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对下任美国总统的建议(《财经》 2008-10-2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9:11:20
对下任美国总统的建议
胡舒立 总第223期 出版日期:2008-10-25  共有0条点评

Single Page
 
从建立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战略伙伴关系出发,建立中美之间长期、更大范围的互信
本文付梓之时,下任美国总统将在一周后产生。在大选民调中,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明显领先于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但预测赢家不是我们关心的重点。过去40年中美两国关系史表明,无论是共和党或民主党执政,两国关系的沉浮决定于彼此关键性的国家利益是否相容,而不是总统的党派属性、政治品质或者个人偏好。更重要的是,不管谁当选,我们寄望中美关系能够出现有如当年“尼克松震荡”(Nixon Shock)般的新突破。
惟此,我们以为,美国新总统当认清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两国共同的关键性国家利益所在,将中国定位为解决眼前这场1929年以来最大金融危机的战略伙伴,邀中国平等参与未来全球金融与经济新体系的多边设计,由此结束对于崛起中中国的认知彷徨,与中国携手努力,突破中美关系40年来的箱体格局。
自1969年尼克松上台谋求打破中美坚冰,到2009年1月美国下任总统就任,40年间的中美关系可以粗放分期:1969年到1989年;1990年至1999年;本世纪初到现在。前两次周期格局相似:双方被共同利益愈拉愈近,但终被突发性悲剧事件*打断这一进程。然后用时间换空间,伤痛平复,记忆褪色,慢慢进入下一轮周期。
如果有指数可以衡量中美关系冷热,它会呈现出一个典型的长期“慢牛”走势,但被暴跌反复打断。暴跌形成断层,每次都几乎消灭掉长期艰苦积累的全部成果。两者合力,形成一个15度角向上的缓慢攀升的箱体。箱体的下轨是支撑线,在“冷战”结束之前,它是双方在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的共同利益;在“冷战”结束之后,它主要是中美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相互依存。箱体的上轨是压力线,它是中美之间的猜疑、不信任以及利益和文化冲突。
我们相信,当前中美关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对两国的重要性、对于“全球村”其他成员的重要性,要求中美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突破箱体上轨,终结断层。协力应对肇始于美国目前已席卷全球的这场金融危机,应当成为一次突破。
这不止是愿望而已。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面前,发展中国家经济虽然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但作为整体仍然在向发达国家输送资本,中国即是其中的主要力量之一。不仅如此,其实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如能保持发展势头,本身就有助于缓解金融危机的经济后果,使经济衰退不致深化,30年代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大萧条的局面不致重演。中国已经宣布将努力保证自身经济增长和稳定,这正是中国对于当前世界最重要的支撑性贡献。
中国也一直表示愿意加强国际协调合作。在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中,美国曾经是国际整体救助行动的领导者。今天以华尔街为中心的危机,已经从美国向欧洲、向日本、进而向发展中经济体蔓延,稳定全球金融体系、挽救全球经济局势需要的是多边框架。多边之中,中国的角色至关重要,而美国如何对待中国至关重要。倘借此之机,中美之间能以互信、诚挚之心长期密切合作,则于两国于世界功莫大焉。
化解危机并不是美国内部事务,美国切不能把近年来处理国家安全问题上的单边主义思维带入经济议题。最不可取也是世界各国最为担忧者,即为美国背弃自己奉持经年的全球化路线,陷入保护主义——从贸易到投资到经济,而这样的经济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最终将伤害美国、中国和世界经济之长远。
这场危机的化解,以及未来经济体系的再建,要求中美两国携手合作,绝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手持全世界最为庞大的外汇储备,中国经济在世界格局中的权重不断增加,还因为中国与美国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美国的过高负债模式与中国代表的高储蓄—投资-出口模式,正是多年来全球失衡的两极。现在我们正在看到的,正是经济学家们警告已久的全球失衡终于启动再平衡,它不可能止于一极。只有中美全力合作,才有可能平稳管理这一模式变迁。在这一至关重要的共同利益前,双方是缺一不可的战略伙伴。
