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资本剥削,只有权力剥削—破除资本家剥削的神话-废话一筐-搜狐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4 05:14:34
 没有资本剥削,只有权力剥削—破除资本家剥削的神话

作者:人类主义信徒

在市场交易中,因为属于自愿的交易行为,只要交易不存在欺诈,交易行为就是公平的,符合善的伦理价值。经济学上的表述叫着帕累托改善。
市场经济制度的批判者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他们从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去寻找不公平,从而为恐怖主义的抢劫行动提供合法性依据。


马克思通过其剩余价值理论来揭露资本剥削的秘密。由于马克思已经在前面把商品的价值认定为“人类劳动的凝结物(价值)”,所以,他就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只有工人的劳动才是商品增值的原因,这是很有说服力的——如果不怀疑他的劳动价值论的前提的话。但是,我们已经揭示出(参考【人类主义伦理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交换价值并不等于劳动价值,劳动价值只在生产中转化成了有用价值的一部分;如果劳动没有创造有用价值,即使劳动消耗再多,也不可能具有交换价值。
资本家投资购买商品生产的各种原料、设备、技术和工人的劳动,开始商品生产,等到产品销售出去之后,扣除一切成本,他获得盈利。马克思把这种盈利称为资本的增值。但是,这个增值不单是雇佣劳动创造的,这个增值,可以根据前面提出的商品交易的基本公式(交换价值=商品使用价值×需求/供给)来加以解释。商品增值的来源在交换公式中很明白,第一是商品具有的使用价值的增加,第二是需求大大超过供给所形成的价格上涨。商人还可以通过广告宣传、通过选择适当的时机投入市场以及控制商品数量来使已定型的产品增加交换价值,这种在商品已定型后的增值就来自于供需原则的运用,推销商品的技巧、广告的宣传是从心理上增加了对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认可程度(有助于有用价值向使用价值转化,也有可能出现商业欺诈,购买者会由于知识、经验的缺陷而搞不清楚商品的有用价值的真实情况而上当)和需求欲望。


利润=商品使用价值×需求量/供给量-成本。


商品的使用价值来源于商品的有用价值。在商品交换之前的生产过程,就是制造或者创造商品有用价值的过程。既然生产的作用只是增加产品的有用价值,那么,在生产中创造商品有用价值的因素也就创造了商品的核心增值(独创性产品还创造了需求大于供给这一变量)。是什么因素造成商品的有用价值增加呢?


结构决定功能,决定价值,商品有用价值来源于商品的结构。商品生产,就是利用工具、技术进行合乎设计意图的结构组织。企业生产,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小的结构与环节都要起作用、起不同的作用,各种材料、能源、生产工具以及商品设计、生产程序与管理的设计,在这些不同的要素共同作用下生产出产品。显然,生产中的所有元素都发挥了作用,都参与了商品的缔造,从而都是商品新的效用的来源,只有贡献大小的差别。
企业的核心是技术(包括管理技术),技术水平决定产品的质量和功能。企业的灵魂则是企业的决策者,决策者的能力、意志决定了整个企业的命运(其它的个人在该企业中的命运也将取决于这个决策者)。
显然,工人的劳动只是生产中的一个因素,而且不是决定性因素,更不是唯一的因素。而且,一般工人在企业生产中,只提供体力、肢体工具,他的作用是一种自然功用,并没有创造性,而是与生产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电力等各种因素构成一种合力。真正起能动作用的是生产的设计者、创造者,生产目的、生产技术、管理技术、设备配置,这些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其实是科学技术的作用(从而也是科研、技术和管理决策人员的作用)。这种决定性的作用既可能是资本家承担,也可能是专业技术、技能人员和科研人员承担,也可以直接向市场购买(比如购买专利购买先进的设备,购买职业经理人),但绝不是由占多数的机械性劳动者承担。
当然,在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的时期,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应该说是体力劳动者和自然资源,比如传统的煤炭开采,当时就靠工人用铁锹在地上向地下挖掘,用体力把煤炭从地下背上来,虽然工人付出了巨大的辛劳乃至健康和生命的代价,但工人的报酬也只能依据“工资=劳动力使用价值×需求/供给”的交易规定支付,而不是根据煤炭开采的利润来决定,因为煤炭开采的利润,在很大程度上还要根据煤炭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在马克思时代,低技术生产格局还相当明显,资本家确实有“不劳而获”的成分,但是,毕竟资本家提供了原材料(如矿藏)、必要的设备,而工人提供的是体力和肢体工具。资本家之所以可以“不劳动”,在于他付出了大量的非人力资本这一成本,而且这种资源比劳动力更稀缺,根据一般的供需原则,自然资源比人力资源有更大的交换价值。这表明,即使在马克思那个时代,商品生产,都是一种共同投资(工人的出资就是他的体力和肢体工具)的生产,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而人力资源的相对过剩,这导致了工人工资的低贱,与商品生产的方式无关。


