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流行音乐20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7 18:14:44

以李叔同(1880-1942)为代表的沈心工、曾志忞一辈,是20世纪第一代音乐教育家

 

《四季歌》、《天涯歌女》(贺绿汀创作)是20世纪30、40年代颇具影响的创作,创作了《采槟榔》、《夜来香》的黎锦光,以及严华等著名的作曲家是当时影响较大的音乐人。

 

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在太行山上》,《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郑律成),《歌唱二小放牛郎》(李劫夫),《南泥湾》(马可),《游击队歌》(贺绿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曹火星),歌剧《白毛女》(郭兰英演唱,贺敬之词马可、张鲁等曲),《刘胡兰》(王昆演唱,董小吾词、罗宗贤曲)等作品则代表着当时延安主流音乐。

 

50年代,新中国初建,“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工商改造”、“大跃进”系列运动的影响下,音乐是以群众歌曲为主的音乐形式。

《歌唱祖国》(王慎),《草原上升起部落的太阳》(美丽其格),《我是一个兵》(岳仑),《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周巍峙),《让我们当起双桨》、《祖国颂》(刘炽、乔羽),《草原之夜》(田歌编曲)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军队音乐家发挥着骨干作用,军队的文工团成为歌舞艺术的主力。

 

50年代后,电影是中国民众最喜爱的艺术形式,电影《上甘岭》、《芦笙恋歌》、《怒潮》、《阿诗玛》等的插曲流传全国。

 

60年代,1964年的《东方红》大歌舞产生一批有影响的歌曲。

1955-1965年间,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歌可谓五彩缤纷:

以郭兰英为代表的“山西民歌”派,她演唱的歌剧《白毛女》以及《南泥湾》、《八月十五月儿明》、《我的祖国》等歌曲影响了几代人。在这个时期有重要影响的音乐及歌唱家还有:

《送别》——电影《怒潮》主题歌,孟贵彬演唱,巩志伟作曲

《草原之夜》——孟贵彬演唱,成为民歌中抒情男高音代表。

《乌苏里船歌》、《新货郎》、《丢戒指》——郭颂演唱,成为东北民歌流派代表。

《美丽的姑娘》、《向北京致敬》——阿依木泥莎演唱,成为新疆民歌代表。

《在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才旦卓玛演唱,成为藏族民歌代表。

《赞歌》——胡松华演唱,

《我的家乡》——宝音德力格演唱,两首歌并成为蒙古民歌代表。

《放马山歌》、《绣荷包》——黄虹演唱,成为云南民歌代表。

《洞庭鱼米乡》、《挑担茶叶上北京》——何纪光演唱,成为湖南高腔的代表。

《榆林小曲》——鞠秀芳演唱,

《敖包相会》——包桂芳演唱,成为另一种民谣风格。

《洪湖赤卫队》——王玉珍演唱,成为湖北音乐风格的代表。

《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克拉玛依之歌》——吕文科演唱,成为独特民族风格。

 

60年代群众歌曲创作非常活跃。

《我们走在大路上》(李劫夫作曲)

《唱支山歌给党听》(朱践耳作曲)

《学习雷锋好榜样》(洪源作词、生茂作曲)

《我为祖国献石油》(秦咏诚作曲)

《众手浇开幸福花》(唐诃作曲)

《大海航行靠舵手》(王双印作曲)流传全国。

60年代电影歌曲影响也很大

《冰山上来客》、《刘三姐》、《五朵金花》(雷振邦作曲)

《闪闪的红星》、《地道战》插曲(傅庚辰作曲)

《铁道游击队》插曲(吕其明作曲)

《英雄儿女》插曲(刘炽作曲)

《红色娘子军》插曲(黄准作曲)深受大家欢迎。

 

70年代,中国经历“文化大革命”、“天安门事件”、“粉碎四人帮”。文化生活以八个样板戏为主,三歌颂的革命歌曲是主流。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三唱周总理》

《延边人名歌唱毛主席》

《红太阳照遍江》

《雄伟的天安门》

《我爱五指山我爱万全河》

《北京颂歌》

《井冈山上太阳红》

《周总理,您在哪里》

《我爱你中国》

《我爱北京天安门》等歌曲流行全国。同时涌现出李双江、朱逢博、蒋大为、吴雁泽、殷秀梅、关牧村、于淑珍、李光羲等一大批备受观众喜爱的歌唱家。

 

80、90年代,值得总结的是中国民歌唱法,适当的运用了美声唱法的发声方式,出现了以彭丽媛、阎维文为代表的“学院派”。也生成了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通俗民歌”的演唱风格,这种风格以李谷一、郑绪岚、董文华、、于文华、陈思思、汤灿为不同阶段的代表。有人将彭丽媛、董文华、宋祖英、张也称为中国主流民歌的“四大腕”。

 

1978年到1985年,和文革时的“革命歌曲”占统治地位相对应的抒情歌曲是绝对的主流。

《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韩伟作词、施光南作曲)

《在希望的田野上》(晓光作词、施光南作曲)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邬大为和魏宝贵作词、铁源作曲)

《大海啊故乡》《太阳岛上》(王立平作词作曲)

《十五的月亮》(石祥作词、铁源和徐锡宜作曲)