现任美国总统布什已经宣布,将于11月15日举行应对危机的20国峰会,往正确的方向走了一步,但还远不够。未来的美国总统必须看到,管理全球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多边进程,将重新塑造国际经济与金融体系。中国在这一进程中远不只是一时救急的消防员。未来中美关系的主基调要在这一远景中勾画。
应当说,自本世纪初以来,美国多次努力定位兴起中的中国及相应的中美关系。最近的一次尝试是将中国定位于国际体系“负责任的利害相关者”(responsible stake holder),但从来只得到中方有保留且非常谨慎的回应。另一方面,国内流行词汇从“崛起”转为“和平崛起”再转为“和平发展”,中方仍试图在韬晦中寻找在国际体系中立身之处。今天的时势要求双方都做出重大调整,从建立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战略伙伴关系出发,建立长期的更大范围的互信。在新一任美国总统产生之际,我们首先有望于美国。■
*注:指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和19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等事件。
(本文刊于10月27日出版的2008年第22期《财经》杂志)
《财经》杂志相关报道:
投票倒计时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081025/77813.shtml
投票倒计时
《财经》驻华盛顿记者 黄山 总第223期 出版日期:2008-10-25  共有0条点评

Single Page
 
美国总统大选观察
用“得经济者得天下”形容今年美国总统选战,毫不夸张
再过不到十天的时间,11月4日,就是美国大选的最终投票日。麦凯恩还是奥巴马,谁将入主白宫将立见分晓。
在一场近80年来最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降临之际,一切与当前民生不直接相关的话题均被置于次要地位,反恐、伊拉克战争、外交政策、社会价值……要么放在两党总统候选人辩论的下半部分,要么很少被提及。用“得经济者得天下”形容今年美国总统选战,毫不夸张。
一次如此规模的金融危机,往往又会促成美国政治格局新的变迁。193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面对“大萧条”的背景,打出“新政”旗号的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一举拿下全国531张选举人票的472张,由此开始民主党长达20年的连续执政。
最近一次“改朝换代”,发生在1980年的美国总统选举。
对整个上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和高利率的不满,导致打出大规模减税、削减政府开支以及实现预算平衡为口号的共和党候选人里根,以489∶49选举人票的又一绝对优势,击败时任民主党总统卡特,由此开启了经济政策上以供应学派为特征、政治上保守的“里根-布什”时代。
从1980年到1992年长达12年的共和党时代,也是“二战”后历史上首次由同一政党连续执政三届。尽管民主党人在上世纪90年代控制了白宫,但其间整整六年的国会是由共和党把持;而过去八年的现任总统布什的执政,再次延续了共和党“里根-布什”的时代。
危机的时代,也是机遇的时代。进入21世纪,连续败给共和党的民主党,一度有沦为“永久性少数党”的危险。那么,如果此次民主党凭借危机成功实现白宫“变天”,是否意味着一场更大规模的“改朝换代”时代的来临?
危机下的大选
如果说阿拉斯加州女州长佩林的“出线”,以及9月初共和党代表大会带给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选情最大的推力,那么,随后的金融风暴,几乎将这一推力“扫荡于无形”。
面对众院共和党人对7000亿美元救助计划的阻挠,麦凯恩临时中断选战,匆忙赶回华盛顿试图说服国会同僚,并几乎以“计划不通过就推迟首场总统辩论”这样的“非常之举”,来向选民展现自己在危机中的领导能力。
其后,面对危机不断向普通民众蔓延的局面,麦凯恩抛出政府出资3000亿美元购买购房者手中住房抵押贷款的方案,试图安抚越来越多丧失房产赎回权的家庭,允许他们留下房产。
在与奥巴马的第三场辩论中,面对对手对自己过去八年追随布什经济政策才导致今日局面的攻击,麦凯恩做出与布什最明确的切割:“我不是布什,如果你想反对布什的话,你四年前就该站出来。”
同样在第三场辩论中,麦凯恩搬出“水管工乔”(Joe the plumber),试图攻击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给小企业增税的立场。“奥巴马对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的个人和企业增税的立场,将使得像乔这样试图通过个人努力拥有自己的企业、从而实现美国梦的中产阶级梦想破灭。”
麦凯恩还指责奥巴马的税收方案是“均贫富”(spread the wealth around),包含社会主义教条(tenet)。
“根据奥巴马的税收计划,你所拥有财富的多少不是由你的收入决定,而是由政府来决定。”这是近来麦凯恩每逢发言场合,对奥巴马必提的攻击。
凡此种种,足以说明此次金融危机对麦凯恩竞选阵营的杀伤力之大。麦凯恩所有这一切常规或非常规的行为,只是为了应对对方的一句挑战:布什政府过去八年失败的经济政策是今天局面的罪魁祸首,而麦凯恩正是这一经济政策的追随者和认同者。
在民主党奥巴马阵营这边,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千载难逢、一举扩大优势并奠定胜局的机会。除了自民主党初选以来一直打出的“改变”牌,奥巴马在过去三场同麦凯恩的辩论中,始终强调自己是美国占美国人口95%的中产阶级的代言人。