历史进化到二十世纪,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它使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日益降低,技术设计、工具发明、信息性娱乐产品(包括艺术)等等就完全是智力的产物,这些产品的经济效益就理所当然地由创造发明者占有最大份额。但是,由于大型科研项目是一种集体协作的产物,往往形成资本控制智力的局面,也就是,一个资金雄厚的企业,通过雇佣一个科研群体来完成产品创新,在利润分配上就往往是资本投资者占据主动。像比尔·盖茨建立的微软企业里面,他之所以不亲自编写程序而能获得最多的收益,那是因为:a.微软首先是由他创造的,因此,依附于这个首创产品的后继产品理所当然要支付前期创造的成本收益,b.他在企业中从事重大的决策,以及他所有的别人不具备的号召力,这种力量对一个企业是很重要的,c.微软的品牌性垄断产生了垄断效益(所谓强者通吃),d.最重要的一点,是股份制这种分配方式使他合法地得到最大的份额。


在很多时候,资本家(或董事们)掌握了产品收益的分配权,这在资本家与工人的合作中对工人有不公正的一面,资本家有条件克扣工人应得的份额(而且在以追求最大利益的功利原则的驱使下,没有约束的权力就一定导致不公平),但这应得的份额不可能按马克思的剩余和必要劳动价值的方式确定,如果这样,生产中的利益就该全归工人占有,资本家无利可图,商品生产就不可能产生。
我们必须明确,产品的最终增值,工人的作用只是一部分,生产设计、管理、技术的应用,原材料、设备都要起不同的作用。


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贫困,一方面由于当时人口增加,使工人的劳动价格因供求关系而降低,另一方面是当时的土地制度的私有化导致大量农民失去生存的传统环境,不得不成为只拥有肢体工具和体力的城市无产者。中国今天之所以能够长期保证社会稳定,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平均化的土地使用权制度使庞大的打工群体进退自如,生活有了最基本的保障,否则,历史上的暴力运动绝对会很快重演;第三个原因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社会总的财富短缺,即使资本家很仁慈地把他的多余(超过个人消费)的财富分给工人,也不会使工人富裕,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中也证明了,消灭了地主、资本家之后,工人、农民还是很贫困、生活还是很艰难,这就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的。我们不否认在人性自私的市场经济初级阶段,贪婪、唯利是图的资本家会凭借其拥有生产资料的主导条件拼命压低工人工资,用最廉价的方式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工人要求基本的生存权利的斗争也是应该的,但要想通过阶级斗争致富却是非正义的,想通过阶级斗争、夺取资本家所有的生产资源(如果这种资源是合法的,夺取它就是强盗行径),就达到理想社会也是不合理也不现实的。消除不公正,只能通过制度变革,消除贫困,则只能通过科技发展、生产扩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总的财富不断增加,虽然资本家的财富比工人增加更快,但总的来说工人富裕化了,工人的相对贫困和绝对的富裕化同时存在。历史事实表明,工人不仅满足了生存,也提高了生活质量,他们也有了个人积蓄,也能去度假旅游,也能进行投资。一些高科技行业,其雇员都是拿着高薪的科研人员,他们中的一些佼佼者,只要愿意,只需要辛苦几年就可以退休!这充分证明资本家发工资的尺度不是“必要劳动时间”。
工人的劳动力价格不是根据其生存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而设置,工资报酬不是按照劳动者刚好养活自己或者家人的社会消费水平来做标准,而是遵循商品交易的一般原理:人的交换价值(报酬)=人的效用×需求/供给。当一个人掌握了特殊的技能,他不但可以因为效用获得高报酬,还能够因为竞争对手少需求大而获得更高报酬。人的效用包括这个人各种才能,帮助企业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包括人际关系(在中国这样的社会还包括权力背景,所以,一些政府官员退休后或者在任就能够获得高薪聘请)。那些靠出卖劳力为生的人完全可以参照上述交易原理,提高自己作为人才的技能,也就可以在市场交易中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劳动力市场化的好处就是激励劳动者提高自身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银行贷款可以使一个赤贫的人成为老板,成为企业主;现今企业发展出股份制企业的经济合作模式,这一模式进一步使资本家身份向全社会开放,谁都可以通过股票市场成为股东,也就是现代企业的老板!这也就宣告阶级理论的彻底终结。哪里有什么阶级呢?有的只是不断变化的阶层,这些阶层对所有人开放,凭能力去取得。(但血缘继承制度会导致阶层分化和固化。)

