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向是根本 真实是生命 特色是活力所在 ——与新闻同行和新闻院校师生谈“两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3:28:28

导向是根本 真实是生命 特色是活力所在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站 www.scio.gov.cn | 发布:2010-12-20 | 

.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

    编者按:11月24至26日,来自中央新闻单位和全国31个省区市的部分中国新闻奖暨长江韬奋奖获奖者在京召开“两奖”高端研讨会,与新闻单位的同行和新闻院校师生一起交流经验。会上,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翟惠生就业界热点和新闻工作者成长的话题和大家一起进行了探讨。

    导向是根本真实是生命特色是活力所在

    ——与新闻同行和新闻院校师生谈“两奖”

    我是从编辑记者走过来的,期间也获得过中国新闻奖和韬奋新闻奖。但那时没有获奖者集中交流的研讨会。现在终于有了这样的机会,这也是中国记协为新闻界提供服务的一种进步。作为两奖评委会成员,我不能说无一遗漏,把所有最好的新闻作品、最优秀的编辑记者都评了出来。但可以说,每届中国新闻奖的获奖作品一定代表了这一年新闻报道的骄人成绩和最高水平,每届长江韬奋奖的获得者一定是全国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那么,两奖评选究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些优秀作品和优秀人物究竟告诉我们什么规律?可否用三句话来概括:一、导向是根本;二、真实是生命;三、特色是活力所在。这三句话不是新话,但它是带有规律性的实话。下面,结合这三句话,谈谈我的一些认识,与大家交流。

    第一句话:导向是根本。

    导向是新闻本身固有的,是客观存在。新闻报道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但对客观事实的选择、加工、提炼的过程却是人的主观意识作用的过程,都体现出导向。因此说,新闻报道本身内含导向。美国前总统林肯说过:“你有舆论的支持,无往而不胜,没有舆论的支持,无事不败”。其实,这讲的就是导向。如何实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关键是十二个字:不缺位,重引导,真贴心,留余地。

    1.不缺位。2009年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大事多、难事多。反映在新闻报道上,就是《人民日报》在国庆60周年前夕刊登的评论《改变历史的“北京时间”》,是新华社全景再现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通讯《走向希望的春天——来自地震灾区的报告》,是中国军网的网络专题《国庆大阅兵》,是《科技日报》的消息《中国首次提出“人类泛基因组”概念》……获奖作品集中反映了大事难事、热点焦点,做到了关键时刻、重大关头的不缺位。跟往年相比,今年获奖作品有一个变化,是涉及突发事件的报道数量明显增加。可以预见,在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外各种突发事件还将持续增加,这对新闻媒体提出了新要求。传播学认为,新闻首发信息形成“第一印象”后很难改变。正是基于这一点,西方媒体才不惜一切代价抢夺新闻首发权。对新闻媒体来说,越是重大事件、重要关头,越要争取第一时间,赶到第一现场,发出第一声音,形成第一印象,掌握引导的主动权。要注意持续性的全程引导,不只是抢占首发点,更要主导整个舆论进程。要树立失语就是失职,迟到就是被动的意识。正确导向必须通过话语权来体现,只有掌握话语权,才能赢得主动权。

    2.重引导。开放社会,各种力量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并试图通过新闻媒体来影响和争夺社会,最终实现和维护自己的目的和利益。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日报》的消息《商务部官员: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第一个报道了中国将面临更加频繁、力度更大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攻击,引起了国内外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转载。印度政府当天就致电中国日报社,提出批评并要求改写。结果是去年文章中预见的问题,在今年变成了现实。这些年,新闻界已经意识到引导力是核心竞争力,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小胜凭智,大胜凭德”。新闻媒体的“德”就是见人所未见、察人所未察、道人所未道,通过富有前瞻性、趋势性的科学报道,来解疑释惑、预见趋势、明确方向,获得社会的信任。信任带来影响,信任决定地位。一般来说,引导力越强,影响越广,争议越大。只要方向正确,就要坚持用新闻舆论引领社会舆论,用正确舆论抵制错误舆论。当然,我们同时还要警惕那种片面强调轰动效应,“语不惊人死不休”式的奇谈怪论。

