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 - 2010年12月11日 - B24:健康·心理版 - 孩子身处逆境 更要“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5 11:36:09

孩子身处逆境 更要“看得起”他

大洋新闻 时间: 2010-12-11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王月华

 

  “求学读书失败事小,被老师朋友看不起事大。我认为一个青年如果看不起自己,万事皆休。想当年,读书考试屡战屡败,但失望中总有老师或朋友看得起我。这使我在极端的失败中尊重自己。对自己有信心。一旦遇上机会,翻身易如反掌。”

  ——摘自张五常《求学奇遇记》

  文/王月华

  摄影/ 曹景荣

  最近在一个育儿论坛义务为父母们答疑,孰料问题排山倒海而来,其中一大半倒是“指控”孩子读书的问题行为,倾诉为人父母者的困惑和焦虑。

  “他上课不听老师讲,回家做作业拖拖拉拉,谁批评都不听,成绩又差,老师都说不想管了,真是越看他心越烦。”

  “她不喜欢数学老师,就不好好学,成绩一塌糊涂,我都要被她气死了。”

  “我们做家长的过一阵就要被老师叫过去训一顿,他几乎天天调皮闯祸,他怎么就不能跟别的孩子一样呢?”

  ……

  看着这些问题,在慨叹“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同时,我也有些疑惑,这些为人父母的,在焦虑困惑的同时,难道就没想过,一个逆境中的孩子,或许更需要内心强大的父母多多“看得起”他,帮他重寻自信?

  “看得起”成就知名经济学家

  有这样一个孩子,他调皮捣蛋全校知名,天天逃学、玩弹珠、射雀鸟或者就在野外游荡,考试屡屡不及格,众老师说起来都会大摇其头,校长最终忍无可忍,将他逐出校门。他长大后回忆起来,觉得那真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

  幸好黑暗中还有一点光,在他读六年级的时候,班主任把他叫到操场上,跟他说:“我不管你的行为,不知怎样管才对。因为我没有遇到过像你这样的学生。只希望你不要管他人怎样说,好自为之,将来在学问上你会走得很远,远过所有我认识的人。”

  他的话在这个孩子心里生了根,以后不管考试有多么失败,他都记得老师的话。他果然在学问上走得很远,成了全球知名的经济学家——张五常。他多次回忆这位小学老师,说遇到他是一生之幸。

  张五常说,老师的“看得起”使他在极端的失败中仍保有对自己的信心,不至于一败涂地。后来,张五常赴美留学,发愤图强,在图书馆里地铺一打数年,终成大家,小学老师的信任功不可没。

  对一个孩子来说,被人“看得起”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不多余,它能激发起来的学习动力和热情,会完全超乎你的想象。

  “说你行,你就行”得到科学验证

  为何被人“看得起”有如此奇效?美国心理学家罗卜特·罗森塔尔和勒诺·雅格布森做了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他们从一个小学的每一个班级中随机挑选了5个孩子,然后告诉老师:测试发现,这些学生学习潜力非凡。其实,这些学生是随机挑选的,没任何过人之处。

  令人惊讶的是,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些“黑马”学业突飞猛进,老师评价说,与别的孩子相比,他们更有好奇心和成功的潜质,也更能适应环境。更有意思的是,一年后,这些孩子再次接受测试时,智商的确有了显著长进,心理学家的谎言变成了事实!

  这是为什么呢?两位心理学家总结说:老师的期望值在不知不觉中给了这些“高智商”学生更多的情感支持和更多的机会,在学习上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是促使孩子学业突飞猛进的原因。

  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如果A对B怀有某种期望值,会不自觉地引导着A对B采取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B也朝着这个期望值前进,最后使预言得以实现。

  在40多年的后续研究中,心理学家在不同的环境中无数次证明了这个心理学理论。

  让我们再回过头看张五常的例子。当时个个老师都看不起他,“问题孩子”的标签贴得满身满脸,如果不是那位老师把这些标签撕下来,并换之以极高的正面期待——会在学业上走得比任何人都远,恐怕他真会在“问题孩子”的路上越滑越远。

  请撕掉“问题孩子”的标签

  一个妈妈说,孩子在国内成绩一直不怎么样,觉得学习有“问题”,但赴美求学后突飞猛进,成为顶级学生,她觉得有些疑惑,孩子是怎么做到的。在我看来,道理很简单,这里“看得起”他的老师少,那里“看得起”他的老师多,所以充分激发了他的潜能。

