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6/06 03:16:46

扎兰屯市

扎兰屯市地处祖国北疆,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市南部,背倚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大草原,面向东北三省,与黑龙江省毗邻,是呼伦贝尔市向东开放的窗口。扎兰屯市交通便捷,是国家南北通道的必经之处。欧亚大陆桥滨洲铁路贯穿全境,内蒙古阿荣旗—广西北海省际大通道和301、111国道在此交汇。市区距黑龙江齐齐哈尔民航机场仅120公里,哈尔滨市和满洲里口岸均可当日到达。扎兰屯既是俄蒙商品进入中国内地的第一个重要城市,也是满洲里口岸辐射全国各地的潜在中心。全市总面积1.69万平方公里,人口43万。市辖16个乡镇、6个办事处,1个自治区级工业开发区。

目录

·                                 • 城市概况

·                                 • 自然资源

·                                 • 发展状况

·                                 • 地理位置

·                                 • 教育事业

[显示全部]

扎兰屯市-城市概况

 

扎兰屯市

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南端,大兴安岭东麓。属呼伦贝尔盟。1990年人口41.79万,有汉、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朝鲜等24个民族。面积1.69万平方千米。清初编为布特哈八旗。1905年布特哈八旗分东、西布特哈。1916年置济沁河、扎兰屯两稽垦局。1926年合并为雅鲁设治局。1929 年1月改雅鲁县。1932年6月设布特哈左翼旗、右翼旗。1933年5月合并为布特哈旗。1948年8月撤销。1949年4月恢复。1984年改扎兰屯市。矿产有铜、铁、砂金、硅石、重晶石、石墨、钼、煤等。野生植物有黄芪、赤芍、柴胡、桔梗、榛子、山杏、黄花菜、蘑菇、木耳、猴头等。野生动物有马鹿、驼鹿、狍子、野猪、水獭、猞猁、黑熊、雪兔、灰鼠、紫貂、狐狸、獐子、黄鼬、飞龙、沙鸡、野鸡、野鸭等。名胜古迹有吊桥公园、秀水风景区、断桥(红光)风景区、柴河风景区等。

扎兰屯市-自然资源

 

扎兰屯的自然资源富集,具有极其重要的资源优势。拥有耕地260万亩,草场419.2万亩,森林46万公顷,野生动植物近千余种。盛产玉米、大豆、白瓜籽、甜菜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糖料基地。地下资源丰富,已经探明的有硅石、石墨、煤、重晶

扎兰屯市

石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历代北方少数民族游猎栖息之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在此屯兵扎寨,金长城横贯南北。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山险、石怪、水秀、林茂、兽奇、鸟异,素有“塞外苏杭”、“北国江南”之美誉,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产业门类齐全,工农业产业关联度高,与东部经济的互补性强,经济合作的空间和潜力较大。俄罗斯木材、粮食、牲畜、农机等有型市场初具规模,正在成为大兴安岭东部地区的工商业中心。   扎兰屯市地处祖国西部和东北部之间的交汇地带,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按行政区划属于西部大开发范畴,按经济区划又是东北经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享受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得益于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更独得国家“东北振兴”计划强力拉动的便利,优越的区位环境使扎兰屯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扎兰屯史建于1691年(康熙30年),因清朝在此设立扎兰衙门而得名。1901年中东铁路修筑通车后,扎兰屯地区人口渐繁,农、工商各业初露端倪。1932年伪满洲国在此设立布特哈旗,1949年布特哈旗为呼伦贝尔盟(呼纳盟)辖区,1969年划归黑龙江省,1979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布特哈旗改建制为扎兰屯市,为县级市。1984 年1月正式实行市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市各项事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乡经济建设扶摇直上,改革开放使扎兰屯市焕发了蓬勃的生机。1986年,扎兰屯市被列为开放城市,1988年又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使扎兰屯市步入了全方位开放的轨道。

扎兰屯市-发展状况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3年建市以来,扎兰屯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各族人民以经济为中

