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景:清代羊城八景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9:55:19

荐景:清代羊城八景介绍

 

2010年12月14日  罗林虎

 

最近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评选“羊城新八景”活动如火如荼进行中,此次评选“羊城新八景”,旨在系统展现近十年来广州市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精神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形象展示“大变”的成果,彰显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崭新形象。

我刚接受《新快报》采访,理论上我是“怀旧派”的,作为一名收藏家,我还是倾向历史文化遗迹比较多,首先我认为羊城晚报报业集团评选“羊城新八景”活动荐景活动是很有意义,对促进广州文化名城历史建设有推动作用,可以增强广州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可以提升广州的文化软实力,广州以世界眼光打造具有岭南风格和广州特色文化,此次活动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广东先进文化的表现,从行动上支撑了广东文化强省建设,活动可以使得更多在广州生活的人对广州产生和增加感情。

广州羊城八景的产生和发展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择景重点从以山水景为主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人们的视线逐步转移到城内,重视文化古迹的作用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历史至今择景从偏重自然景观到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是人们审美观的进步,这也是广州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广州人的革命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在羊城八景中都有体现。本文着重介绍“清代羊城八景”。

    广州是很有灵气的城市,自古以来,不但“富庶甲天下”,而且人文荟萃,名人辈出,都是得利于美好山水城市的哺育,自建城以来经久不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广州的山水之美,为历来人们所向往,所赞誉,自宋代开始就有评选羊城八景,历代相延。广州北靠高山,南临大海,珠江环城过,五河汇于海。她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古人认为这里“负山带海”,“可以立国”。因此,二千多年前就在这里建立都城。成为当时的九大都会之一。广州具有三山五岭雄,三江五河美的山水格局和“白云越秀翠城邑,三塔三关锁珠江”的优美环境空间结构。水得山而壮,山得水而活,城得山水而灵。

据史书记载,广州自宋代开始就有羊城八景的评选。宋代工商业发达,特别是对外贸易的繁荣,在今天光塔路一带形成的“蕃坊”、“蕃学”、“蕃市”非常兴旺,加上富民思想的普遍,城市生活活跃,市民和外商喜欢风景名胜,是始创羊城八景的社会基础。自宋以后,评选羊城八景成了传统,历代相沿,从不间断。但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地方风景会呈现不同的风彩,人们审美观的提高,有些历史景点也不复存在了,有许多新景代替旧景也是必然的。

    山水景始终是羊城八景择景者考虑的主要内容,说明广州重视山水文化的传统,对今天建设山水城市很有启发作用。古今羊城八景是广州的宝贵财富,要重视保护和适度开发利用,为城市现代化建设服务。广州市现在重点整治和珠江,提高文化品位,美化、净化、绿化,对于建设青山、碧水、蓝天、花城具有重大意义。



一次偶然机会,我得了一本清代奇书,此书叫做《羊城古钞》,作者仇巨川(?-1800年)字少沧,一字汇洲,又字竹屿,号池石。顺德陈村勒竹人,监生。清乾、嘉年间广东文献学家。著有《羊城古钞》、《绿漪堂文集》、《勒竹斋诗草》等。所撰《羊城古钞》对了解珠江三角洲风土沿革甚有价值。《羊城古钞》是一本专门搜录羊城历代史志、四书五经,搜集羊城历朝地理、星野、城池、山川、宗祠、学校、沿革、先贤、古迹和灵异杂事等的全方位介绍羊城的书籍。卷首包括羊城历朝八景,它不但是研究广州的历史、地理、人物、古籍的丰富史料,还保存了很多鲜为人知的羊城独特风俗,使其增加了不少的趣味性。与其他专门研究广东史的书有所不同,《羊城古钞》是一本充满趣味性的历史书籍,风格我很喜欢。

清羊城八景选景内容较广,包括神话传说,山水美景和建筑景观,地点涵盖城内,城外甚至远郊,可见择景之全面周祥,清代羊城八景根据乾隆《广州府志》称为:粤秀连峰,琶洲砥柱,五仙霞洞,孤兀禺山,镇海层楼,浮丘丹井,两樵云瀑,东海渔珠。

