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传说和诗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16:21:22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
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
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节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 得大地冒烟, 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6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 英雄,他登
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 拉开神弓,一气射下
九个多余的太阳。
6666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
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 投师学艺。奸诈刁钻、
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 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 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 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 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 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 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 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 心怀
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 持宝
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 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 危急
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 宝匣,拿出不死
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 冲
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 挂着丈夫,
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 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 白
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 杀恶徒,
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 顿足哇哇大
叫。
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 爱
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 的月亮格
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 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
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 向善良的嫦娥
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 传开了。

777中秋自古就常被文人墨客吟颂或借以抒发相思之情。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刊本《唐诗画谱》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
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
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
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
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
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
向来脍炙人口。胡仔《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
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历代选苏轼词的也总
选到这一首。
这词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
秋,苏轼四十一岁,时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
这首词虽然包含人生哲学,然后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
首先感觉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到的是作者丰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
的说教。同时,词里虽有出生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
不脱离现实,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情绪是健康的。同时,这首词具有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所以它成为千百年来人们所赞美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