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产业结构 回应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4:50:14
■ 高 帆
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是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根本出路之一,也是回应国际金融危机对上海经济挑战的重要途径。要逐步化解金融危机对上海经济的负面影响,关键是改变与提升上海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实现经济发展从速度型向效益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顺利转变。
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挟海风呼啸而来,很少有国家或地区能够成为“独善其身”的经济“孤岛”。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速最快、开放程度最高的中心城市之一,长期充当了长三角、长江流域腹地甚至整个国家“经济引擎”的重要角色。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程度加深、影响范围扩展的背景下,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上海也面临着如何有效回应挑战、充分把握机遇以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健康发展的重大命题。
从整体来看,当前金融危机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有限,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也使上海具备化解外部风险的坚实基础。但为了在危机中做到未雨绸缪,仍需深入解析危机对上海经济的影响机理。概言之,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在金融领域,域外经济体、特别是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加剧、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可能会在一段时间通过调整资本项目而减少对上海的资本流入;在贸易领域,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居民购买力下降和储蓄意愿增强,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上海出口型企业的产品需求。资本流入下降和产品需求减少,会进一步导致预期改变从而对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产生影响。显然,危机凸显了上海产业结构抉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这个意义上,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是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根本出路之一,也是回应国际金融危机对上海经济挑战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始终将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作为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和持续发展的一条主线。例如,在全国较早提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布局思路。今年中央明确提出长三角应加快产业结构转变步伐,逐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更加清晰而明确地勾勒出上海产业结构转变的“路线图”和“时间表”。2007年上海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已达到52.6%,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已达到54.1%,人均GDP更是超过8700美元,上海的经济活力也使其成为国内资本和人才集聚的高地,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为上海产业结构抉择提供了有利条件。据此,国际金融危机不会打断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部署,反而会通过“倒逼”机制加速上海产业结构转变的步伐。
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上海产业结构面临三个层面的抉择:一是三次产业之间应形成怎样的结构形态?考虑到产业转型规律、国内外经济形势和上海所处的发展阶段,应明确逐步将产业结构转变为现代服务业驱动型,逐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轴、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都市农业为两翼的三次产业结构形态。二是现代服务业内部应形成怎样的结构形态?考虑到现代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性特征,应明确将生活性驱动型的服务业结构转变为生产性-生活性双轮驱动型的服务业结构,特别是立足于产业融合,从契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角度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三是三次产业内部应形成怎样的生产方式?考虑到知识、信息、技术和管理创新等因素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应明确将资本-劳动要素密集投入的产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为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的产业发展方式。由此三方面入手,逐步化解金融危机对上海经济的负面影响,改变与提升上海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实现经济发展从速度型向效益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顺利转变。
无论是从长期经济发展来看,还是从短期危机应对来看,产业结构升级调整都应是上海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市场化改革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产业结构转变的本质是企业基于市场变化为实现经营目标而作出的适应性调整,企业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变的真正主体。当前上海企业正处在国内外经济结构转化、体制转型的震荡期,适应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在震荡期泰然处之甚至乘势扩展,但就适应能力较弱的企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企业而言,其过度依靠要素密集投入和外部市场的产业定位已越来越难以为继,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已是一个虽然痛苦但必须作出的选择,市场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法则也会通过经济规律为产业结构转变开辟道路。在这个意义上说,上海必须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放置在市场自发演化的基础上。
就政府而言,上海已对产业结构转变形成了共识并做出了部署,在转变路径日渐明晰的背景下,这些努力应延续且按照“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原则进行完善。当前不仅需要通过体制完善和公共产品供给为产业结构转变创造有利条件,而且应通过产业政策调整尽量对冲市场自发式产业结构转型的负面效应。
在前者,要逐步减少民营经济进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限制,通过金融支持、税收减免、信息提供等方式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通过教育和培训方式改革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通过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吸纳创新人才进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甚至可以开设引入国外高端人才的特殊通道,创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环境。在后者,应健全对区域性或行业性企业经营状况的预警体系,协助企业、尤其是在就业和税收中地位突出的企业分析经营困难的症结,调整信贷和税收政策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对基础设施和公共物品的投资力度,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以刺激消费需求。
我们相信,市场演化和政府作用的良性互动,会为上海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奠定坚实基础。上海必定会借助产业结构转变来回应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并最终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金融危机条件下如何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