  为何大人眼中的“问题孩子”如此之多?我推测,多数是环境造成的。

  假如你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天性喜欢做各种有趣的探索,又觉得功课很闷,所以难免“犯规”搞点小破坏。这时,若遇到懂得儿童心理的老师,在尊重天性的同时给予合理引导,你就是万幸的。但这样的老师十分稀缺,多数老师指责你调皮捣蛋,立着眉毛罚你把课后生词抄一百遍。他们懒得探究你顽皮背后的原因,给你贴个“问题孩子”的标签了事。这种事经历得多了,难免灰心丧气。如果家长也看你不顺眼,你可能索性破罐子破摔。要知道,孩子的价值观和判断力还不稳定,对自我的认知更加依赖成人的看法。

  绝大多数“问题孩子”的内心不可能没有痛苦,因为求知和进步的欲望是写在人类的基因里的,但既然没有大人倾听和理解他的痛苦,没有人觉得他有价值,那就“做问题孩子”好了——这也算实现了大人对他的预期。再说,给那些不理解自己的大人出点难题,看着他们跳脚着急也挺“解气”的。如果他运气不好,一路“问题”下去,那学业荒废、沉迷网络、结交损友也在意料之中——他总得找个能理解和“看得起”他的人吧?

  不是每个顽童都有张五常这样的运气,可以遇到良师,但做父母的完全可以成为他在逆境中的“定海神针”。撕掉他身上“问题孩子”的标签,给他正面的自我期待,唤起他的自我价值和责任感,你会有一个好的开始。

  当然,父母还需要学习相当多的知识,才能把握“看得起”和“严要求”之间的平衡,但知道“看得起”的价值,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广州日报 - 2010年12月11日 - B24:健康·心理版 - 孩子身处逆境 更要“看... 广州日报 - 2010年5月22日 - B22:健康·心理版 - 依赖与反依赖的二重奏 广州日报 - 2009年9月13日 - B6:每日连载版 - 这样养育孩子最健康 广州日报 - 2010年8月11日 - A21:都市关注版 - 孩子的研究报告拉响警报红火... 广州日报 - 2010年8月24日 - A10:喋血马尼拉版 - 谎称团友孩子是亲属 带3... 广州日报 - 2010年10月26日 - B5:每日闲情版 - 在孩子的电话本里,你叫什么... 广州日报 - 2010年4月12日 - A9:第二次金砖峰会全接触·专访“金砖先生”版 -... 广州日报 - 2010年6月12日 - A5:专页版 - 上海通用发布2011-2015年... 广州日报 - 2010年11月7日 - B4:每日闲情版 - 箴言 广州日报 - 2010年11月16日 - B6:每日闲情版 - 脑筋急转弯 广州日报 - 2010年8月3日 - A2:评论·要闻版 - “空城计”是一种“鸠占鹊巢” 广州日报 - 2010年12月16日 - AII2:金融版 - 不满银行服务雷同化 广州日报 - 2010年7月2日 - A10:新闻蓝页版 - 外来工心理症结调查一间工厂不... 广州日报 - 2010年8月11日 - A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版 - 未来30年必须解... 广州日报 - 2010年11月10日 - A19:都市版 - 摩天大楼矗立南站周边公交环线... 广州日报 - 2010年11月16日 - A13:专页版 - 三大篇章诠释广州商务形象新标... 广州日报 - 2010年11月29日 - A1:头版版 - 亚运给广州留下九大财富 广州日报 - 2010年3月28日 - A8:国际·视点版 - 解密真实的“拆弹部队” 广州日报 - 2010年3月30日 - A8:要闻·国内版 - 有专家称《清明》可能非杜牧... 广州日报 - 2010年4月15日 - A16:金砖峰会全接触·巴西版 - “金砖四国”成... 广州日报 - 2010年7月3日 - A2:要闻·评论版 - 争陈寅恪故里不如学大师精神 广州日报 - 2010年7月4日 - A8:国际·视点版 - “重启键”按下一年 美俄关系... 南非世界杯专辑·硝烟版 - 世界杯与下课潮-广州日报 - 2010年7月4日 - B2 广州日报 - 2010年12月6日 - A6:要闻版 - 多名牛津学生争一“水喉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