《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凯传作词、王酩作曲)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吕远、唐诃作曲)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张枚同作词、谷建芬作曲)

80年代前后,台湾歌星邓丽君的歌曲通过唱片盒带走进千家万户,引起很大的争议,筋骨还是开放成为唯一只有结果而无定论的文化现象,但是邓丽君影响了内的第一代歌手是不容置否的历史事实。在此期间,刘文正、青山、凤飞飞、徐小凤、谭咏麟等港台歌星也深受大众所喜爱。与此同时,美国乡村音乐也开始登陆,《爱你在心口难开》、《什锦菜》等歌曲与日本山口百惠、阿里斯、佐田雅志等人的歌曲唱法都影响着中国的流行歌坛。邓丽君唱法和校园歌曲唱风此时正形成流行音乐的主流歌唱形式。

大事记

1980年

《蜗牛与黄鹂鸟》——刘秉义演唱

《祝酒歌》——李光羲演唱

《党啊亲爱的妈妈》、《我爱你塞北的雪》——殷秀梅演唱

《外婆的澎湖湾》、《乡间小路》、《祝愿歌》——王洁实、谢莉斯二重唱,他们成为第一代校园民谣的流行歌手。

《军港之夜》——海政歌舞团合唱队苏小明演唱,马金星作词、刘诗召作曲,纯粹,自然,朴素无华的唱法一反传统技派。

《大海我的故乡》——东方歌舞团舞蹈演员朱明瑛演唱,她演唱过邓丽君的《回娘家》

《小螺号》——海政歌舞团十三岁的二胡演奏员程琳演唱。

1981年

中央乐团的二胡演奏员成方圆首次登台演唱英文歌曲,并在上海一炮打响,起点不凡,她开直接演唱英文歌曲的先河。后别老艺术家王昆调入东方歌舞团成为专业歌手。同时成为第一代歌星。

1982年

《龙的传人》作曲者侯德建从台湾回归大陆。为歌手程琳复出写了《新鞋子旧鞋子》等,同时成立了“花果山”乐队。影响和带动了一批音乐人,还传授电声乐队录音方法,即根据和声功能即兴演奏。

1983年

《请到天涯海角来》——上海歌手沈小岑演唱,郑南作词、徐东巍作曲

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出版程琳《童年的小摇车》专辑

1984

中央电视台举办第一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北京的田震录制第一盒磁带《美丽的海港》,随后又录制有了自己风格的《莫尼卡》,尽管此专辑还缺乏原创歌曲,但此专辑的出版却为她奠定了歌唱的基础。

《踏浪》、《妈妈的吻》专辑——朱晓琳,唱片销量突破二百万,分别打破了“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和“中国录音录像总社”的唱片销量记录。

1984年,中央电视台继1983年推出春节晚会之后,首次引进香港歌手奚秀兰,她的通俗民歌唱法具有特别的意义。黄一鹤导演是引入海外歌手的开拓人,当时每走出一步都有很大的压力。同时它引进的歌手张明敏演唱的黄沾作词、王福龄作曲的《我的中国心》一鸣惊人。并带动国内一大批男歌手。

1984年,谷建芬在中央歌舞团开办了“声乐培训中心”,主要培训流行歌手。

1985年

北京少年歌手常宽登台,以创作型歌手和以演唱校园民谣风格歌手的身份,首次由日本文化人士中山真理推荐参加日本的歌手大赛,并获得荣誉奖“总指挥奖”而成为走向国际的第一人。

电视剧《吉他歌手》主题歌《人生小站》——安徽歌手张海波闯入北京

80年代初,北京出现最早流行的乐队是“七合板”和“不倒翁”,其中主要乐手有崔健、刘元、文博、臧天朔、王勇、严钢、李力、秦齐、王迪、孙国庆等人。

中央电视台专题部举办了《九州方圆》演唱会,是全国歌迷看到了南北最活跃的新星。成方圆演唱《九州方圆》主题歌、程琳演唱王晓岭作词、季承和晓藕作曲的《风雨兼程》影响全国。

英国“威猛”乐队来华演出。

中央电视台播放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一曲全新编配的《重整河山待后生》风行全国,演唱者是京韵大鼓艺术家——人称小彩误的骆玉笙,她时年七旬。由此作曲家雷蕾、温中甲被人们所熟悉。

1986年至1990年,是不平静的五年。政治上经历了两次学潮、两度更换党的最高领导人。

流行歌唱形式由初期比较单一化发展文多元化,女声从模仿邓丽君、山口百惠、韩宝仪扩张到模仿苏芮、梅艳芳、千百惠、蔡琴、芭芭拉·史翠珊。男声歌手增加,从模仿刘文正、费玉清、青山到模仿童安格、王杰、齐秦、费翔、张明敏、姜育恒、谭咏麟、张国荣、文章等人,不少歌手逐渐摆脱了模仿,寻找自我。

流行歌曲在“晚会”和“电视剧”载体上迅速扩张传播,从而与唱片盒带载体并驾齐驱,如《便衣警察》、《雪城》、《四世同堂》等事像带音带双赢的例子。

卡拉OK迅速风靡全国,在特区大都市中歌舞厅夜总会盛行,使大批歌手、舞蹈演员有了就业和实践机会,也吸引了专业团体演员冲破禁令下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