 

1、粤秀连峰.景指越秀山诸峰景致.清《羊城古钞》有木刻图,群峰高耸,云雾飘绕,突出了择景都的意境。粤秀连峰指粤秀山区一群峰峦而言。粤秀山在元代起即已开发。元代只有“粤台秋月”一景。而到明代则有两景,即“越秀松涛”和“象山樵歌”,由点到面了。清代更成片开发,称为“粤秀连峰”,东西约2公里。其中峰峦起伏,此外,还有四方炮台等高点。这些丘陵有成山之势,故称为越秀山区。今辟为越秀公园。它的北面有一条通谷和白云山区分开。也是今天环市路通过的谷地。清代这片丘陵是林木密茂、景色宜人的风景区。

 

 

2、琶洲砥柱,琶洲是指广州东南处20公里处,今属海珠区管辖,琶洲古时是珠江河上的江心洲,今天琶洲已与南岸相连。但在清代以前,珠江四周环绕,故为自南海归航广州的目标,到琶洲即入广州的路标了。因其山高20~40米,山势顶部山形似琵琶,故称为琵琶洲。早在宋代番舶即用此洲为导航。宋以后,山岗四周积沙,琵琶洲扩大。1598年建琶洲塔在岗上。郭《通志》卷十四称:“万历戊戌于洲上建九级浮屠,屹峙海中,壮广形胜,名曰海鳌。”明代在岛上建有海鳌塔,海鳌塔八面砖砌,八角悬钟,屹立烟波之上,为海船入省三关之首。即海鳌、海印、海珠(三关在清代均多改成炮台)。可见是海防要冲。海鳌塔八级九层,俗称琶洲塔.旁边有海鳌寺,海鳌庙,并有文人题词勒石.至今仍有遗迹遗物,可见在明代已成为广州郊区胜景之一,宗教界有人提出要修复海鳌寺.琶洲一带是古代广州的古港口之一,琶洲塔成为导航塔,今琶洲岛已与陆地连接,故入清即成为八景之一。

 

 

3、五仙霞洞 “五仙霞洞”指五仙观而言。同明八景"穗石洞天"。自明至清不衰,观面积不大,但通明阁、三元殿、禁钟楼各有胜处。而仙人熶迹、石麒麟、大禁钟(1377年铸)、仙人泥塑都很吸引游人,加以地处闹市之中。正如《大明一统志》宋古城之诗:“人间自觉无闲暇,城时谁知有洞天。”今除仙人泥塑外,各物仍存。如大钟、庙门麒麟、仙人熶迹、岭南第一楼等,并已修缮开放。南海庙铜鼓(唐林霭得自古坟),亦寄存于此。

 

 

4、孤兀禺山.,禺山指今中山四路禺山书院一带而言。因此处为城内最高地点,清代在此有禺山书院建立,又是城内中心地点,西侧为藩府所在。按阮《通志》这里还有关帝庙所在,故为游人集中地点。加上这里林木繁多,明代已是“其上多松柏”(黄《通志》)。清代称为高坡。城隍庙亦建于此。向称“禺山”。但自1978年在禺山书院内掘防空濠发现5米以下仍为泰汉时代木建筑结构,实为南越王宫殿遗址,则禺山实不存在。《羊城古钞》有木刻图,禺山高耸,云雾飘迷,此地有禺山书院,关帝庙,城隍庙,林木茂盛,为城中一景,今只剩城隍庙,而在这一带近年来则陆续发展秦代造船工场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御花园和宫殿遗址,现仍在继续进行考古挖掘。

 

 

