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人都要以修养自身为根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2:26:57

4、人人都要以修养自身为根本

【原文】请问为国?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君者,仪1也,仪正而景正。君者,槃也,槃圆而水圆。君者,盂2也,盂方而水方。君射3,则臣决4。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译文】请问怎样作为于国家?回答是:只听说修养身心,没有听说作为于一个国家的。所谓的君,是准则,准则正而影子就会正。所谓的君,是盘子,盘子圆而所装的水也就圆。所谓的君,是方碗,碗方而水也就方。领导人猜度,那么臣下就会离去。楚庄王喜好细腰美人,所以朝廷中就有忍饥挨饿的人。所以说:只听说过修养身心,没有听说过作为于一个国家。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论述的还是领导人的最佳行为方式。这一段论述与曾子《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同一个意思。《大学·一章》: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

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

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意思是说,古代想要明白那明白无误的规律的人,就要先治理整个国家。想要治理整个国家的人,先要在家族里实行平等;想要在家族里实行平等的人,先要修养自身;想要修养自身的人,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性;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性的人,先要使自己意念诚挚;想要使自己意念诚挚的人,先要达到认识明确;而达到认识明确的方法就在于度量和衡量事物的原理。度量和衡量事物的原理而后才可以知道周密与周到,知道周密与周到而后意念才会诚挚,意念诚挚而后心性才能端正,心性端正而后自身才有修养,自身修养而后才能使家族里的人平等,家族里实行平等而后整个国家才能治理,国家得到治理而后天下才有太平。如果在家庭里面都不能做到与人平等相待,又怎么能指望这种人在外面与人平等相待呢?如果都不能与人平等相待,那又怎么能治理一个国家呢?这段论述与老子在《道德经·五十四章》里所说的:“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乃是同一个道理。其实他们论述的“修齐治平”,就是怎样成为一个君子的规律,怎样成为一个统治者、领导人的规律。同样都是强调首先要做好个人的修养,如果个人心性修养得不好,就不能担当统治、领导和管理人民的责任;如果依靠暴力、阴谋得到了或继承了统治者、领导人的位置,因其不能以人民为重,不能与人为善,结果也是做不好的。

所以,从天子开始一直到下面的老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自身为根本。如果这个根本混乱了,但枝末却是治理得很好,这是不可能的。就如商纣王,心性如此残暴荒淫,很难想象殷商王朝被他治理得很好。正如他看重的人冷淡他,而他所冷淡的人反而看重他一样,这样的事从来不会有的。也就是说,如果商纣王一心为了人民,看重人民,厚待人民,人民会冷淡他吗?而商纣王冷淡人民,一心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声色犬马,酒池肉林;而人民会看重他吗?绝对不会!所以,一个领导人、一个统治者,如果不以人民为重,人民也就不会以他为重。这就是人际关系间的对等原则,也是作为一个领导人的人生规律。对此,老子在《道德经》中作了很多精彩的阐述,《论语》中孔子有相当多的论述。所以,一个领导人或是管理者的最佳行为方式就是首先修养自己的身心。所谓“修身不如养性,养性不如修心。”关键在于自己的心理健康,能够调节自己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场合,能够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

——————————————————

【注释】1.仪:《诗·小雅·斯干》:“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贻罹。”《诗·大雅·烝民》:“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国语》:“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示民轨仪也。”《楚辞》:“望三五以为像兮,指彭咸以为仪。”《墨子》:“置此以为法,立此以为仪。”《韩非子·用人》:“释仪的而妄发,虽中小不巧。”《说文》:“仪,度也。”徐锴系传:“度,法度也。”这里用为准则之意。

2.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圆水圆。”《说文》:“盂,饮器也。”《汉书》:“上尝使诸数家射覆,置守宫盂下,射之,皆不能中。”这里用为盛饭的器皿之意。

3.射:《易·井·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书·盘庚上》:“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诗·小雅·车舝》:“式燕且誉,好尔无射。”《诗·大雅·思齐》:“不显亦临,无射亦保。”《论语·八佾》:“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礼记·射义》:“射之为言者,绎也……绎者,各绎己之志也。”《礼记·中庸》:“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韩非子·内储说上》:“李悝断讼以射,宋崇门以毁死。”《吕氏春秋·重言》:“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高诱注:“使王射不动不飞不鸣何意也。”《广雅·释言》:“射,绎也。”这里用为猜度之意。

4.决:同“诀”。《史记·外戚世家》:“与我决于传舍中。”司马贞索隐:“决者,别也。”《汉书·李广苏建传》:“与武决去。”这里用为离别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