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对农民军的攻战与人民的抗清斗争(四)(31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0:05:09
清军对农民军的攻战与人民的抗清斗争(四) 

一六四八年至一六五二年春的四年时间里,清军集中兵力在湖广与南明桂王作战。大西四将军得以在云贵地区训练军兵,建立政权,进行建设。

1、政权建设。四将军进入云贵时,孙可望称平东王、李定国称安西王、刘文秀称抚南王、艾能奇称定北王。他们推孙可望为主,彼此往来通称兄弟。每公事聚会,四将军并坐,赏罚各营将官,都由孙可望出面处理。一六四七年八月,建置四王府,又建立太庙,祭祀张献忠。凡有大事必先告庙,然后行动。明致仕御史任归附四将军,倡议称孙可望为国主,用于支纪年,设立六部,管理军政大事,并建立州县政权机构。

2、澄清吏治。四将军在云南经常派人秘密查访,对清官立即提升,对贪官严加惩办。姚安知府谢仪贪赃枉法,马上砍头,传示各州县。设立登闻鼓,鼓励人民对地方行政提出意见。不利的措施,立即废除。

3、减轻赋税。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丁役摊入地亩,一并征收。后来摊派愈来愈多,人民负担沉重。四将军在云南实行“条编半征”法以减轻农民负担。又把近省田地和井盐,由原来官民对半分收改为四六分收。凡金、银、铜、铁矿藏,鼓励商民开采,差官抽税。

4、训练军队。四将军部下有在陕西参加农民起义的战士一万人作为骨干,又在云南招募汉、彝各族人民入伍,编练新军。兵马三日一小操,五日一大操,进行严格训练。招收各行工匠,设立什造局四所,制造兵器。兵马给养在各州县就地供应,兵丁每日给米一大升,家口酌量减少,马料每日一至三升不等。兵丁每人各给一袍,没有家口的还给鞋袜各一双,大帽一顶。军队纪律严明,规定:一不杀人,二不放火,三不奸淫,四不宰耕牛,五不抢财货。得到人民的拥护。

大西军人家口住在云南,都与当地农民一起参加生产,缝制军服。当时人称赞说:“其俗,兵不扰民,将不欺士。崇尚礼义,视民如子。往来有体,安置有方。”(《永历纪事》)大西行政,“事尚苟简,文案不繁,官绝贪污馈送之弊,民无盗贼掠夺之端”(《滇南纪略》),人民称便。

早在一六四八年,李定国便对孙可望建策说:“闯(李自成)献(张献忠)二帝,辛苦二十年,蹂躏遍天下,至今身死业隳,究无寸土;而清人坐享渔人之利,甚可悲也。”“今挚滇、黔、蜀归就明室,诚心辅佐,恢复旧京,荡清海内,则半生流贼之耻辱可雪,将来竹帛之垂名可图也。”(《晋王李定国列传》)这个建议,得到刘文秀等的支持。孙可望于一六四九年四月即曾派人与桂王政权联系。一六五○年十一月,清兵攻陷桂林。一六五一年桂王逃至南宁,同年十二月,又逃至濑湍。次年正月,孙可望派兵接应,护送到贵州安隆。大西军接受南明永历年号,举起了复明抗清的旗帜。

四将军北伐。四将军在云贵经过几年的准备,于一六五二年三月,出师北伐,向清朝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大军分两路进兵,一路由刘文秀、王复臣率领马步兵六万,向四川出兵,直指关中。一路由李定国、冯双礼率领马步兵八万出师湖广,向全州、桂林进军。孙可望移驻贵州,指挥全军(艾能奇已病死)。

刘文秀率领的一路,入川攻破重庆,占领成都。清朝急调吴三桂领兵入川。吴三桂自一六四八年即受命与清定西将军李国翰驻守汉中。七月,吴三桂与李国翰出兵夺取重庆,攻打成都。刘文秀领兵走,与王复臣领彝汉兵,攻打叙府(叙州)。吴三桂领兵来援。王复臣命步兵左右夹攻,驱大象直冲清军。象吼马惊,清军大败,退守保宁。刘文秀乘胜追击,至保宁城东北列阵。不听王复臣劝说,不等援兵到来,即匆忙攻城,被清兵战败。王复臣战死,刘文秀败退。吴三桂不敢追击,对人说:“生平未见如此劲敌。”孙可望罢免刘文秀,命驻云南。另派耿三品领兵镇守嘉定。四川一路未能取得进展。