    3.真贴心。“三贴近”是中央对新闻工作的要求,本质上就是要求达到与老百姓的真贴心。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中央电视台电视系列片《聚焦小升初》,创作团队成员都很年轻,很多人没有孩子,对上学难缺少直观感觉。通过深入采访,他们感觉到震惊和愤怒,事实远远超出原来的想象,这就是实践“三贴近”的直接结果。长期的新闻实践也反复证明,好新闻是“跑”出来的,是“挖”出来的。老关在楼房里体验不到火热生活,光坐在电脑前粘贴不出精品佳作。范长江说过:“一张报纸,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前途也在群众”。现在有些记者确实不关心群众,对群众缺乏感情。这些记者大多出生在城市,生在农村的也因为从小学习压力大脱离了生产劳动,对农村生活缺乏深刻了解。2009年,我们组织两批记者赴延安和井冈山参加下基层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第一批是100名青年编辑记者,第二批是100名名编辑名记者,大家都感觉很震撼,跟以前想象的很不一样。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希望新闻界的同志特别是年轻同志,要深入群众,解决缺乏感情和了解实际不够问题。包括新闻院校的学生,光看书本不接触实际,将来只能成为文字匠,很难成为好记者。前几年,清华大学学生写了一篇《乡村八记》,这是深入基层的成果,我们要提倡这种作风。

    4.留余地。毛泽东同志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各方面的因素决定的。看问题要从各方面去看,不能只从单方面看。以前我们把这句话当成教条来念,现在回过头来看,太对了。新闻界常说热点引导,该热的要热,该稳的要稳,该冷的要冷。如果过了度,就不是引导,而是炒作。在实践中,一些媒体把发生在一时一地的个案,炒作成轰动全国甚至世界的大案,这就悖离了全部事实真相。比如以前关于80后是“颓废的一代”、“垮掉的一代”的观点,很多媒体做过这样的报道。到了北京奥运会、汶川地震,以80后为主体的志愿者得到了全世界的一致称赞,这些媒体才开始扭转口径。这次获得新闻名专栏的《今晚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市场”,在评奖材料中有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就是“不满足揭露不法商家的行径”,“不满足于一时的轰动效应来吸引读者眼球”,“不是单纯追求暴露问题而显示记者的能力”,他们追求品牌经营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相声大师侯宝林有一句从艺格言:“恰到好处,留有余地,宁可不够,不要过头”。这对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都有借鉴意义。

    第二句话:真实是生命。

    真实是新闻价值所在,是新闻媒体生命之源。但在新闻实践中,报道失实一直是困扰中西方新闻界的老大难问题。2003年,中央领导同志首次提出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新闻界的四大公害。这四大公害背后,其实都存在失实问题。2005年,由中宣部牵头,全国新闻界开展治理虚假新闻专项行动。2007年,开展维护新闻真实性专项行动。2010年11月23日下午,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部署从今年年底到明年4月,开展为期半年的“杜绝虚假报道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作为编辑记者如何确保新闻真实,关键也是十二个字:想全局、到现场、问各方、善研判。

    1.想全局。新闻真实包括微观真实和宏观真实,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宏观真实。2009年年初,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访问北京,目的是游说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她说:“通过继续购买美国国债,中国正在加强两国之间的联系,我们将会一起同甘共苦”。而参加总统竞选时,她却提出,“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持有如此多的美国国债,这正是市场波动的最大源头”,“现在已经到了美国对中国强硬的时候了”。如果记者没有全局意识,简单按照希拉里访华演讲内容进行报道,就违背了新闻真实。培养全局意识,一要全面掌握世情党情国情,知情度决定思考高度。二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屁股决定脑袋。对同一件事情,各级领导有各自考虑,广大受众有自己的考量,两者存在差异。一名负责任的记者,要在两者的差异间找出最大程度的吻合。比如中国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发展是主流,成绩是主流。坚持宏观真实,就要反映这些主流,不能以揭露问题为主,否则就会影响社会稳定。既要维护稳定,又要保障知情权,这就涉及全局意识。

    2.到现场。现在新闻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到新闻现场的记者越来越少。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对媒体来说,现场记者是保证事实准确的第一关,有时甚至是唯一关。对记者来说,到现场才能掌握第一手素材,最大限度地接近和还原事实真相。最近,新闻界老前辈范敬宜不幸病逝,北京某都市报很快刊登消息。在这篇400多字的文章中,提到“范老遗体已回到海淀区万寿路家中”,某报社“将设立灵堂”,这都是假的。这就说明,记者的身和心都要到现场。到现场最重要的任务是认真观察、了解情况,冷静分析、识别信息真假,防止一面之辞和错下结论。