扎兰屯市

心,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在改革中创新,在开放中奋进,谱写了不畏艰难、敢于胜利的壮丽篇章,实现了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走过了令世人瞩目的光辉历程。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0.23亿元,是1978年的9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6.49亿元, 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6.6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1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3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9倍、8倍、11倍、10倍,全市经济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牧业富市,构筑农牧结合、以牧为主的第一产业新格局。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特色农业,实施“乳肉草药”战略,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彻底改变了农民收入结构单一、过分依赖种植业的局面。2003年高油大豆等重点项目产效喜人,出口创汇蔬菜、中草药等特色种植全面启动,饲草饲料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粮经饲比例为3:4:3。畜牧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牧业年度牲畜存栏首次突破100万大关,达到105.97万头(只口),奶牛存栏3.53万头,产奶量7万吨,分别是1983年的3倍、13倍、16倍。

支农支牧支林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提升。依托工业项目拉动,加速结构调整,以招商引资为动

扎兰屯市

力,以资本运营为手段,以工业开发区为载体,构筑支农支牧支林工业体系为核心的第二产业新格局,使工农、工牧、工林相互促进,实现城乡一体发展。2003年扎兰屯市工业经济在2000年、2001年、2002年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工业增加值3.39亿元,同比增长27.6%,其中:轻工业增加值2.33亿元,重工业增加值1.0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5.3%、86.6%。旅游业迅速崛起。旅游兴市,以旅游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新格局基本形成,确立了旅游业的主导地位,全面建设和开发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优秀旅游城,以旅游业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03年接待游客21.3万人次,比上年上升4.8%;旅游业总收入2600万元,比上年上升129%;拉动相关行业收入1.17亿元。改革开放力度不断加大。通过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宏观经济管理改革,扫除了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减负率为34%,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保证了农村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实施机构改革,强化了服务职能。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发展实现了重大突破。2003年全市共引进域外资金5.72亿元,外贸出口创汇累计完成303万美元。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建、交通、能源、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

扎兰屯市

著,小城镇建设和生态建设再上新水平。文明城、卫生城、中国优秀旅游城“三城”创建活动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顺利推进,城市功能和品位不断提升,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3年建市以来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3亿元,其中1999年-2003年投资1.6亿元,占建市20年总投资的70%。城市绿化面积达43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8.5平方米。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科教兴市”战略全面实施,科技的贡献率不断提升,1983年建市以来,全市共获得科技进步浆118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部级30项。教育、科研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水平逐步提高,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保持社会政治保持全面稳定。党的建设不断加强,有效的激励和凝聚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依法治市水平不断提高,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

扎兰屯市-地理位置

 

站址在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区,在滨州线上。隶属哈尔滨铁路局海拉尔铁路分局管辖。现为客运三等站,是海拉尔铁路分局与齐齐哈尔铁路分局的分界站(即扎兰屯车站主管的成吉思汗站与碾子山车站主管的吉新河站)。扎兰屯站距离齐齐哈尔站129公里,距离哈尔滨站416公里,距离离满洲里站519公里。

扎兰屯市

车站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曾是东清铁路上的重要货流和人流的聚集站点。日本侵华时,被日军占领,成为日军的重要军事运输站点。日本投降后,仍继续成为大型的货流和人流的集散地。在国家计划经济时期,为扎兰屯的五大二级商品批发站提供了商品流动的便捷。现在更加成为了呼伦贝尔岭东地区的运输中心和商品的集散中心。由于车站的悠久历史,车站周围建设了大量的苏俄式建筑,颇有异国情调,是中国历史,至少是呼伦贝尔扎兰屯历史的见证者。因此车站周围的大量苏俄式建筑相继成为了重点文物的保护对象。
扎兰屯市作为呼伦贝尔市的南大门,是俄罗斯商品进入到中国内地的第一大站。扎兰屯站辐射至呼伦贝尔市境内的阿荣旗和莫里达瓦达斡尔自治旗等旗市,每日有20对旅客列车经过,开往北京、哈尔滨、大连、首府呼和浩特等地,并由此进入到中国的铁路网络。每日有始发至齐齐哈尔的短途列车。扎兰屯站欢迎广大旅客乘坐舒适的哈尔滨铁路局的旅客列车,车站真诚的、热情的为广大出游的旅客提供满意的服务。扎兰屯人的好客,欢迎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塞外苏杭”、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扎兰屯观光,体味当地人们的热情,欣赏当地的优美自然风光。扎兰屯吊桥公园内的铁索吊桥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曾是东清铁路人员的度假旅游胜地。

