上的科弘股份。
2003年年中,科弘开始建一期工程,主要是六条裁切线,加工能力60万吨/年。 2004年5月10日,第一条生产线投产,佘很快上马了二期工程。2007年年中,二期建成投产。据称,公司第一、二期投资额8934万美元。
在创办科弘同时,佘春泰还受聘担任中国金属的CEO。2005年5月19日,中国金属在新加坡上市,募得2.12亿元人民币,即4198万新元;其中,股份半数为机构投资者所购,JF资产管理(新加坡)有限公司持有7.16%的股份,后增持至9.24%。其时,佘已在中国金属直接间接持股14.15%;花旗银行也出现在股东名单中,通过旗下公司持股11.65%。
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金属,一是看好中国镀锌钢板市场,二是看好佘的个人经营能力。在他们的支持下,随后的2006年和2007年,佘春泰通过两次收购,以合计约6.65亿美元(相当于49.7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将自办企业科弘和常熟常钢析材有限公司装入中国金属。
自此,佘的两大平台合二为一。他直接和间接控制了中国金属16.32%的股份。这桩收购使中国金属的市值超过10亿新元,跻身新加坡交易所前十位。中国金属总资产也从2006年的29.85亿元上升至2007年的128.99亿元,猛增99亿元。其中,至少有90亿元由科弘贡献。
2007年底,科弘宣称实现销售收入66.75亿元,预计2008年销售收入可突破100亿元。庞大的总资产加上亮丽的销售数字,帮助中国金属获得了新加坡市场投资者的认可。
泡沫越滚越大
中国金属事发后,有业界专家开始质疑科弘资产的实际价值。2007年10月,科弘三期工程——共60万吨产能两条镀锌生产线投建,科弘曾自称公司投资总额3.3亿美元。“这意味着科弘的固定资产只有20多亿元,其余60多亿元都是存货和流动资金。这可能吗?”
实际上,2007年江苏省国税局一份公告显示,科弘注册资本2.1亿美元,实到资金1.3亿美元。中国金属的财报曾披露,科弘的总资产中约有近38亿元为无形资产——商誉。
从2006年到2007年,在科弘注入中国金属的同时,对钢市坚定看多的佘春泰凭借在当地政府、银行和其他战略投资者中打下的基础,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扩张。
此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钢价继续上扬,但也有业内人士一再呼吁钢铁产能过剩,危机即将来临。
2006年6月,佘春泰以科弘名义收购位于天津新兴产业园区空港物流加工区的天津市益源钢板有限公司。该公司年镀锌钢品产能22万吨;六个月后,中国金属又以850万美元,收购常熟星海新兴建材有限公司(下称星海)和常熟星宇新兴建材有限公司(下称星宇)。这两家公司也是佘春泰在中国金属体系之外自建企业。
几乎每桩收购后,都伴随着新的产能扩张。2007年,中国金属在天津新增60万吨镀锌生产线。投资达5.1亿元。同期,在星海、星宇也各上了四五十万吨的新生产线。中国金属2007年还计划在东莞和越南收购三家工厂,后因资金原因推迟至2009年。
即使在资金链已经出现危机,即将断裂的2008年,中国金属仍在计划新的扩张。
佘春泰对新加坡《联合早报》称,2008年,中国金属将具备350万吨镀锌钢铁产能;2010年左右,产能将升至50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镀锌钢品生产企业。但直至此次事发,中国金属已建成产能仅约200万吨,尚有100多万吨产能在建。
在一些台商看来,此时的佘春泰已经患上了台湾人说的“大头症”。“他的扩张太快了,四五年间就要从零到万,成为全球镀锌钢品的龙头老大。”一位认识他的台商说。
“一场游戏一场梦”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知情人士称,中国金属运作中的最大问题,是主要靠银行借贷支撑生产流程,对原本不高的利润率吞噬过大。科弘注入中国金属时,带去了40余亿元银行贷款。之后,中国金属的借款额更加放大。
熟悉镀锌钢铁业的业内人士称,该行业有两大特点,一是所需资金密集,二是利润率不高,毛利率只有10%至15%,如果企业全靠贷款,根本不足以支撑正常现金流。
2006年初,花旗集团发放了1.6亿美元贷款给中国金属,以支持中国金属收购科弘,并投入二、三期工程建设。
当年3月4日,同样是支持科弘材料二、三期工程建设,由建设银行牵头,工商银行、光大、招商、泰国盘谷、浦发、中信等中外资银行共同参与,向科弘公司提供12亿元银团贷款。其中,主贷款行建设银行的贷款高达8.8亿元。
2007财年中国金属与科弘并表后,负债激增45亿元,其中,40亿属于流动负债。而在中国金属问题爆发后,仅常熟市法院受理的中资银行贷款案件就达48亿元。
江苏省银监会一位内部人士在接受《财经》采访时称,目前并未发现各家贷款银行在放贷中存在明显违规之处。因为中国金属提供了足够的抵押资产,所处行业当时前景看好,企业本身具较强竞争力。他认为,最终导致贷款出问题的原因是“经营风险”,即由于宏观环境和行业景气未及预料的改变,导致企业无法全额还贷。
但中国金属的财务报表并非表面看来那么健康。
2007年中国金属财报中,其资产负债率仅为51.4%,但去除前述的38亿元商誉,实际资产负债率达到73%左右。这在钢铁业并不健康。
中国钢铁市场的下跌从2008年6月后突然开始,至10月中旬已下跌近40%。不过,中国金属的资金链在2008年3月已现断裂迹象,比全球钢铁行业的下滑要早三个月。这表明,快速扩张的疯狂游戏在大势走低前,已是强弩之末。
当时,中国金属借花旗国际有限公司(Citicorp International limited)的6000万美元贷款到期,因中国金属无力还债,双方只好选择以新换旧,将利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
当地工行的一位内部人士则告诉《财经》,他们在去年已注意到它在还款中“拆东墙补西墙”;之后银行便逐渐回抽贷款,目前仅余1亿多元。
“这种公司,即使大环境不出问题,迟早也会出问题。环境只是导火索。因为经营的自有资金严重不足,又没有母公司,长期靠银行贷款来周转。”这位银行业人士总结说。
据当地知情人士透露,坚信“钢市还将上升”的佘春泰在2008年钢价最高时,还囤积了大量冷、热轧钢卷为原材料。在钢价下跌之后,变成了难以消化的亏损。
当地一位知情台商总结称,中国金属的发展,起先是靠各路资本起步,在运行中则全靠银行贷款。一旦市场走跌,银行意识到风险准备收回即将到期贷款,并缩小贷款额度,甚至停止贷款时,这场高负债扩张的游戏便无法再玩下去。■
本刊记者张伯玲、沈乎、徐和谦对此文亦有贡献
《财经网》既往相关报道:
【长三角调查】长三角应对“最为严峻的挑战”
【长三角调查】苏州:“空心老二”转型
【长三角调查】重回“小政府”
【长三角调查】脆弱的扩张
【长三角调查】浙江广厦陷亿元债务诉讼【长三角调查】明暗债务链
专题:长三角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