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 - FTChinese.com - 从“盛世华章”看中国文化情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0:29:47
从“盛世华章”看中国文化情怀
作者:罗宾·莱恩·福克斯(Robin Lane Fox)
2006年4月7日 星期五


寒料峭。在多数英国园丁的记忆中,今年3月初的天气似乎比往年要冷一些。我钦佩那些小小的、含苞待放的花蕾所表现出来的活力,特别是那些娇嫩的鸢尾花,但我可不愿成为它们其中的一员。我一直想给花草们培培土,但霜冻迟迟不愿离开花床。于是,我远远的抛开这古怪的天气,逃往另外一个时空。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正在举办名为“盛世华章”(China: The Three Emperors)的展览,并将一直持续到4月17日。成群结队的观众早就对这些出自1662至1795年间的中国画和精美展品惊叹不已。大量文章向我们描绘那些大幅画卷所展现的宫廷生活和朝廷仪式的详细情况。不过,有关这些精美画作所表现的花卉布局、花卉含义和园林,则很少被提及。这显然是园丁们所熟知的世界,它精湛无比,却和我们自己的风格十分不同。
或许皇家艺术学院的介绍目录已经提及了这一点:就在此次展览所表现的那个年代之间,西方人首次读到了描述壮观中国园林的文字。1749年,首篇用欧洲语言详细描述中国园林的文章出版。它就是法国传教士、中国当朝皇帝御用画匠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用法语写的一封信。

 
 
圆明园
在这封信中,王致诚描绘了圆明园(Garden of Perfect Brightness)的景象。这是乾隆皇帝在北京近郊平坦的土地上建造起来的一座园林。它规模宏大,但却将错落有致的规划与更具私密性的特征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在圆明园中有许多亭台楼阁、假山异石、花坛苗圃和蜿蜒流水。有意思的是,在王致诚写信描述之前,这座浩大的园林还不为那个时代的英格兰园艺师所知,这些好辩的园丁当时还在就斯托(Stowe)时代的风格和“能人”布朗(Capability Brown)的设计争论不休。
那些描绘这座已不复存在的园林的巨幅画卷极为壮美。然而,在我看来,引人入胜的是那些尺寸较小的画作、或者没有皇帝露面的画作中时常出现的花卉。
这些花大多富有深远含义,特别是那些最常出现的桃花、牡丹、梅花、杏花以及有点像可爱的泡桐树的植物所开的花。它们可能被用于表示一种皇族讯息,象征着千秋万代。它们还是数量众多的后宫嫔妃的象征。皇帝将这些嫔妃封为不同等级,这很大程度上就像我给那些有望上大学的年轻人的考卷打分一样。
《红楼梦》
此外,花卉还与那些令其寓意深远的古代诗词和碑铭颇有渊源。和我们现在一样,那个年代也有对花卉与园林之美的狂热追求。若要理解这次展览的意境,最好莫过于阅读一下中国名著《石头记》(Story of the Stone)——它正是著于18世纪。我有一本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翻译、企鹅出版社(Penguin)出版的译本,只不过书名题为《红楼梦》(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我们来依次仔细观赏12幅《胤妃行乐图》。这些画卷是在18世纪早期由画师为四阿哥(也就是之后的雍正皇帝)所绘制的。第6位妃子不仅佩戴色彩艳丽的发簪,还身着一套浅灰色华服。她四周是一排低低的以竹子搭成的棚架,棚架前方伫立着雍容华贵的皇家牡丹,其中还有一种我此前从未在现实花圃中见过的淡紫色品种。棚架的竹竿之间,玫瑰花茎纵横交错,粉红色和白色的玫瑰娇艳盛开。我觉得其中的白色品种颇似白色木香玫瑰,而画作绘制的时间比这种珍贵植物被带到西方园林早了100多年。
 
在第10幅妃子图上,不仅绘制了栩栩如生的猫,图中花瓶内还插着一些妩媚动人的菊花束,并蕴含一则花语。受此触动,我将其中至少3幅妃子图归入极品之列。
乾隆
继续观赏其它作品。有一幅画作描绘了一个壮观的场景,17位阿哥与侍臣簇拥在雍正帝四周,在具有象征意义的前景中,木兰、桃花和众多牡丹竞相绽放,黄色、淡紫色和白色的花卉从石缝中探出头来,颇为惹眼。过去20年里,随着西方人重新前往中国和日本探寻鲜花品种,这些牡丹品种的后代越来越多地进入专业交易。这幅画作可能是为雍正皇帝第四子而绘制,他后来继承皇位,是为乾隆帝。这幅画是他献给父皇的贡品。
数个世纪之后,我们接触最为密切的是那些游走在宫庭边缘的个人和文人。其中一些人画工高超,而在这次展览会上,240号之后的展品令人心驰神往。他们对误遭世人藐视的菊花喜爱有加,令我深有同感。在观赏过一些展出的画卷和诗词之后,今年秋天,我将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种植的菊花。其中一幅画作描绘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场景。这两句诗的作者是大约1500年之前的一位诗人,他与我们的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处于同一时代。
 
“采菊”的目的,为了将菊花浸泡在一种饮料之中,可以延年益寿,而诗中的“南山”正是长寿的象征。在中国受过教育的阶层中,许多人以长寿为理想。他们甚至相信,食用一种“长寿真菌”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而在我看来,这很可能是一种将生命迅速缩短的做法。
恽寿平
恽寿平成了我的新偶像。他在经历了非凡的一生之后,于1690年去世。他的父亲曾与入侵中原的满人作战,失败之后削发为僧,也因此与自己的儿子失去了一切联系。然而,一位满族将军的妻子救了年幼的恽寿平,并带着这个孩子到一座寺庙烧香拜佛。恽寿平的父亲碰巧在这家寺庙出家,两个人就这样奇迹般地团圆了。恽寿平向他父亲发誓,尽管他受到的教育,他永远不会为满清胜利者服务。
 
因此,恽寿平选择了隐退,并在躲避仕途生活的时候画出了最美丽的花卉。"a wisteria vine of a thousand feet, half hanging from heaven . . ."(中文大意:千尺紫藤园,悬浮在半空) 黄花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萱草属植物,是他最美丽的画作及题诗的主角。"How to make a peaceful courtyard? Plant this often. Loving its bright foliage is enough to forget worries." (中文大意:如何营造宁静的庭院?多种这种花。其明快色彩足以令人忘记忧愁。)而在英国南部维斯利的RHS花园,黄花菜被用作地被植物。
恽寿平也曾在一句寓意诗中委婉地表达政治见解。他有一幅作品,是我所知道的第一幅描绘蚕豆花的画作。在这幅画中,白色与深紫色的花朵和柔软的叶子挤在一起,似乎要挤出画幅边界。这幅画的题诗解释道,观赏者不应认为"heaven loves silken threads" (中文大意:天上爱丝线)这是拿蚕豆的柔软讽刺狡猾的政府官员为自己牟利,"pinching cash like silk from cocoons"(中文大意:敲诈勒索,就像从蚕茧抽丝)。 这幅平淡的画作,仿佛是对逃税和精心布置的离岸公司迷宫的讽刺。我非常希望英国文化大臣看出这其中的含义,并且亲自播种蚕豆,以便今夏供人参观。
译者/梁鸥 刘彦 陈家易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