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五年计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3 06:11:07
2010年11月08日 星期一 20:39转载自 彬哥历史最终编辑 彬哥历史

1963-1965年为什么没有纳入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的巨大成就

[什么是“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至今正实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

[中国五年计划受苏联影响]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五年计划”是受苏联的影响。苏联从1928年起,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执行五年计划的过程中,其中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1942年)因为苏联卫国战争于1941年6月22日爆发而被迫中断,到1985年,苏联共执行了10个完整的五年计划。无独有偶,中国的五年计划实施过程中,也曾于1963-1965年,被迫中断,现正执行第11个五年计划。那中国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如何?为什么1963-1965年,又被迫中断五年计划的实施呢?

[中国历届五年计划回顾]

·一五计划(1953-1957)

·“一五”计划的制定历时5年,数易其稿。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

·计划内容: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1957年农村入社户数达到总户数的1/3左右,钢产量412万吨,粮食产量1.9亿吨等。

·问题: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经济建设的“冒进”,但都得到及时纠正。

·完成情况: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而“156个项目”在“一五”期间投入施工的只有146项,另有4项推迟施工,还有6项最终没有从图纸变现实,但这仍是中国近代以来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时期,大多数工程都按期或提前完成建设计划。

·“二五计划(1958-1962)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编制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并于9月交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计划内容:《建议》提出“二五”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继续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和商业;五年内主要的指标安排:工业总产值增长1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50-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增长1倍左右,职工和农民的平均收入增加25-30%。

·问题:“二五”计划从一开始就受到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冲击,《建议》被搁置,并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新任务,即要在5年内提前建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5年超英10年赶美,农业要在5年内提前实现1956年至1967年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由于计划严重脱离实际,指标过高,加之自然灾害和苏联撕毁合同,使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陷入困境。

·完成情况:与1956年提出的《建议》相比,除原煤、石油、发电量达到规定指标外,钢、水泥、粮食、棉花等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远远低于规定指标。“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0.65%,最高年32.2%,最低年负31%。1962年与1967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0.7%,平均每年增长3.8%;农业总产值则下降了19.9%,平均每年下降4.3%;国民收入下降了14.5%;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下降了5.4%。

·三五计划(1966—1970)

·“三五”计划本应在1963年到1967年实行。1962年,中共中央曾设想“三五”计划主要是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毛泽东提出,1963年至1965年作为过渡阶段,继续调整打下底子,从1966年起再搞“三五”计划。

·计划内容:1964年,国务院召开了工业交通和农业的长期规划会议,对“三五”计划的方针、任务和主要指标进行了讨论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了“三五”计划的初步设想,规定主要任务是:①大力发展农业,解决人民的衣食问题。②努力突破尖端技术,加强国防建设。③发展交通、商业、文教和科研等事业。主要的计划指标是:到1970年,生产粮食4300~4600亿斤,棉花3850~4200万担,钢1600~1800万吨,煤28500~29500万吨;五年累计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000亿元。

·问题: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打乱了“三五”计划。例如1967和1968年,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是下降的。根据当时的统计资料,1965~1970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6%,低于“一五”和三年经济调整时期的发展速度。

·完成情况:“三五”计划期间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石油开采2777万吨,炼钢652.7万吨,铁矿开采3590.1万吨,化肥204.16万吨,水泥1533万吨,塑料18.7万吨,棉纺锭322万吨,化学纤维1.23万吨,新建铁路交付营业里程3894公里,新建公路31223公里。

·四五计划(1971—1975)

·1970年2月15日-3月21日,全国计划会议召开。会议重点讨论了1970年计划和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1970年8月23日-9月6日,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举行。会议将经过修改的“四五”计划纲要(草案)作为会议参考文件印发。

