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市偏街陋巷的图书大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2 19:23:32
旧书市偏街陋巷的图书大集

  记者 张贤达 实习生 刘振兴

  长春是一座文化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于是,我们在这座城市中看到了大大小小的书店,也常常盼来规模盛大的图书博览会。在众多以书会友的形态中,还有一种民间力量形成的书市——“旧书市”。“旧书市”以买卖旧书、老字画以及散落在民间的档案、资料为主。沉浸其中,便会发现此中亦别有洞天,自有一番乐趣。

  ■上世纪40年代末:旧书市遍地是“东北货”

  据省社科院研究员、溥仪研究专家王庆祥介绍,伪满时期,溥仪运来了很多珍贵的古玩字画,并把它们存放于今伪满皇宫博物院内。1945年,日本宣布战败前夕,溥仪挑选了一些珍贵的古玩字画仓皇出逃,伪满皇宫陷入了十几天的无人看管期。其间,很多长春市民拥进伪满皇宫,抢走溥仪剩下的古玩字画。就这样,这些古玩字画散落到了民间,人们称其为“东北货”。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在光复路及新民胡同一带的旧书市上遍地都是“东北货”。“因为得来容易,而且数量特别多,卖方又不懂这些物件的价值,很多人都花了很少的钱买到很珍贵的东西。”王庆祥说,“我有位同学的父亲手里有一件‘东北货’,在改革开放初期以2000元的价格卖了。时隔不久,买方拿到市场上,转手就卖了两万元。”

  这些“东北货”的价值究竟有多大已经永远无法统计了。但是从今年80多岁的杨秀森老人回忆中,人们仿佛可以触摸到这些传世之物的含金量。“上世纪50年代,我在长春市公安局工作。有一天,领导派给我一个任务,让我把一幅画送到沈阳,嘱咐我保护它必须像保护生命一样。”到了沈阳,经国宝鉴定大师杨仁凯认定,杨秀森才知道自己护送的竟然是无价之宝《清明上河图》。

  ■上世纪80年代:旧书市里可以淘“金子”

  在省政协常委、民俗学会会长施立学的记忆里,上世纪80年代,长春旧书市在“大庙”西侧。“当时书市上约有三四十家卖书的,书也相对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据常去旧书市的一些老人介绍,那时70多岁的著名藏书家上官缨(原名潘芜)老先生每周都要去旧书市淘书。老先生淘书时,几乎是趴在书堆上,一本一本地挑。上官缨的儿子潘俊先说:“我父亲一共藏有4万多本书,约有三分之一是在旧书市上买来的。这些书都很珍贵,不仅有沈从文、张伯驹的手稿,还有成套的线装古书。”

  当时,上官缨老先生看到自己的一些老友去世后,藏下的书被后人当做废品卖了,深感痛惜。他想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处理好自己的藏书,让这些书有机会被更多的人阅读。于是,他联系了长春图书馆,将3万余本图书捐给该馆。

  上官缨老先生爱书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很多读书人,历史文化爱好者房友良就是其中一位。他说:“我当年把所有的零花钱都投在小人书和评书上了,今天回头来看,这些旧书不仅使我对历史和文学有了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我的视野,使我的心灵少了很多羁绊,变得更为明亮。”

  ■上世纪90年代:长春旧书市闻名全国

  在常人看来,若在寒冷的冬天,五六点钟起床,顶着凛冽的西北风,一个人打着手电筒在冷冷清清的街路上行走,这多少有些艰难。可是对于这些喜欢逛旧书市的人来说,这却是常事。省民俗协会会员刘爱丽就是其中一员,每个周末5点起床逛旧书市这个习惯,她已经保持了30多年。

  在刘爱丽的印象中,上世纪90年代是长春旧书市的黄金期。那时的旧书市在四分局附近,沿着马路摆出1000多米,有很多外地人慕名前来购书。

  “毛边书”是当时旧书市的抢手货。所谓“毛边书”就是印刷的书装订后,“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削”。若要看书,就得耐着性子,将书页一一裁开,摸起来毛茸茸的。当时对“毛边书”不甚了解的刘爱丽有一次在旧书市看到了“毛边书”,便随手拿起了几本来看,谁知她扔下一本到书摊上,身后就伸出五六只手去抢那本书。刘女士事后才知道她扔下的那一本是最有价值的。

  经过多年的实践,刘爱丽如今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旧图书和珍贵资料,这为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料。

  省直机关干部姜先生也是旧书市上的常客,他经常在周末早上去旧书市淘书、买资料,下午回家将资料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装集成卷,如今已攒下千余卷。姜先生依靠这些宝贵的原始材料,写下多篇反映中国现代史某一历史时刻特征的文章,成为专家。

  步入新世纪以来,长春旧书市一度安家新疆街,后来又经历了几次变迁,但长春人对旧书市的感情却一直有增无减。

  潘俊先说,上官缨老人晚年时腿脚不便,几乎不去旧书市了,可是2009年4月,在老人去世前一周,“老爷子坚持要去趟旧书市,看了很多老朋友,还买了两本旧书”。

  上官缨老人去世后,此事成为旧书市上一段让人无限感慨的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