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领导人和管理者怎样效法的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13 08:32:15

1、对领导人和管理者怎样效法的探讨

【原文】大儒1之效:武王崩2,成王幼,周公屏3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4天下之倍5周也。履6天子之籍7,听天下之断,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称贪焉;杀管叔,虚殷国,而天下不称戾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教诲开导成王,使谕于道,而能掩迹于文、武。周公归周,反籍于成王,而天下不辍事周,然而周公北面而朝之。天子也者,不可以少当也,不可以假摄为也。能则天下归之,不能则天下去之。是以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离周也。成王冠,成人,周公归周反籍焉,明不灭主之义也。周公无天下矣,乡8有天下,今无天下,非擅9也;成王乡无天下,今有天下,非夺也:变势次序节然也。故以枝代主而非越也,以弟诛兄而非暴也,君臣易位而非不顺也。因天下之和,遂文武之业,明枝主之义,抑亦变化矣,天下厌然犹一也。非圣人莫之能为,夫是之谓大儒之效。

【译文】大儒之可效法的是:周武王去世,周成王年幼,周公保护成王继承武王以统治天下。憎恶天下有人背叛周国,周公登上了天子的位置,处理天下的政事,安然自得好象王位本来就是他的,但天下人并不说他贪婪。他诛杀管叔,空虚殷国,但天下人并不说他残暴。他全面控制了天下,建立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姓姬的诸侯国君就有五十三个人,但天下人并不说他偏心。他教诲开导周成王,使成王懂得治国之道,并能继承文王武王的业绩。然后周公将权力归还周朝,将天子的位置归还成王,而天下人没有停止对周朝的侍奉,而且周公自己也面向北方朝见成王。天子这个职位,不可以由年幼的人担当,也不可以由别人代理。有才能治理则天下都归顺,没有才能治理则天下都会背离。所以周公保护成王继承武王以统治天下,憎恶天下有人背叛周国。成王举行加冠礼,已是成年人了,周公就将王位归还给成王,表明他不取消长子继承王位的最佳行为方式。周公就此没有了天下。过去有天下,如今没有了天下,并不是禅让;成王过去没有天下,如今有了天下,并不是夺取;这是时势变化使次序自然如此的。所以周公以枝叶代替主干并不是僭越,以弟弟的身份诛杀兄长并不是残暴,君臣调换了位置并不是不按顺序。因为要求得天下的和平,要继承文王武王的事业,明白枝叶和主干的最佳行为方式,凭仗和控制变化,天下还是统一的。这不是圣人就不可能做到,这就是值得效法的大儒。

【说明】《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告诉子夏:“你要成为一个君子之儒者,不要成为一个小人式的儒者。”每个人只要通过学习,都可以成为一个有文化知识的人,都可以成为儒者,但由于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不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同,所以要分成君子与小人之儒。冉求跟从孔子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可以称为儒者了,但如果他安于贫穷,那就成了小人之儒。孔子为什么要分君子之儒与小人之儒呢?君子之儒与小人之儒又有什么区别呢?所谓小人之儒,就是这个人考虑得最多的是他自己,只想着自己而不想到国家,不想到别人。而君子之儒者,其所考虑的大多是国家之事,别人之事,较少想到自己。这两种人立场不同,出发点不同,思想意识不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不同,所以不能混为一谈。也就是说,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并不代表就能成为一个儒者;儒者,需人也,人需也,是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儒者。如果学了很多很多文化知识,而不为国家、不为人民服务,只考虑自己;这种人,国家不需要他,人们也不需要他,他就不是儒者,充其量也只是个小人之儒。因此,我们可以把儒者理解为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管理阶层。事实上也是如此,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作为管理阶层的大都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儒者——即士大夫阶层,自唐朝开科举制度以后,所考核的基本上就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这就使得更多的知识分子成为儒者,从而成为国家统治机器中管理阶层的中坚力量。荀子继承孔子的思想,将儒者分成大儒和小儒,即大的管理者和小的管理者。他之所以举出周公的例子,就在于说明大儒是不为一己之私的,是确实值得后人效法的。从周公的事迹可以看出,周公既是一个领导人,也是一个管理者。因此,本篇可以说是对领导人和管理者的怎样效法的探讨。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要具备有领导人的素质,随时随地能担负起领导的职责,随时随地也可以退居到管理者的角色。因此,一个领导人必须要具有管理者的知识,一个管理者也必须要具有领导人的素质。

——————————————————

【注释】1.儒:《周礼·太宰》:“四曰儒,以道得民。”《论语·雍也》:“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礼记·儒行》:“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墨子·非儒下》:“儒浩居而自顺者也。”《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这里用称为有文化知识的人之意。

2.崩: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用山塌下来比喻,由此从周代开始帝王死称“崩”。《书·顾命》:“越翼日乙丑,王崩。”《国语·周语下》:“景王崩,王室大乱。及定王,王室遂卑。”《孟子·公孙丑上》:“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犹未洽於天下。”这里用为帝王去世之意。

3.屏:《书·君奭》:“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诗·大雅·皇矣》:“作之屏之,其菑其翳。”《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这里用为保护之意。

4.恶:(wù务)《诗·周颂·振鹭》:“在彼无恶,在此无斁。”《易·遁·象》:“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孟子·公孙丑上》:“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睡地虎秦墓竹简·为吏之道》:“毋喜富,毋恶贫。”《广韵·暮韵》:“恶,憎恶也。”这里用为讨厌、憎恶之意。

5.倍:后作“背”。《礼记·大学》:“而民不倍。”《礼记·中庸》: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管子·任法》:“倍其公法,损其正心,专听大臣者,危主也。”《孟子·滕文公上》:“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荀子·仲尼》:“主疏远之,则全一而不倍。”《史记·项羽本纪》:“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汉书·贾谊传》:“无倍畔之心。”这里用为背弃,背叛之意。

6.履:《诗·齐风·东方之日》:“在我室兮,履我即兮。”《诗·大雅·生民》:“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礼记·表记》:“履其位而不履其事。”贾谊《过秦论》:“履至尊。”这里用为登上位置之意。

7.籍:通“阼”。刘师培《古本字考》:“‘乍’、‘耤’二声,同部通用……故即假‘籍’为‘阼’。”《淮南子·汜论》:“武王崩,成王幼少,周公继文王之业,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政。”王念孙杂志:“籍犹位也。”这里用为帝位之意。

8.乡:(xiang向)《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乡晨,庭燎有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乡师而哭。”《论语·颜渊》:“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孟子·告子下》:“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这里用作动词,读向(xiang),意谓过去、刚才之意。

9.擅:通“禅”。《荀子·正论》:“尧舜擅让,是虚言也。”这里用为禅让、让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