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天山红叶老师讲课内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3:58:30
各位诗友晚上好:
非常感谢群主给我这个与大家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也是在学习阶段,很愿意把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与大家沟通,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启发指点,所以今天的议题不是讲课,而是交流。
我希望我们以聊天的方式来进行,大家有什么问题也随时可以提出来,凡我知道的就当时答复,不知道的,等我弄明白了再答复各位,我们边聊边讨论。
我们都是诗词爱好者,还记得四年前当我跟着人家学写诗词的时候,曾有人告诉我:别学这个,很枯燥,很繁琐,说古诗词没有市场了,年轻人都不喜欢了……凡此种种,但是当我踏入诗词格律大门之后,我却惊异地发现,有那么多、甚至是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古诗词的创作,而且年龄段也在逐步年轻化,有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就已经能写出相当不错的诗词了,我看到国学没有衰败,她正方兴未艾,这是因此更增强了我在诗词学习的道路上走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初学写诗词,那些平仄格律是我们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坎,要写出既符合平仄要求,又读着顺口的诗词,确实很不容易,我就想码积木一样,照着词谱一个字一个字地填,这样写出来的文字读起来很拗口,意思也不清楚,有时为了对付平仄,自编自造怪词的情况常有发生,也曾经一度想打退堂鼓了。后来我遇上了几位诗友,他们鼓励我、帮助我,我才走到了今天,再后来我同逍遥君一样又拜在了全国著名诗人丁芒门下。
之所以前面说了那么多,就是想告诉在座的诗友,学习诗词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大家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去面对种种困难,这也不是仅仅爱好就能学好的,那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
那么怎么才能写出让读者耐读、耐品的好诗呢?
自古人们都认为“出自灵性者为真诗”,诗是一种高度概括的语言,古人就有提倡神韵说、格调说、性灵说的写作理论。
写诗就跟达芬奇练习画蛋一样,要写出诗的神韵,而不是文字的拼凑。怎么才能写的有形有神呢?
我们说,大自然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素材宝库。
大自然赋予我们无穷的素材和灵感,只需你用独到的眼神去捕捉,用细腻的心灵去感悟。人们常说“诗人的神经最敏感”,而这敏感的神经也是在长时间的摸索中练就和养成的。大自然总是将它的艺术之灵传给那些最亲近它、最想和它求的相通的人,刘海粟(su)十上黄山“搜尽其峰打草稿”,李白、苏东坡就是因为终日奔波穿行于山水,文章才有了雄健之气;王维、陶渊明隐居山林,终日与青松、黄菊相悟禅,文章便得了恬淡之神。所以写是必须结合现实生活,既要反映生活,又要从生活中提练出升华的东西。要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捕捉灵感,写出的文章称才不会空洞,才有灵性。
写诗要用心去写、有感而发,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字。
我们看到的山水、万物都可以勾起我们创作的欲望。通过表象,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写诗要用心去写,融入真情、有感而发,才能写出有血有肉、感人肺腑、能使人引起共鸣的文字,一味追求格律、闭门造车、只为写而写,是写不出有感染力的语言的。
还有些初学者用平时积累起来的华丽辞藻堆砌,这样的作品一肯定空洞乏味毫无灵性,也是禁不住推敲的,这样的文字就失去了光彩,更看不出升华之所在;还有的人以为辞藻生僻就显得深奥,其实不然,那样只能失去语言的魅力,就跟不熟的瓜一样生涩。
辅导-天山红叶/e(463113032) 20:50:07
白居易之所以成为诗词大家,他的诗之所以千古流传,就是因为他的文字明白如话、平易近人、老妪能懂。据说白居易写完诗词后就先读给老妇人听,知道他们听懂为止,古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人乎?
因此写诗要本着通俗易懂的原则,力求语言流畅、词句浅近,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孟浩然的“波撼岳阳城”、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叶绍翁的“一枝红杏出墙来”、苏轼的“淡妆浓抹总相宜”、朱熹的“万紫千红总是春”等名句,言浅而意深,诗外有神韵,读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容易背诵,谁能说这些词句不美呢?
写诗要先立意
写诗首先是立意,立意是诗词的骨架。意在笔先、以意运笔,唐代杜牧在《答庄冲书》中说:“凡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他认为写文章应以思想内容为主,以贯通全文的气势为辅助,以文辞章句作为他的兵卒侍卫。古人的话告诉我们,“意”是文章的灵魂,“意”胜则文胜,“意”败则文必败。

“立意”就是确定写作意向,表达作者的意愿、爱憎和追求,也表现出作者独特的感受和思考,只有胸怀博大、心态平和、善于观察事物、冷静看待荣辱的人,才能写出表现人生哲理、 揭示事物本质、反映时代精神这样立意深刻的文字,能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全无”的独到见解,有独立思想的“立意”才是深刻的立意。
请看下面这首诗:“一卷清廉字,半生正气吟。潇潇洒洒渡红尘,春夏秋冬做伴圣贤人。 夜喊南天岳,朝呼北海云。心香一瓣送乾坤,把酒临风高唱自通神。”