李定国、冯双礼率领的北伐军,五月占领武冈。清宝庆守将逃走,李定国军进而攻克全州,大败清兵。驻守广西的清军孔有德部三次出兵迎战,都不能阻止李定国前进。六月二十九日,孔有德亲自领兵到严关,与李定国决战。李定国指挥部队进攻,驱大象突击,清兵溃败,孔有德逃回桂林。李定国领兵急速追击,七月初二日一举攻破桂林,孔有德兵败自杀。李定国分兵攻占平乐、梧州等地。南明将官赵印选、胡一青、马宝等和左右两江人民纷纷响应,十几天里,就收复了广西全省。八月,李定国北代湖南,取衡州,派马宝东攻阳山、连州,曹志建旧部收复临武。冯双礼、马进忠北攻长沙,别部出宁乡,收复常德。十月,马进忠趋岳州,分兵攻克江西永新、安福、永宁、龙泉,包围吉安。李定国出师七个月,攻克十六府、三十二州县,收复土地近三千里,取得重大的胜利。

清朝任命尼堪为定远大将军,领兵十万,进军湖广。李定国命令冯双礼退出长沙,伏兵白杲市,诱清军渡湘江、过衡山后,再绕出敌后,跟踪前进。预定李定国在蒸水拒敌,与冯双礼、马进忠前后夹击,歼灭清军。清军进攻衡州,李定国退走。尼堪亲自率兵追击,十一月二十四日李定国埋伏的部队,突然出击,尼堪败死。

桂林与衡州之战,李定国连获全胜。清朝连丧孔有德、尼堪两员大将,为入关以来所未有。这时,孙可望忌李定国功高难制,密令冯双礼退宝庆,马进忠不知底细,也跟着西去。李定国被迫退守武冈。

清军连遭挫败,一六五三年初,任命贝勒吞齐为定远大将军,统率尼堪遗留的军兵,据守湖南。又调安西将军阿尔津为定南将军,由汉中到湖南协同作战。任命固山厄真陈泰为宁南靖寇大将军,镇守荆州。任命驻防江宁的喀喀木为靖南将军,到广东协同尚可喜部驻防。吴三桂、李国翰还守汉中。五月,又任命大学士洪承畴(一六四八年自江南还京师,本年为内翰林弘文院大学士)经略湖广、两广、云贵地方,驻守长沙,居中调度。他在十一月报告说:“满洲援剿官兵,岂能久留?将来有恢复州县,何以分守?兵至则贼退,兵去则贼复合。彼逸我劳,甚犯兵家之忌。”(《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九)因此,他主张进兵要安全慎重,不急求事功,而用力于“招抚”。

清兵不敢轻易南下,孙可望、李定国等据有云贵、广西和湖广、四川的部分地区,与清朝对峙。李定国的抗清斗争 孙可望、李定国等所取得的胜利局面,随即由于自相残杀而逐渐瓦解。大西军在取得胜利的时刻,重又走上了大顺军的老路,将领之间,日渐不和。孙可望被推为主,嫉李定国功高势大。孙、李之间,矛盾日深。南明桂王属下的明臣,乘机从中离间。桂王扈从总兵邓凯称赞他们是“离间逆党,奋发忠义于临时。”(《求野录》)南明官员对农民军的敌视和破坏,加深了内部的冲突。一六五三年二月,孙可望领兵至沅州,邀李定国前来议事。刘文秀派人密告李定国,孙可望有意加害,李定国拒不来会,写信给孙可望说:“今虽大局稍有转机,而敌势方张,成败尚未逆睹,正吾侪同心协力,共策复兴之秋,不宜妄听谗言,自相残害,以败坏国家。”(《晋王李定国列传》)领兵自湖南退入广西,向广东进取。清军乘机占领了湖南的一些州县。李定国攻打肇庆,进围桂林,不下。八月,驻军柳州。一六五四年,自柳州出兵,攻破广东高州、廉州、雷州,围攻新会。清广东守将尚可喜向清廷告急。清朝派遣靖南将军朱玛从江西来援,李定国大败。一六五五年春,退守南宁。