    3.问各方。在新闻报道中,记者一定要注意平衡各方消息来源,不但要采访主要方面,还要了解其他方面的意见,通过不同渠道进行相互印证和补充。《解放日报》的获奖作品《短短一个月“拒资”十亿元》,来源于崇明县公交车上几位乘客的闲聊。如果记者只采访当地群众,不管是十人还是一百人,甚至是进行随机统计,恐怕大多数群众都会抱怨当地政府拒绝破坏环境的投资项目。但记者随后采访发改委、环保局等单位,才了解到崇明岛的定位是“世界级的现代化生态岛”。当地政府为避免重走破坏再重建的旧发展模式,确定了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发展经济的思路。这样的报道,既还原事实真相,又促进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沟通。在这样的采访中,记者首先要判断谁是主管部门,谁是权威人物,争取采访到这样的部门和人物。通过非权威渠道获取的重要数据和事实,一定要向权威部门核实确认。采用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专家发布的个人信息更要慎之又慎,是部门意见还是个人观点一定要明确区分,决不能混为一谈。

    4.善研判。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防止虚假新闻难度越来越大。一是虚假新闻影响面越来越大。过去一篇假新闻传播范围有限,现在通过互联网可以瞬间传遍全球。二是造假水平越来越高。鼠标轻轻一点,就把图片修改得面目全非。到网上东拼西凑,能把一篇假新闻做得天衣无缝。三是干扰力量越多越多。过去要防范商业企业、公关公司,现在增加了网络公关。网络公关的既有个人也有公司,既发布正面信息,又删除负面信息,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最近《中国青年报》报道,新华社的一篇舆论监督报道被许多网站转载,几天后却在网上消失了,原因是有人盗用新华社名义给各大网站发函,要求删除这篇报道。针对这些新情况,新闻媒体要加强情况研判,提高防范能力,完善管理手段。主要是六个要素:一是责任培养,引导编辑记者真正认识防范虚假新闻的重要性。二是规范采访,不刊登记者未到现场采访或未向权威部门核实的信息。三是注意核实,不直接引用互联网信息,注意审核非主流媒体的报道。四是公开信源,不使用匿名信源或“据说”、“可能”等不确定性文字。五是加强惩处。六是社会监督。

    第三句话:特色是活力所在。

    近年来,社会发展带来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新闻媒体相应出现了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更要按照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要求,营造舆论引导新格局。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还是十二个字:看自身、讲地域、善创意、重传播。

    1.看自身。任何一个媒体都有其独特的定位和传播形态,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媒体的定位、形态和优势,三者确定了发挥特色的立体坐标。比如国庆阅兵报道,不同媒体展示出不同风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把解说和现场音响结合恰到好处,《解放军报》通讯《今天,我们豪迈受阅》洋溢着军人的热情和豪迈,中国军网专题运用多媒体技术详细介绍56个方队和各种受阅装备。这就充分说明,在独家新闻可遇而不可求的今天,即使同时面对同一选题,依然可以通过报道角度、报道方式等内容差异,版面布局、字体字号等形式差异,打破“千报一面”、“千台一面”、“千网一面”的同质化竞争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自身,要深入研究自身所在的受众市场环境、媒体竞争环境,在比较中找出自身优势、劣势,找出脱颖而出的可能和对策。

    2.讲地域。新闻媒体有地域之分,比如全国性媒体和区域性媒体、综合性媒体和专业性媒体。我们常说网络传播无国界,由于不同语言的限制,网络传播实际上也有一定的地域界限,只是比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要大很多。面向的地域不一样,新闻报道侧重点不一样,产生的影响力也不一样。过去新闻学理论讲新闻报道要考虑接近性,现在我们强调新闻媒体要培养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过去讲新闻报道要服务于党和政府工作大局,现在讲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和综合国力不断加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带来的必然结果,我们对此一定要有准确认识。一方面,要加强对国际问题的研究,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准则,把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联系起来,报道国内新闻要用国际视野考量,报道国际新闻要从国内实际出发。另一方面,在取得地域竞争优势的同时,要争取跨区域影响乃至世界性影响。不是说要把国际新闻的分量做得多么足,也不是说一定要派记者到世界热点区域,而是说对于新闻价值的判断要有世界眼光,要有超越地域局限的胸怀。

