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下一波:“火烧”商业银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23 18:58:02
次贷下一波:“火烧”商业银行
创建时间:2008年8月1日(星期五) 上午10:04 | 分类: | 字数:3713 |
进入7月中下旬以来,美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救市政策,原油暴跌,股市大幅反弹,利好接踵而至,似乎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当乐观的人们开始热议美联储何时加息时,表面上势头减弱的次贷危机,却从“两房”开始,向全美金融市场发起了第二轮“扫荡”。其势头之猛,波及范围之广,各大商业银行承受的风险之大,极有可能让次贷危机升级为人类金融史上的“卡特琳娜”飓风。
◆每经记者 刘琳 发自北京
7月,美国。这是每年一度的热带风暴拉开序幕的季节。而这次刮入美国寻常百姓家的,不再只是来自大西洋的热浪。
当乐观的人们开始热议美联储何时加息时,表面上势头减弱的次贷飓风,从“两房”资产负债表开始,向全美金融市场发起了第二轮“扫荡”。其势之猛,冲击之大,极有可能让次贷危机升级为人类金融史上的“卡特琳娜”飓风。
事实上,次贷危机的载体——金融衍生品交易,已蔓延到社会每个层面,由极少数人操纵,却影响着全球许多人的命运。这些交易依靠一个信贷链条贯穿,所有商业部门相互作用,在全世界调配资源。包括房地美、房利美在内的金融机构,都只是信贷链条的一个环节,只有将他们放在整个链条上,才能看清——他们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次贷危机缘何转入优贷市场?火势又将烧到谁的头上?
病发
风险转移终酿次贷危机
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教授章政告诉记者,信贷链条是贯穿美国金融业始终的 “生命线”,它从商业银行和贷款者的交易开始。大量没有稳定收入、信用记录欠佳的贷款者通过次级贷,做上了房东。
而商业银行追求的则是 “握银在手”。他们深谙次贷质量之差,因此急于出手。那些证券机构、信托机构、抵押贷款机构的存在为之提供了便利,商业银行将次贷资产池中的贷款转售给他们,同时也将一部分风险推向了下游。这些部门则将次贷进行证券化打包,将可能没人敢买的东西,做成一个光鲜艳丽的金融衍生证券,发行给风险偏好更高的金融机构,例如投资银行,并在未来对投行还本付息。
投行则雇佣了一批全世界智商最高的头脑,这些人与评级机构一起,通过进一步“金融创新”,将这些平均看来信用等级偏低的证券进行剥离。经过这一系列操作,原本具有高风险的次级债,仍然会有一部分评为AAA级。
可以发现,信贷传导链条的核心是风险转移,上游机构不断将风险转嫁给下游,这是所有理性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投行自然不会例外,它们还会继续转手这些证券。
这时,更加荒唐的事情发生了:投资银行将信用等级较好的证券,倒手又卖给了各国商业银行,这其中既包括我们所了解的部分中国银行,也包括次贷的首发者:美国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自己都不认识这些打包产品就是他们当时卖出去的东西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霍德明向记者表示。由于层层“包装”,商业银行只能看到产品最外面贴着AAA的标签,却难以获知里面究竟是何种“原料”。
而那些信用评级较低的证券化产品也有自己的“光辉”去向,对冲基金成为接手下家。这些偏好高风险的玩家并不关心次级债的信用有多差,他们只要求预期收益率高于贷款利率,于是在全世界寻找便宜货币。而一向以低利率著称的日本银行便成为其重要资金来源。于是,千千万万的居民储蓄又在不知不觉中卷入信贷循环。
当然,贯穿始终的,还有金融服务型机构,即评级机构与保险公司。评级机构提供的信用等级,是下游公司购买次级债的重要参考。而保险公司由于看好房产市场的不断走强,赔偿概率较低,因此也乐意为这些金融产品的交易进行担保。
可以发现,所有金融机构无一不差,被网罗进了整个信贷链条的循环中,只要参与了次贷,就不可能独善其身。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泡被戳破后,从2007年4月2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开始,信贷链条便开始了每一个环节的“清算”——亏损、倒闭、高层被捕、自杀,一系列丑闻层出不穷。各级金融机构纷纷抛售次级债,断臂求生。
感染
两途径“感染”优级贷款
这种趋势一直发展到今年上半年。3月起,市场似乎得到了喘息机会。在美国政府授意摩根大通以每股10美元收购了贝尔斯登后,市场信心开始回暖。标准普尔、摩根大通、高盛等机构纷纷发表乐观报告,宣称次贷危机最困难时刻已结束,未来不太可能出现银行倒闭。政策制定者也在憧憬曙光。5月初,美国财长保尔森表示次贷危机已经过半。数日后,伯南克与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前任主席拉托再次分别指出,次贷危机最糟糕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而白宫也在5月初认为,美国经济并未出现衰退信号。
