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统治者自己必须是一个人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5:21:59

17、统治者自己必须是一个人才

【原文】观国之强弱贫富有征:上不隆礼则兵弱,上不爱民则兵弱,已诺不信则兵弱,庆赏不渐则兵弱,将率不能则兵弱。上好功则国贫,上好利则国贫,士大夫众则国贫,工商众则国贫,无制数度量则国贫。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窌1仓廪者,财之末也;百姓时和、事业得叙2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十年之后,年谷复熟而陈积有余。是无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故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3。伐其本,竭其源,而并之其末,然而主相不知恶也,则其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以国持之而不足以容其身,夫是之谓至贪,是愚主之极也。将以求富而丧其国,将以求利而危其身,古有万国,今有十数焉。是无它故焉,其所以失之一也。君人者亦可以觉矣。

【译文】观察一个国家的强弱贫富也有征兆:君主不尊崇社会行为规范那么就会兵力衰弱,君主不爱民那么就会兵力衰弱,已经承诺但不讲信用那么就会兵力衰弱,嘉庆奖赏不逐渐增加那么就会兵力衰弱,将领率领无能那么就会兵力衰弱。君主喜好攻占夺取那么国家就会贫穷,君主喜好利益那么国家就会贫穷,士大夫众多那么国家就会贫穷,工匠商人众多那么国家就会贫穷,没有一定的制度规章和度量衡那么国家就会贫穷。下面的人民贫穷了那么上面也会贫穷,下面的人民富裕了那么上面也会富裕。所以田野乡村鄙陋的地方是财富的根本;地窖粮仓是财富的末梢。百姓顺时节耕作,事业得到一定的次序的,是财货的源泉;按等级收取赋税充实库府的,是财货的支流。所以明白的君主必然谨慎地修养其和顺,节制支流,开拓其源,而且随时斟酌情况,又深又广地使天下有积余,君主就不会忧虑不足了。如果这样做,那么上下都能富裕,百姓上交也没有地方收藏,这是最懂得国计民生的方法。所以夏禹时有十年的水灾,商汤王时有七年的旱灾,而天下没有饿得面有菜色的人。十年之后,每年的谷物又成熟了,而往年的陈谷还有剩余。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知道本与末、源头和支流的关系的道理。所以田野荒芜而粮仓充实,百姓空虚而府库满盈,这就称之为是国家动乱。砍伐国家的根本,枯竭国家的源泉,而只集中在末梢,然而君主将相还不知道事情的严重,那么倾亡覆灭马上就会来到。用整个国家来供养都还不够他一个人,这就称之为贪到了极点,是愚蠢的君主的极点。本来要追求富贵却丧失了国家,本来要追求利益而危及自身,古时候有许多国家,现今只有十几个,没有别的原因,之所以失去都是这一个道理。作为人民的统治者,也该觉悟了吧!

【说明】本节亦是论述人才以及管理的作用问题。荀子在这里谈到了最高统治者是否是人才的问题,也就是说,作为一国之君,不仅仅是要利用臣下百官之人才,首先自己必须要作为一个人才,才能管理统治好属下百官。首先自己要懂得根本与末梢、源头和支流的道理,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如果只顾自己的富贵与享受,这无疑是砍伐国家的根本,枯竭国家的源泉,不灭亡还有什么道路可走呢?这就是领导规律与管理规律的问题。因此,不要以为现代管理学中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要学管理学、领导决策学,首先就要弄懂规律问题,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人才,才能真正做好领导与管理工作。

——————————————————

【注释】1.窌:(jiao叫)《周礼·冬官考工记》:“囷窌仓城,逆墙六分。”郑玄注:“穿地曰窌”《荀子·荣辱》:“余刀布,有囷窌。”这里用为地窖之意。

2.叙:《书·舜典》:“百揆时敘。”《周礼·宫伯》:“行其秩敘。”《周礼·天官》:“以官府之六叙正群吏。”《淮南子·本经训》:“四时不失其叙。”《说文》:“敘,次弟也。”这里用为秩序,次序之意。

3.蹶:《诗·小雅·十日之交》:“棸子内史,蹶维趣马。”《诗·大雅·板》:“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毛传:“蹶,动也。”陈奂传疏:“蹶训动,犹扰乱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足部》:“蹶,又为兴起之义,与僵仆相反而相成,盖蹶者必起也。”这里用为动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