“在我任上,任何年收入低于25万美元的美国家庭将不会看到1毛钱的税收增加,而这些家庭的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95%;同样,美国98%的小企业年收入少于25万美元。相反,麦凯恩经济政策的核心是给美国那些最富的公司额外2000亿美元的税收减免。”
民调统计,也证明当前危机对麦凯恩阵营的杀伤力之大。在9月共和党大会前,麦凯恩的民意支持率同奥巴马胶着不下,并呈微弱落后。但在大会开完之后,据盖洛普统计,麦凯恩的支持率一度领先对手达到5个百分点。不过,随着金融危机程度的恶化和向实体经济的蔓延,麦凯恩的民调一路走低。
进入10月,尽管有布什政府的一系列救助措施相继出台,以及全球范围内联手救市,麦凯恩的选情仍一路看跌。据路透/C-SPAN/佐格比(Zogby)发布的每日民调追踪,奥巴马的支持率始终在麦凯恩之上,最大的领先幅度出现在10月22日,领先近10个百分点;最低时,领先幅度也有2个百分点。
在第三场辩论前夕,来自CNN的选情统计表明,如果当天举行大选,奥巴马将以277∶174选举人票的优势入主白宫(候选人只需获得270张选举人票即可当选)。而将当前奥巴马获得支持的州的版图与2004年大选民主党候选人克里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除了保住当年克里拿下的所有“蓝州”,奥巴马还增加了弗吉尼亚州(13张选举人票)、爱荷华州(7张选举人票)以及新墨西哥州(5张选举人票)。
换言之,按照CNN的统计,就算麦凯恩拿下所有的“摇摆州”,包括拥有27张选举人票的佛罗里达州和拥有20张选举人票的俄亥俄州,他的总选举人票数仅有261张,离获胜门槛还差9张。
这意味着,麦凯恩如果要获胜,除了拿下所有“摇摆州”,还需要侵蚀一到两个目前已倾向奥巴马的“蓝州”。其中,拥有13张选举人票的弗吉尼亚州分外引人关注。这个自1964年民主党约翰逊总统获胜后再无任何民主党人夺下的州,已成为共和党此次危机的一个最新“牺牲品”。
民主党的未来
尽管现在说结束共和党八年执政、美国将迎来首位非裔总统还嫌早,但无论大选结果如何,以奥巴马为代表的“改变”力量,已经出现在民主党的舞台上。
麦凯恩在选战中,一直标榜自己属于“特立独行”者,不同于华盛顿“内部人”,并指责奥巴马言必称“改变”,但其投票完全按照党派分野来决定投票。麦凯恩希望给奥巴马贴上“最自由派”的标签,以此巩固保守阵营的地盘,同时吸引中间选民。
此前的两党初选,曾有分析认为,奥巴马和麦凯恩两人均为两党内最为独立人士所中意的人选。但相比之下,麦凯恩“特立独行”的形象近年来有所折扣,主要表现在他从原先坚决反对布什的减税方案到如今的支持,以及是布什伊拉克政策最忠实的拥护者。
而奥巴马更加坚定的立场、特别是在伊拉克战争中始终反战的立场,为他赢得不少尊敬。这也使得共和党阵营无法像上届选举那样,打对方政策“反复无常”(flip-flopper)的牌。
有评论认为,奥巴马的反战立场又不同于那种“逢战必反”的极端反战立场,而是有选择地反战。奥巴马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有过一次著名的演讲。他提到并非反对一切战争,而是反对没有合理理由、没有国际支持下的仓促的战争。
而对原则和立场的坚持,不时可以见诸奥巴马的各项主张。比如,在当选后如何处理同“敌国”关系时,奥巴马主张不应设置谈判的前提。“与敌人直接谈判也许不会产生效果,但有可能我们会有一个更好的机会来获得更好的结果。”奥巴马在同麦凯恩的第二场辩论中如此表示。
在2004年的总统大选中,民主党打出的口号是:“对内,建立一个更强大的美国;对外,打造一个更受尊敬的美国”。
对布什任上美国是否变得更强大这一命题,众说纷纭,但布什首届任期内的“新保守主义”令美国在世界声望的下降,却是不争的事实。布什政府的首位国务卿鲍威尔宣布支持奥巴马成为总统,其理由之一就是布什任内美国政治日趋保守化。
“我支持他,是因为奥巴马选战体现出的包容性,以及他超越了美国社会分野。”鲍威尔在10月19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会见媒体”(Meet the Press)节目,阐述他支持奥巴马的原因。
的确,奥巴马的出现,有助于消融美国社会两极之间的坚冰。在同麦凯恩的第三场辩论中,奥巴马表示,在经济政策上,他认同巴菲特和前美联储主席沃尔克(Paul Volcker);在外交政策上认同其副手拜登和参议员卢戈(Dick Lugar)。
经济学家出身的沃尔克,曾经于1979年至1987年,在卡特和里根两位总统当政时,担任了八年的美联储主席,卢戈则是共和党资深参议员。此前,也有消息称,即将卸任的共和党参议员、来自内布拉斯加州的黑格尔(Chuck Hagel),有可能被奥巴马延揽进内阁出任国防部长。
这些都说明奥巴马具有超越党派界限的特质,能够对政治光谱另一端的民众具有吸引力。
就像去年12月号《大西洋月刊》一篇文章所称,设想一下2008年11月,一名巴基斯坦穆斯林打开电视,看到的美国候任总统居然是一张黑人的脸——这是怎样一种感觉?“对妖魔化美国的言行而言,还有什么武器比奥巴马的脸来得更直接和有效呢?”
当然,要实现民主党的翻身,不是仅凭奥巴马一人之力就可以,国家人口的构成变化、社会意识形态的转移、民主党的人才储备等条件缺一不可。危机只是提供了一个契机,真正的复兴需要的是整个平台的构建。■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081025/778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