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難言之隱:不參加科舉考試是因身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17:55:01
李白的從叔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說李白是:“隴西成紀人,涼武昭王暠九世孫。蟬聯圭組,世為顯著。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為名,然自窮蟬至舜,七世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嘆焉。神龍之始,逃歸于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那麼李白家曾經改換姓名,而且是“逃歸于蜀”的,與《新唐書》所說“遁還,客巴西”是一致的。另一個資料是:宣歙池等州觀察使范傳正為李白所作的墓志銘《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並序》所說李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譜諜。公之孫女搜于箱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數行,紙壞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計之,涼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于啐葉,流離散落,隱易姓名。故自國朝以來,編于屬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為名。高臥雲林,不求祿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天子之姓)以復姓,先夫人夢長庚而告祥,名之與字,鹹所取象。”

  李白和李唐王朝都自稱是涼武昭王李暠的後代,《晉書》說李暠:“字玄盛,小字長生,隴西成紀人,姓李氏,漢前將軍廣之十六世孫也。”可是《史記》、《漢書》都說李廣家被滅門了,唯一留下的就是投降了匈奴的李陵一支。

  李陽冰所說其祖先:“中葉非罪,謫居條支,易姓為名。”這不就是暗示他就是李陵嗎?李陵降匈奴後,單于賜姓拓跋氏,“隴西士大夫以李氏為愧”,所以李陵之後到了唐朝“潛逃”回來以後,也還是不願意公開承認自己是李陵後裔,編出一些故事來擾亂視聽,也是很可能的,加之那時的“外調”工作也不發達,所以他的身世就更變得撲朔迷離了。

  《晉書》還說李廣的曾祖父李仲翔:“漢初為將軍,討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眾寡不敵,死之。仲翔子伯考奔喪,因葬于狄道之東川,遂家焉。”李陵一支改了姓,隴西李氏的李暠一支是不改姓的,他們並非同一支的李氏。

  天寶元年(742年),唐玄宗下詔,宣布李暠為始祖,“涼武昭王孫寶已下,絳郡、姑臧、敦煌、武陽等四房子孫,並宜隸入宗正,編諸屬籍。”于是“絕嗣之家,難求譜諜”的李白家,也成了李暠的後裔。天寶二年(743年),玄宗始特批準李白隸于宗正寺,亦被編入皇族戶籍管理。毫無疑問是玄宗的厚愛開的後門,但即使如此,唐皇室也從未明確過李白的同宗身份,其內情則相互間可以心照不宣。李冰陽說:“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伯陽”是化胡的老子,太白金星也是西方之星,這都表明了李家始終不肯忘記自己家族的歷史。

  初唐以後科舉考試成功的大多數是“官二代”,即便其父當過小小的武官“任城尉”,他想要擠進太學裏,走正常的科舉考試之路,也是希望渺茫的,更何況他還有一個家族歷史的沉重包袱。這就決定了他“天生我材必有用”,要用走學道、當酒仙,包括讓高力士脫靴來顯示自我的存在。不能簡單地說他不屑于科舉,因為“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那不是他能走通的路。(摘自香港《文匯報》 作者:龔敏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