资本不具有《资本论》所揭示的那种剥削功能。资本之所以有增值功能,不仅仅是由于资本购买了劳动,更是由于资本是一般等价物,也就是一般使用价值,它可以转化成原料、设备和先进的技术,可以变成某种生产活动——创造有用价值从而也就是创造财富的活动,从而具有增值的功能。在今天,一万个普通劳动力也可能没有一个计算机软件的增值能力(虽然软件也不过是人创造的,但它一旦被创造出来,它就变成一种工具——能够完成由很多人在相同时间无法完成的工作)。资本的这种增值并不导致剥削。在所谓的知识资本时代,比尔·盖茨等人通过贷款建立企业,又通过技术的手段来创造财富,他的企业造就了许多打工的亿万富翁,这表明这种商业和工业活动是正义的、是不存在所谓的剥削的。
当然,人与人之间拥有外部资本的差异达到一定程度,也就会造成人际不公平,无产者不能建立企业(这种情况在今天已经得到改观,因为现代社会已没有纯粹的无产者,人的智力业已成为现代社会最有价值的资产),也就无法获得生产中的增值,无产者与有产者之间就由于财产关系的不平等而产生更大的不平等。关键是,这种不平等的财产关系的来源和形成过程是否合理。由于个人能力、机遇、人生态度而造成的不平等财产关系是合理的,由于暴力、等级特权、血缘继承产生的财富的不平等是不合理的。所以,消除社会不公,就应是消除暴力掠夺、消除等级特权、改革血缘继承制度,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剥夺有产者的财产。
现代社会的竞争主要体现于个人能力的竞争,而人的能力主要来自教育和经验。所以,一个正义的社会应该保障人人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条件,当有的人因为家庭(也就是血缘继承制度)的原因不能获得正常的成长条件,就应该有社会救济。

 

正因为财富生产方式的变化,日益打破劳资界限,知识型、技能型劳动力资源在生产活动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上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使资源配置向智能层面倾斜,一个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可以融资,一个拥有经营策划能力的人也可融资。企业不再为少数人垄断。以前是资本雇佣劳动,知识经济时代,则出现知识创意雇佣资本!

 

事实上,在一个不民主的专制社会,反而有权力的剥削——通过权力直接占有公共资源,垄断公共资源,在政治上通过任命的而非选举的人事制度剥夺其它人进入权力机构的机会,通过垄断银行占有社会资源的配置权利,通过优厚的公务员福利制度把作管理社会之用的纳税人税金装进自己口袋,通过权力寻租同行贿者共同掠夺公众的利益,通过权力垄断让公众支付垄断利润,通过传媒的垄断而剥夺其它人追求真理和传播自己的思想的权利……在科学技术已相当发达的今天,在个人的肉体生存变得更加容易的今天,已没有比精神上的奴役更让人痛苦的了。所以资本主义不是一个剥削社会,而专制等级制度的社会才是典型的剥削社会。在中国,存在城市人口对农村人口的制度性剥削;垄断企业通过垄断定价,形成为其他消费者的剥削;垄断权力通过垄断资源配置权力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并通过高福利获得更多经济上的报酬,加上寻租的普遍,这种社会模式也就典型的剥削社会。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市场经济中的商品交换与生产,工人与资本家的生产合作,都不具有必然的剥削性质。经济学家还可以通过一些数学模型,分析生产中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建立合理的标准,从而可以规范企业主付工资的行为,从而彻底消除剥削的可能。另一方面,在私有制度之下,虽然没有剥削,但仍然有不公正,这种不公正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起点的不平等。在国与国之间,由于技术水平的不同,在平等的市场原则之下也会产生不公平,这会造成贫富两极化。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打破地域、民族、国家的壁垒。显然,世界统一的理想,从康德时代到今天,依然只是一个远景。而打破它的力量就是市场,是全球化。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经占据主导,原先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转化,这是生产力发展对工人的一种解放。工人从体力型向技术型和智能型转变,这就增加了工人劳动的有用价值和由此形成的更多的交换价值,而且,工人的智力由教育形成,这不能被他人占有,因而,占有的不平等也会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而改变,当社会财富、社会经济地位取决于个人的教育水平,人与人就变得更为平等,现代社会里,也已出现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超过企业主的现象——原因在于知识和技术资本的有用价值大过了非技术资本。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马克思的资本剥削理论的深远影响,导致了很多落后的第三世界国家不敢利用外资,也就不能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生产,从而使其社会发展得不到更好的推进,使这些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远(印度就是其中之一)。而那些向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开放的国家和地区,往往很快地获得了工业化,甚至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这表明,资本论的错误逻辑也给落后的、被奴役者带来了深远的灾难而不是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