然而,暂时的乐观只是假象。令大多数人始料不及的,是次贷危机 “暗渡陈仓”,悄然转向。由于房地美与房利美两家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的资产均为优质贷款,并未涉及次贷,因而,“两美”危机的爆发,让人们意识到——危及已经从次级贷款领域,转向了正常市场。
而优级贷款的信贷链条在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传导,与次贷十分相似,只是其信用等级的评价均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只要这个优级贷款的链条打开一个豁口,亏损将可能沿着链条,在各机构之间蔓延下去:“两美”没钱了,自然无法对购买其证券的下游机构还本付息,那么这些机构将在次贷与“优贷”市场上,承受“双轨”亏损。这足以让所有投资者不寒而栗。
“在次贷危机与优贷链条之间,隐藏着多种传染路径。”谈到危机是如何“暗渡陈仓”时,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专家张明如是指出。
一种最普遍的方式,便是通过房地产市场。“次贷危机导致房地产市场价格持续下降。而房产价格是不分次等优等的,要降一块降。”张明表示,“如果房地产价格下跌的幅度已经超过优级贷款者的月供,优贷者也很有可能选择不还钱。”这一情况与我国近期出现的深圳断供现象如出一辙。
“断供”不一定真的出现,但恐慌已经先行。霍德明表示,金融业经常出现一种难以掌控的恐慌情绪,从而将消极因素毫无理由的传导给正常市场。这时,哪怕投资者的账面尚未出现亏损,股票可能已被抛售。
次贷向“优贷”传导的另外一个重要途径,便是信贷紧缩。张明向记者介绍,美国的金融规则允许信用等级较好的贷款者进行 “再融资”,当由于利率下调、收入紧缺等因素,造成无法按期归还上一笔贷款时,他可以用现有房产作抵押,向另一家银行以更低的利率再贷一笔款。用这笔贷款得到的资金去还上一笔贷款。这对于缓解贷款者的短期压力很有好处。
然而次贷之后,虽然美联储屡次下调基准利率,银行的贷款利率仍然保持高位。商业银行更加偏好“手中握银”,发放贷款也更加严格。“这就使得贷款者通过再融资的手段,避免当期违约的能力大大下降。”张明称。
恶化
商业银行或是最大输家
随着美联储的救市政策,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两美”危机可能得到缓解。这一次,次贷危机是否将真正收尾?如果不是,多米诺骨牌的下一站,又将是谁?
“可以说,美国商业银行首当其冲,他们现在面临的是三方面的冲击。”张明一针见血地指出。
一方面,商业银行自身保留了一部分贷款业务,包括次级贷与优级贷,并没有完全转卖给下游机构,那么这部分贷款断掉后,他们将承担最直接的损失。
但这远不是全部。由于商业银行在次贷链条的循环中,又将证券化之后的贷款打包产品买了回来,因此会遭受更大损失。“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就是高杠杆,也就是花很少的本金,购买回报巨大的资产;不过如果赔了,亏损也是巨大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向记者表示。所以,商业银行通过这一路径承受的亏损,要远远高于其直接贷款断供的损失。
更可怕的还在后面。张明向记者表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转手对象之一信托公司,大多是商业银行自己成立的空壳公司。“从名义上看,这些公司都与商业银行之间没有关系,是独立运作的。可实际上,这些机构亏损甚至倒闭,最终买单的,还是他们的‘母银行’。”
如此看来,商业银行作为这个信贷链条的初始者与终结者,很有可能将成为次贷危机的最大 “输家”。另一方面,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它的亏损将直接导致居民储蓄受损,信贷更加紧张,从而在消费与投资两个方面,对美国正在衰退的经济带去更大阴影。
目前,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已经将美国90家银行列入了“黑名单”,这些银行极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面临挤兑甚至倒闭的危险,这些银行大部分都是州商业银行。
存款保险并非万能。一旦这些“黑名单”上的银行倒闭,美国存款保险公司为每个账户提供的赔偿上限,不会超过10万美元,而这还只是常态下的数目。如果银行在短期内连续倒闭,FDIC能够提供的现金流将十分有限,赔偿上限也有可能“缩水”。可想而知,这将给美国经济的基本面带来何种程度的冲击。
7月初,加利福尼亚州印地麦克(IndyMac)银行因财政困难被联邦政府接管,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三大破产银行。7月25日,内华达州第一国民银行和加州第一传统银行也相继宣布破产,至此,今年以来美国已有7家银行破产。
仅为IndyMac支付存款赔偿、员工遣散等一系列费用,FDIC就已经消耗了其资本金的15%。由于资本金数额过小,未来它对商业银行的担保能力十分值得怀疑。
不过,FDIC的资金链再紧张,也不会引起过度恐慌,张明指出。“FDIC的政府背景比 ‘两美’还要强大的多。如果真的出现问题,相信美联储一定会采取增发债券等各种方式,为FDIC筹集资金。但这有很可能为美国的通货膨胀带去更大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