·计划内容:纲要(草案)增加了要求实行基建投资、财政收支和物资分配三大包干等内容。该纲要确定的主要任务是狠抓战备,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强大的战略后方,改善布局;大力发展农业,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狠抓钢铁、军工、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纲要的计划指标是:工业增长速度平均每年要达到12.5%,1975年钢产量要达到3500-400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5-18.1%,煤达到4-4.3亿吨,原油为7000-10000万吨,5年财政收入为4000亿元,粮食6000亿-6500亿斤,棉花6500万-7000万担,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为1200-1300亿元。

·问题:“四五”计划开始执行后,遭到了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加之经济建设中出现的突出建设重工业、提高指标等倾向,1971年国民经济出现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粮食销售量“三个突破”(即职工人数突破5000万人、工资支出突破300亿元、粮食销售量突破800亿斤;1972年,这三项指标分别达5610万人、340亿元、917亿斤)。

·完成情况:1973年7月1日,国家计委根据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对“四五”计划提出的意见,拟订了“四五”经过纲要(修正案)。经修订的“四五”计划纲要规定的主要经济指标有近一半未能完成计划。

·五五计划(1976—1980年):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0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这个计划没有专门编制,而是与第六个五年计划一并进行编制的。

·计划内容:“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

·问题: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完成情况: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

·六五计划(1981—1985)

·中华人民共和国1981~198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简称“六五”计划。与前几个五年计划不同的是,除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外,还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

·计划内容: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要求着重解决好农业问题,能源、交通问题,教育问题和科学问题,并提出要分两步走。“六五”计划规定的主要指标有:工农业总产值增长21.7%,1985年达到871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050亿元,农业总产值266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60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300亿元,重点安排能源、交通建设,更新改造投资1300亿元;用于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经费为 967亿元,比“五五”计划增长68%;城乡居民按人口平均的消费水平提高22%,平均每年递增4.1%。

·问题:“六五”计划经1975年、1978年两次编制后,指标一次比一次高。1980年推倒原方案后开始重新拟定。

·完成情况:在“六五”计划公布时,已经执行了近两年。到1985年,“六五”计划规定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国内外贸易、教育科学文化、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任务和指标,绝大部分都已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这五年中,工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11%,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2%(包括村办工业),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8.1%(不包括村办工业);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10%,都大体相当于“一五”时期,高于其他几个五年计划时期。

·七五计划(1986~1990)

·中华人民共和国1986~1990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简称“七五”计划。

·计划内容:①力争在五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②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在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90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发展准备必要的后续能力。③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

·主要指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16770亿元,比1980年增长1.3倍;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170亿元,比1980年增长 1.6倍。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五年为8960亿元,比“六五”期间增长近70%。逐步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同时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教育五年共培养近500万高级专门人才,比“六五”期间增长一倍。进出口贸易总额1990年比1985年增长40%,并相应地扩大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规模。城乡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五年增长27%左右,进一步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

·问题:“七五”期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1986年到1988年9月,特点是经济发展持续过热,不稳定因素增加;后一阶段从1988年9月到1990年,为经济的治理整顿时期。价格闯关受挫。

·完成情况:“七五”期间,国民经济每年平均增长7.9%,最高年11.6%,最低年3.8%。

·八五计划(1991~1995)

·1991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计划内容:“八五”计划期间全部建成投产的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约为845个,建成投产的限额以上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约为374个,这些项目使主要产业部门的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的装备水平、市场竞争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八五”期间新建铁路干线5800公里,复线3400公里,电气化2600公里,公路新增l0.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600多公里,港口吞吐能力增加1.38亿吨,新建机场12个,铺设长途光缆干线10万公里,电话交换机总容量新增5895万门,发电装机总容量新增7500万千瓦,新增产电力年均增长9%。

·完成情况:“八五”期间第一产业产值年均增长4.1%,第二产业产值年均增长l7.3%,第三产业产值年均增长9.5%,一、二、三产业的产值结构由“六五”末期的28.4:43.1:28.5和“七五”末期的27.1:41.6:31.3转变为“八五”末期的20.3:47.7:32.0。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政体制,以增殖税为主体的新税制已经基本建立并正常运行。