南明桂王空无实力,只是大西军复明抗清的一面旗帜。明臣马吉翔向孙可望建策,迫令桂王禅让,由孙可望称帝。桂王大学士吴贞毓得知后,请桂王自安隆急诏李定国领兵入卫。孙可望立斩吴贞毓等明臣十八人,一六五六年初,命刘文秀去安隆,迎桂王来贵州。三月,李定国领兵至安隆,刘文秀转而依附李定国,同送桂王去云南,驻在昆明的沐天波迎桂王入昆明。桂王加封李定国为晋王,刘文秀为蜀王。李定国派部将白文选去贵州,往见孙可望讲和,被孙可望扣留。孙、李的矛盾不可调和了。

一六五七年七月,孙可望起兵反桂王。领兵十四万进攻云南,李定国在曲靖迎击。白文选单骑来见,说已与孙部诸将密约,临阵倒戈。九月,李定国派骑兵五千攻打孙部马惟兴营。马惟兴部与李定国合兵攻孙可望,临阵大呼:“迎晋王!迎晋王!”孙可望军溃败。十月,孙可望去长沙见洪承畴,叛变降清,并向清朝献策进攻云贵。

一六五八年三月,清朝派贝子洛为宁远绥寇大将军,会同洪承畴从湖南进兵。吴三桂、李国翰进兵四川。卓布泰、线国安从广西进兵。四月间,孙可望旧部王自奇、关有才、张明志等在永昌起兵反南明。李定国亲自率兵平定,因而不及增援贵州,给清军造成了进攻的机会。七月,三路清军都进入贵州。九月,清朝派信郡王铎尼到贵州统率清兵,议定:铎尼自贵阳取道关岭为中路;吴三桂自遵义取水西为北路;卓布泰自永顺取黄草坝为南路;洪承畴、洛驻守贵阳。十月,李定国派冯双礼守鸡公背,阻击中路清军;派张先璧守黄草坝,阻击南路清军;派白文选守七星关,牵制北路清军。十一月,李定国率兵三万到南路增援,与清军在罗炎、凉水井(今册亨西)大战,先胜后败。前线传闻孙可望扈卫康国臣充当清军前导,军内孙可望旧部猜疑不安,全线动摇,被清军打败,损失很大。冯双礼、白文选、张先璧诸军也先后战败。十二月十三日,李定国退回昆明。

李定国全线溃败,急商对策。这时,刘文秀已病死,遗书建策入蜀与夔东十三家联合。李定国主张走广南,沐天波等则主张逃奔滇西。十二月十五日,李定国拥桂王撤离昆明,向滇西逃走。清军跟踪追击。吴三桂军攻陷永昌,编筏渡过潞江。李定国设伏于磨盘山,吴三桂渡江上山,将入伏中。明大理寺少卿卢桂生,从李定国军中逃出,向清军投降告密,清军前部已入二伏。吴三桂立即下令,骑兵下马,发炮攻击伏兵。李定国率伏兵力战,自卯至午,短刀相杀,清固山厄真沙里布阵亡,清军败退。李定国的大将窦明望、王国玺也英勇牺牲。李定国在打击了清军后,便到腾越整顿部队,转成滇缅边境,桂王逃往缅甸。

一六六○年四月,吴三桂上“三患二难”疏,请清朝出兵消灭桂王,以杜后患。一六六一年,清军进入缅甸,缅甸献出桂王。李定国出兵截击,失败,六月二十七日死于勐腊,时年四十二岁。次年,吴三桂在昆明杀桂王。

郑成功、张煌言的抗清斗争 桂王、李定国败后,据守福建地区的郑成功、张煌言等又在一六五九年,发动了进军长江的战斗,形成又一次的抗清斗争,也是最后一次高潮。一六四六年清军进攻浙东,鲁王政权的方国安逃跑后,鲁王由张名振等扈从,被郑彩接到中左所(厦门),转至长垣。次年,郑彩、郑联兄弟出兵反清,先后攻占福建的建宁、邵武、兴化三府,福宁一州,漳浦、海澄等二十七县,温、台一带沿海人民响应,声势很大。郑彩奉鲁王,仍用监国纪年。一六四八年,清朝调两广、江浙兵,三路进攻,福建州县多被占领。鲁王大学士钱肃乐死。九月,张名振等占领舟山,接鲁王来住。一六五一年七月,清将张天禄出崇安分水关,马进宝出台州海门,闽浙总督陈锦全军出定海,分路进攻舟山。张名振拥鲁王带领战船攻吴淞,留守大学士张肯堂领兵六千守舟山。八月,清军趁着雾天进螺头门(即蛟门,亦名定关),安洋将军刘世勋、左都督张名扬率领精兵五百,义勇数千,在舟山背城奋战,互有伤亡。城中火药用完,中军金允彦、主事邱元吉跳城,投降清军。清军全力攻破城防,张肯堂全家二十余人,壮烈牺牲。事后,攻城的清兵说:“我军南下,江阴、泾县、舟山三城,最不易攻。”张名振闻讯,回师救援,舟山已经陷落,便与兵部侍郎张煌言扈从鲁王前往厦门。厦门这时由郑芝龙子郑成功(原名森)驻守。