    3.善创意。新闻姓新,新闻工作者每天面对着不同的事物。新闻媒体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这两个特性决定新闻媒体应该是富有创意的行业。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报道确实有过很多新意,比如报纸的杂志化运作,电视新闻移植传统的说书形式,期刊引进影视剧本、日记等形式。近几年,新闻媒体的创意似乎有点衰弱,表现是一个新闻引起关注所有媒体蜂拥而上,一个节目火了不同频道互相抄袭,一部电视剧收视率高了各个台同时转播。除此以外,新闻报道中各种各样的“门”,形形色色的“范跑跑”、“楼歪歪”、“楼挤挤”,这个“哥”、那个“姐”,给人感觉是语言的贫乏。我们对此要引起重视。创意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保持和发扬特色的保证,是媒体竞争的法宝。大到采编思路,小到版面设计,新闻界要提倡创新,反对抄袭。提倡借鉴,反对模仿。通过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闻信息需求。

    4.重传播。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新闻媒体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还取决于是否拥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当今信息社会,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谁的声音就能广为流传。记得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黑龙江省电台报送的直播节目《一次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讲述长春市某电台帮助一名产后大出血的产妇寻找急用药,在辽宁、吉林两省都没找到,最后通过黑龙江省电台,在7小时时间里寻药、送药直至安全送到,实现了一场连接两地的跨省大救援。这个节目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家媒体的覆盖范围有限,通过内容联动、功能互补,就能有效扩大媒体的覆盖极限。加强传播能力建设,一是硬件建设,二是软件建设,核心是内容建设。只要内容有吸引力感染力,就可能在影响普通受众的同时影响其他媒体,借助其他媒体的转发或采用,实现广泛的二次传播。这样,首发媒体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报道主动权,后发媒体在某种意义上就成为前者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传统媒体应注重“内容为王”,努力使自己成为网络媒体的“内容提供商”,借助现代传媒传播自己的声音,与新兴媒体共赢互利。

    最后我建议在把握新闻传播规律中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新技术发展与“三贴近”的关系。新技术与“三贴近”本来并不矛盾,但现在很多记者依赖电话和互联网采访,有的甚至网上来网上去,靠粘贴、拼凑、剪辑完成报道任务。新闻报道要落实“三贴近”,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却对“三贴近”形成挑战。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不可不变。还有不可变的,就是坚持“三深入”,落实“三贴近”。越是条件优越、手段先进,越不能成为限制新闻视野、束缚新闻脚步的枷锁。

    二是处理好记者素质与社会烙印的关系。现在的年轻记者基本上是计划生育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由于生长环境比较顺利,他们与以前的孩子有明显差别,从小生活在蜜罐里,没有谦让的环境和氛围,这是社会环境带来的社会烙印。越是新生一代,现代社会的印痕越重。对于立志当一名好记者的年轻人来说,要认识到社会烙印带来的阅历不足,砺练不够,把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坎坷和挫折当成财富和积累,以各种砺练来养成立体观察事物的眼光,这就是记者独到的“新闻眼”。

    三是处理好主观求真与客观造假的关系。近年来发生的虚假新闻中,主观上故意造假、凭空捏造的有,但毕竟是少数,无意识和下意识造假的却不少。最大的原因,是记者的知识储备不够,不足以判断稍嫌复杂或者专业性强的信息。以前说记者是杂家,现在新闻媒体经过长足发展,需要的是复合型和专家型人才。新闻单位和新闻院校要适应这种形势转变,加强对现任记者和未来记者的教育。两奖高端研讨会是第一次在北京举行,也是第一次大规模邀请新闻院校师生参加。在这个平台上,获奖者的幕后故事、专家教授的精彩点评、院校师生的直观感受汇聚到一起,通过交流沟通,碰撞融合,全面总结新闻工作中的新经验新变化,深入探索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如果这次会议的成果对各位有所启发、有所帮助,请大家把这些成果带回去,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作者:翟惠生 是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