谁能说说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作者是山东某县审计局局长,在领导岗位上干了二十年,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率先垂范、淡泊无私,他为官为政且为诗,是丁芒先生的得意门徒,丁芒先生称他为“跨灶之徒”、“翘楚之客”。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孤傲的文化人格,也是他清正为官的真实写照,如果没有坦荡磊落的胸怀,何以写出这样大气铿锵的文字?
确定了立意后,就是修辞的问题了。
修辞是文章的血肉。文字要意象化、要含蓄、要弦外有音、有余味,不能过于直白,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文字来表达自己无限的空间,在文字的闪展腾挪间展示自己的思想内涵,以放松甚至是放纵的心态驾驭文字,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
还是这位局长的佳作,让我们体会一下他是怎么修辞的:
七律 请入听风阁
欲上高山试绕梁,听风阁下醉三光。
胸藏清韵千枝妙,笔吐奇花万朵芳。
俊逸缘朋唐李杜,风流系侣宋苏黄。
此行未辨阴晴表,天地宫中自理装。其实,读者又何尝不能理解为作者是要奉上“高山流水”以奏“绕梁”之音呢?
下句“听风阁下醉三光”,作者还没有进入听风阁,尚在“阁下”就已经使日、月、星“三光”为之陶醉了,这是何等的自信!又是何等的胸怀!那么三光为什么陶醉呢?因了他“胸藏清韵”、“笔吐奇花”,且能“缘朋李杜”、“系侣苏黄”,还有什么不会为之陶醉呢?
读到这里,我们在座的诗友是不是也有些醉了呢?所以我们有时读古人的诗往往会陶醉其中,就是因为他们的诗句有这种浸透人们灵魂的感染力
最后一句“天地宫中自理装”表现了作者即以天地为宫的洒脱放荡之形骸、超越虚伪之胸怀。大家还可以用自己的思维去体会、感悟一下这首诗所表达的意境。
用自己的思维去体会、感悟一下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写诗词还要注意语言的张力,这点很重要。这个张力就是想象力,光有华丽的词语没有想象力,意思也显单薄,要丰富想象力,要把景物与自己的情感融合起来加以凝练,要让物有生命,让一切事物在你的笔下鲜活起来,但要注意的是想象要符合逻辑。请看下面这首诗:
七律 征雁
几声凄唳断残红,一剪流云旧梦空。
羽过蓬山何处是?情遗灞水有谁同?
沧桑阅尽三千里,冷暖经来九万重,
岁岁霜天余有恨,红尘路上数秋风。“几声凄唳断残红,一剪流云旧梦空。”起句既描写了大雁南飞的情景,残红:指落叶了、天冷了,大雁发出凄唳的叫声飞走了。“一剪流云”指大雁飞过的形状。以大雁喻人,大雁飞过,带走了往日的梦,把雁拟人来写,雁的经历就是人的经历。表面看似写雁,实际上是在借物喻人,表达自己的人生经历。
写完一首诗词后要反复揣摩,自己译成白话反复读,看看前后意思是否连贯,不能只自己看懂,要让别人能够看懂。
下面是我写的一首词的修改过程,拿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辅导-天山红叶/e(463113032) 21:16:33
小重山 惜春
似水经年难再还,
中天云袅袅,扫余寒。
惜春只怕日斜偏,
何奈我,四季总流连。

谈笑舞翩翩,
夕阳无限好,待明天。
一腔情韵化轻笺,
思来畅,心曲自编弹。

大家看看,全篇结构上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如果要你在此基础上修改,你会怎么改?
为什么要用“经年”呢?是因为后面还有一个“流连”,是为了避免“流”字重复
似水经年是表达流逝的光年,用荏苒光阴如何?
“再”不如“复”, “荏苒光阴难复还”,大家和前句比较一下,有什么感觉?

中天云袅袅,扫余寒——“云袅袅”与“扫”衔接不够自然,“云”后面用“遮”、“盖”、“漫”,风后面用“扫”,且首句“荏苒光阴”是一个阶段,“中天云袅袅,扫余寒”是一段时间,前后也显突兀。
为了表示时间的渐进过程,我把这句改成“清霜徐染鬓,淡容颜”,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到中年后,也就是洗尽铅华、归于淡然的时候了,所以用“淡容颜”,这样从时间的衔接上就连贯了
“惜春只怕日斜偏”一句,“斜”、“偏”都表达了一个意思,显重复,所以改成了“日西偏”,表述夕阳西下。
下片:
谈笑舞翩翩——“舞翩翩”描写不够贴切、自然,给人一种浮夸的感觉,试想,一个人在谈笑间手舞足蹈会是什么样子?肯定给人一种浮躁的印象,故而改成了“谈笑亦悠然”,“悠然”——优雅得体,表达出一种乐观开朗的心态。
“夕阳无限好,待明天”——这句话很直白,直接告诉读者夕阳好,明天更好,而让读者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改成“栽桐植翠柳,待鸣蝉”,意为有闲情逸致去编织美好的生活(栽桐植柳意为游玩赏花),待鸣蝉——期待更美好的明天,这样给读者以更多的想象空间。
鸣蝉可否指年复一年的轮回
全诗改完后再看看啊:
荏苒光阴难复还,
清霜徐染鬓,淡容颜。
惜春只怕日西偏,
何奈我,四季总流连。

谈笑亦悠然,
栽桐植翠柳,待鸣蝉。
一腔情韵化诗笺,
思来畅,心曲自编弹。

任何作品都随时在修改中
虽然春天终将逝去,但我流连四季
所以一开始我就跟大家说,我也是初学阶段,把自己的体会和大家交流一下,便于初学者启蒙,也为我自己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