一六四六年郑芝龙降清时,二十四岁的郑成功与郑芝龙断绝父子关系,宣言“背父救国”。与陈辉、张进等九十余人,乘船往南澳(广东南澳县)地方,得到沿海人民群众的支持,组成九千人的队伍,奉唐王隆武年号抗清。一六四七年到鼓浪屿,与郑鸿逵(芝龙弟)部联合进攻泉州、同安、漳浦等地,连续袭击闽粤沿海州县。一六五○年围攻潮州,不下,返回厦门,合并了从兄郑彩、郑联的队伍,自称招讨大将军。

张名振、张煌言拥鲁王到厦门。张煌言对郑成功说:“招讨(郑成功)始终为唐,真纯臣也!”郑成功回答说,“侍郎(张煌言)始终为鲁,岂与吾异趋哉?”(《鲒亭集》卷九)郑成功与二张消除唐、鲁二王之间的旧隙,相互推重,真诚合作,集中力量反攻长江两岸。

一六五二年二月,郑成功攻海澄,清浙闽总督陈锦率兵来援,被郑成功打败,逃回泉州。三月,郑成功攻诏安、南靖、平和,遂围困漳州。清金衢总兵马进宝带兵救授,郑成功纵之入城,增加围城兵力近二十万人,围困漳州达八个月之久。陈锦领兵增援,受到郑成功部队的阻击,顿兵漳州灌口不能前进。家丁库成栋刺杀陈锦,把他的首级送给郑成功,福建的清朝文武官员惊慌失措。十月,清朝驻防浙江的固山厄真金砺,率领援军来漳州解围,郑成功退守海澄。一六五二年冬,张煌言秘密回到吴淞、天台,联络各地抗清斗争力量。一六五三年春,张名振带兵进入长江,郑成功派陈辉等领兵二万,进屯崇明,攻破镇江,登金山,遥望石头城(南京),拜祭明孝陵。原来长江上游约定响应的抗清义师,没有动静,遂退兵到崇明的平阳沙。十二月,崇明清兵万人,乘冻涉江来攻,张名振、张煌言亲自领兵左右冲击,全歼来犯的清军。

顺治十一年(一六五四年)正月,长江上游有人送来愿为内应的腊书,张名振、张煌言与陈辉等会合,率海船数百艘,再进长江,攻瓜州、仪真,一直到燕子矶(南京江边),等待上游消息。四月,还没有动静,便率水师东下,进攻崇明。郑成功派陈六御、程应蕃增援,复进镇江,焚毁小闸,到仪真烧粮船六百只,获得船只达五百艘。张名振带砂船六十只,泛海到登莱,远及朝鲜沿海。这三次进军长江,在江浙地区影响很大,有不少人参加抗清斗争。原福王政权中的诚意伯刘孔昭,也跟随张名振、张煌言进长江作战。当时有人反对这件事,张煌言解释说:“孔昭之罪与马、阮等,然马、阮再卖浙东,而孔昭以操江亲兵,栖迟海上者盖累年矣。则其心尚有可原。”(《鲒亭集》卷九)一六五五年,郑成功推张名振为元帅,陈辉、洪旭、陈六御为副,率领二十四镇兵,再进长江。清朝宁波守将张洪德、舟山镇将巴臣功、台州副将马信等先后投降。不幸张名振中途病逝,第四次进军长江的计划,又未能实现。

郑成功曾被唐王赐国姓朱,因而又被人称为“国姓爷”。他始终以忠于明室,复兴明室为职志。改厦门为思明州,依明制设立六部分管政务。一六五五年,鲁王去监国称号,次年移居南澳。桂王被李定国迎入云南,鲁王向桂王上表称臣。郑成功自一六五○年即与李定国互通声息,接受桂王的号令,配合作战。一六五八年,桂王加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张煌言为兵部左侍郎。清军进攻云贵,郑成功与张煌言大举出兵,展开了向长江地区的第五次进攻。