扎兰屯市-教育事业

 

扎兰屯市现有学校212所,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普通高中3所,职业高中1所,普通初中33所,小学174所,幼儿园1所,另有教学点76个。教师进修学校在校生237人,教师30人,专任教师17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

扎兰屯市

0%。普通高中2所,另有民办1所。有教学班71个,在校生总数为4274人,其中一中教学班49个,在校生3200人;教职工143人,其中专任教师109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72%;二中教学班18个,在校生890人;教职工73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57%;培英高中(私立)教学班4个,在校生184人。2003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1300人,初中毕业生4250人,入学率为30.5%,高中阶段入学率大约为35%。职业高中教学班26个,在校生1020人,教师116人,专任教师101人,专任教师合格率46%。

全市有市属小学166所,其中市区13所;乡镇153所,其中16所中心小学,137所村校,教学点58个,在校生总计15609人,小学教师总数2268人,其中专任教师2166人,专任教师合格率为97.7%;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初中30所(含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校生18808人。其中市区初中9所(含社会力量办学学校2所),在校生6450人;乡镇初中23所,在校生12358人。初中教师总数1543人,其中专任教师1388人,专任教师合格率为77.6%。另外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中小学占地面积294万m2,其中小学187万

扎兰屯市

m2,生均59.1 m2,中学107万m2,生均58.1 m2。经过二期义教工程和危改工程,全市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25万m2,其中小学18万m2,生均4.8 m2,中学7万m2,生均3.9 m2,全市中小学危房面积有20865 m2。2000年全市基本普及了初等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7.4%,初中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为80%。小学辍学率0.1%。初中辍学率市区0.8%,乡镇4.8%。

今后,市区将撤并部分中小学,建规模学校,实现教育资源整合及优化,形成南、中、北各1所规模中、小学校的办学格局。农村将按照“一个乡镇集中建设好1所初中和1所中心小学,人口相对较少的乡镇联合邻近乡镇集中办好1所初中”的原则,建寄宿制学校,实施集中办学。到2006年全市规划初中22所(市区4所,农村18所),其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寄宿制学校20所,教学班396个,在校生15600人;规划小学78所(市区8所,农村70所),其中寄宿制学校13所,教学班628个,在校生22100人。 2002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扎兰屯市-城市旅游

 

扎兰屯吊桥始建于1905年,内园内“吊桥”而得名。清东铁路通车后,园内只有悬索桥和衍桥,是专供当时的沙俄贵族们享乐的场所。解放以后,吊桥公园连年修缮,近几年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创新,现吊桥公园正以其崭

扎兰屯市

新的面貌、秀丽的风光,迎接着前来观光游览的客人吊桥公园位于市区北部,占地面积68公顷,是一处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娱乐场所。以“吊桥”最富盛名,由两根巨大的铁索悬空而成,上面系有42根细铁索,下面由木板铺就,行人往来桥上,如轻舟泊于水面悠悠晃晃,大有飘若欲仙,心荡神怡的感觉。另有望湖亭、三角亭、环行湖、月型拱桥、一柱亭可供参观、游览,园内古木参天,杨柳婆娑,亭台错落,绿草如茵,碧波荡漾,可谓是处皆景。步入园内,您会感觉到浓浓的文化品位,叶剑英元帅的“雅鲁河畔扎兰屯,几派清流拥水村。”的著名诗句镶嵌在影壁墙上。还留有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李准、叶圣陶等一大批文人墨客的诗作。新近修建的碑廊上篆刻着许多领导和文人的墨宝,处处体现着吊桥公园的文化品位。吊桥公园风光四季不同,各具情态。春夏季度,绿柳垂丝,水榭花香,湖光留彩,鸟语欢歌,秋季层林尽染,霜叶飘摇,冬日银装素裹,玉树琼枝,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北部边