·问题:经营管理比较粗放,经济素质不高,经济效益较差;农业基础薄弱,不适应人口增加、生活改善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国家财力不足,宏观调控实力不强;地区发展差距扩大,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别悬殊;腐败现象有所滋长。

·九五计划(1996~2000):

·1995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1996-2000年是我国执行第九个五年计划时期。

·计划内容:“九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确定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中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问题:“九五”前期,针对通货膨胀率过高的突出矛盾,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通过综合治理,高通胀得到了有效控制,需求过热的局面得以扭转,国民经济顺利实现了“软着陆”。而在后期,在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后,又适时通过增加投资、刺激消费等措施,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完成情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加快。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

·十五计划(2001—2005)

·2001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计划内容: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和15%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居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

·问题: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农村征地、拆迁、看病难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问题:三农问题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转型中出现的新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

·完成情况:以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初步遏制了严重刑事案件上升势头。


·十一五规划(2006年-2010年)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06年3月14日表决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全文)》,决定批准这个规划纲要。

·规划内容:纲要全文约55000字,共分为14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化体制改革;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中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及“十二五”规划的政策周期是从2011年到2015年。
  
·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目前,各部委省市区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

·评价:虽然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严格地说,从“规划”的意义上,应该是“第一个”。因为,此前的十个,都是“五年计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计划向规划转变。“五年计划”,也就变为“五年规划”。这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又一个历史坐标。规划的特点就是从具体、微观、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的国家空间规划转化。 另外,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占据了20多年的一个重要命题―“先富论”,在“十一五”规划中转变为“共同富裕”的主调。 (本文来源:网易 )

[1963-1965不连续的五年计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以来,共执行了十一个五年计划(“十一五”计划正在执行)。在新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中,仅有两个三年是在五年计划的执行之外,专门用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的。一个是1950-195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前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进行着一场浩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同时,党和政府采取“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经过三年艰苦奋斗,迅速治愈了八年抗战和三年内战的战争创伤,国民经济恢复和超过了建国前最高水平的1936年,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是1963-1965年,在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头三年轰轰烈烈搞“大跃进”,后两年被迫调整之后,不得不中止五年计划的连续制订,用三年的时间继续调整,前后五年(1961-1965年)艰难困苦调整。

“多快好省,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的大跃进


·原因:大跃进造成严重的后果,用五年(61-65年)时间 进行整顿。

 

·1958年8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扩大会议讨论并批准《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该意见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提前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技术、文化的高度发展,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到1962年,全国就能建成强大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各协作区就能建成比较完整的、不同水平和有各自特点的工业体系;全国在钢铁和其他若干重要产品的产量方面就能接近美国;在主要科技方面就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很多的具体指标比原“二五”计划高出1-8倍之多。由于计划严重脱离实际,指标过高,加之自然灾害和前苏联撕毁合同,使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陷入困境。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北戴河工作会议期间,根据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提出要对经济进行整顿和调整的问题;8月中下旬,国家计委在讨论编制1961年经济计划控制数字时,李富春提出,“应以整顿、巩固、提高为主,增加新的生产能力为辅;着重解决配套、补缺门、前后左右和品种质量问题,以便取得主动。”8月底,国家计委在向国务院汇报1961年经济计划时,提出了“调整、巩固、提高”的问题。周恩来在听取汇报后,加上了“充实”两字予以完善,从而形成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9月30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国家计委《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大力恢复农业,压缩基本建设和重工业生产,精简职工和城镇人口,到1962年,国民经济才开始好转。但是,与1956年提出的《建议》相比,除原煤、石油、发电量达到规定指标外,钢、水泥、粮食、棉花等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远远低于规定指标。

·“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0.65%,最高年32.2%,最低年-31%。1962年与1957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0.7%,平均每年增长3.8%;农业总产值则下降了19.9%,平均每年下降4.3%;国民收入下降了14.5%;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下降了5.4%。

·1961年8月下旬-9月中旬,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工作会议,决定为了继续完成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再用3年时间(1963-1965)继续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作为今后发展的过渡阶段,为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