5、镇海层楼.景在越秀山顶五层楼。镇海楼建于观音山高点上,为明代广州城最高点,登楼一览,珠江如带,全城在望。楼高五层,俗称五层楼。此楼在明不入八景。因郭《通志》记载楼高八丈多(洪武七年与扩北城一起建成)。到清初用“计费巨万,壮丽坚致”(见《粤东诗海》),“高十余丈”(《驻粤八旗志》)。故镇海楼成为岭南第一楼,入清以后,楼冠全城,名人雅集,镇海楼气宇非凡,古今曾以“镇海层楼”、“越秀远眺”和“越秀层楼”先后列为“羊城八景”之一。镇海楼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概”,先后以“镇海层楼”和“越秀层楼” “摘斗摩星、目空今古”列为清代和现代的羊城八景之一。1989年6月广东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博物院民国十八年(1929年)成立时以该楼为院址,登楼可眺羊城景色,现为“广州博物馆”。    

 

 

6、浮丘丹井.景在西门口中山七路.古代这里是海中的浮丘石岛,今天已不复存在,变成高楼密集的繁华市区。浮丘是指今天西门口外的石岗街上石岗。这片石岗今天已为马路面所利用。即在中山六路路面下,石岗高度只有几十厘米,出露面积和篮球场大小,其上有几十厘米高砾岩层突起。浮丘寺寺门在光复路入。拆建马路时曾凿低石岗一部分。今天在积金巷还可见到红色砂岩。所谓石岗即为砂岩露头所成。 浮丘得名是丘如浮于水中。《南海百咏》称:“按《罗山记》浮丘即罗山,朱明之门户,先在水中,若丘陵之浮,今山之四面,篙痕宛然。有陈崇义者,年百十二岁,说为儿时犹见山根艟船数千,今山去海边三四里,尽为人烟井肆之地。”可见宋代情况已和今天相似。而宋以前百多年,则仍在水中。按群众及古书所记“篙痕”,往往即为河边流水旋涡侵蚀成的瓯穴。 宋时,丘下有珊瑚井(见《舆地纪胜》),传说晋葛洪饮此井水,有海神献珊瑚得名。明代开辟为游览区,清初仍盛。“篙痕”道光间凿去,但八景仍在,即紫烟楼、晚沐堂、珊瑚井、大雅堂、留舄亭、朱明馆、挹袖轩、听笙亭(见《白云粤秀二山合志》)。当时珊瑚井旁野生有熸莶草,三月上已,游人采集,视如灵芝仙草。故选入八景。

 

 

7、西樵云瀑.景在南海西樵山,距广州68公里。因山上多树可樵得名樵山。东樵为罗浮,西樵即此山。“南粤名山数二樵”,故入清代选为八景。景色以“云瀑”著名,即指“白云飞瀑”一景。本来西樵山即以瀑布、泉水出名,有瀑布28处。因为山体为坚硬粗面岩所成,又多裂隙,故易成为流泉飞瀑。其中白云洞中的“飞流千尺”更是出名,简称它为“云瀑”。而瀑布冲下,侵蚀成为深潭,即“白云洞”。因水汽飞溅,常成云雾,飘出洞外而得名。一说是白云先生于此读书得名。这个壶形的瀑布穴,有如石室,故以洞名。瀑布高40米,上面还有两级,即云外瀑,落差20多米;龙涎瀑,落差一二十米。 “西樵云瀑”列为羊城八景之一,也说明当日广州的范围已扩大了许多。而白云洞及云瀑上下的风景点,在清代已很成熟。今天白云仙馆即为清代开辟,曾为广州道教活动中心之一。

 

 

8、东海鱼珠.原景在黄埔区鱼珠,与长洲岛隔海相望,东海是指珠江东面广阔的河段而言,鱼珠是指江中突起的礁石而言。这是一片由红色砂岩、砾岩所成的礁石,浮沉波际,俗名鱼珠石。它和海印石、海珠石同一性质,即在珠江冲蚀红色砂岩层后,残留的江心石块。对面为相对岗。当时鱼珠石四面被水围绕,由于石块被波涛冲刷,圆净如珠。又因北面一山像鱼张口向珠,故称鱼珠。由于当中流,故建炮台其上。今则已和北岸联合,成为黄埔港陆地。石亦埋于地中。鱼珠石已成陈迹。 

          

  

 此网文是由罗林虎工作室所创,采用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