一六五八年秋季,郑成功、张煌言率领大兵十七万,其中五万人习水战,五万人习骑射,五万人习步击,以万人往来策应,万人为“铁人”。“铁人”披铁甲,耸立阵前,专砍马足,最为精锐。大军到浙江,攻克乐清、宁海等地,在羊山遇到台风,损失巨舰百余艘,漂没战士八千余人,郑成功、张煌言被迫撤回厦门。桂王、李定国败后,一六五九年五月,郑成功、张煌言进军长江,再次发动对清军的进攻。当月,攻克瓜州、镇江。六月二十二日到达江宁,从仪凤门登陆,在岳庙山屯营。张煌言建议说:“师久易生他变,宜分兵袭取句容、丹阳等城。”郑成功未能采纳这个正确意见。七月初五日,芜湖降书至,郑成功命张煌言带兵控制上游,防备江楚援兵。张煌言审度形势,分兵出击。一军出溧阳,攻广德;一军镇守池州,截断上游援军;一军攻和州,保卫采石;一军入宁国,攻徽州。他传檄大江南北,各地人民响应,清官归降,一举收服了太平、宁国、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二县。张煌言考察官吏,安抚地方,一时各地人士都到军门接受指示,参加抗清斗争,江南震动。

郑成功在江宁城下看到的情况是:巡抚以下官员都要逃走,松江水师提督马逢知已经送到降书,总督郎廷佐也来信接洽投降,其实是缓兵之计。郑成功临阵轻敌,误认为大局已定,江宁旦夕可下,不攻城,不打援,八十三营大军牵连立屯,警戒不严。清廷此刻则如临大敌,顺治帝甚至准备领兵亲征。清廷命令自贵州回京路过江宁的军队进入江宁城内,增强作战力量。一六六○年六月二十三日,清军骑兵出击,攻破郑成功的前屯余新营。次日黎明,清军倾城出击,郑成功已命令部队离营,屯扎山上,摆设挨牌、火炮,列阵迎敌。清军来攻,郑成功退却,大将甘辉被俘牺牲。郑成功撤走镇江等地驻军,从长江出海。

张煌言得知郑成功出海,清总督郎廷佐已派水师截断长江,便决定进军鄱阳湖,号召江楚人民进行抗清斗争。八月初七日,船到铜陵,被清援军打败。抗清义士魏耕请赴英霍山寨,张煌言焚舟登陆,率军数百人前进。不久,被清军冲散,张煌言与一卒一童,从建德、祁门乱山间,经休宁、严陵、东阳、义乌,出天台,到达浙东海滨,招集散亡,在台州沿海的小岛上暂驻。次年春初,回到临门。

郑成功在十六年中六次进军失败,东南沿海州县,屡得屡失。江宁败归,更加自感难于发展。台湾通事何斌建议东取台湾,说:台湾沃野千里,可以立国。张煌言在临门写信劝阻,说“军有寸进而无尺退。今入台则两岛(金门、厦门)将来恐并不可守,是孤天下人之望也。”(《鲒亭集》卷九)郑成功不听。一六六一年三月,留子郑经守厦门,亲率大军三万乘海船百艘,进取台湾。

明朝在台湾设有巡检所统辖,驻兵澎湖。万历、天启以来,福建即有大批居民移住台湾。一六二四年,荷兰海盗殖民者窃据台湾西南的海港鹿耳门。次年,又侵入台南修建赤嵌城(今台南)。一六二九年(崇祯二年),福建大旱。郑芝龙招集流民数万人去台湾垦荒,收取租赋(《鹿樵纪闻》、黄宗羲《行朝录》)。这时,台北的鸡笼(基隆)等地,被来自吕宋的西班牙海盗所占据。一六四二年(崇祯十五年),荷兰殖民者又从西班牙殖民者手中,夺取了鸡笼和淡水,对居民进行残暴的掠夺。一六六一年四月,郑成功军经澎湖,到达鹿耳门,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顺利击败荷兰殖民者,进而攻占赤嵌。荷兰殖民者以揆一为首,据守王城(台湾城,今安平),郑成功军围攻九个月。十二月十一日,揆一投降。郑成功放揆一回国,逐走荷兰殖民者,收回台湾全部领土,改称台湾城为东都,设一府二县。次年五月,郑成功在台湾病死,年三十九岁。子郑经自厦门去台湾,继承郑氏的统治。张煌言继续在临门坚持抗清。鲁王寄居金门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